第12章

老道士仙逝,少年道士不免哀伤,对生死渐生感悟。

【初尝生死,少年心绪萌动。】

失去指引后,少年道士仿佛失去方向,生活渐渐懈怠,四处游荡,形如落魄。

本应风华正茂之年,却显苍老。

世间险恶,诸多生死离合尽收眼底,内心悄然生变。

二十年光阴流转,似又回到最初轮回起点。

然而这一年,道士终入宗师之境,较预期迟缓,主要因传承局限。

老道士所授心法不过后天层次,然强如某些武者,仅凭基础亦可登峰造极,天赋与契合度至关重要。

道士改良原有心法,得以突破宗师。

此境界虽非顶尖,但在江湖已是佼佼者。

即便今时今日,大宗师与天人辈出,宗师仍位列其下。

往昔八百年前,亦复如此。

道士重访当年被老道士拾获之地,并非寻根究底,而是觉此地缘分深厚。

漂泊与定居令其领悟迥异。

每日重温老道士遗留的道经,尤以《南华经》记忆深刻。

“此乃我派世代珍藏之精髓。”

“相传我派源自庄子祖师。”

《南华真经》承载着数千年的文化积淀,道士起初对其真实性存疑。

尽管历经岁月洗礼,他并未察觉此经有何独特之处。

然而,每日潜心研读,让他逐渐沉浸在古籍的魅力中。

虽对人生有诸多感慨,却因能力所限,始终未能突破。

多年来游历四方,遍访各派武学与传承,也与多位宗师有过交流,但核心秘法鲜有人肯分享。

道士对此已习以为常,不知不觉间度过了二十载光阴。

周边村民只知其能治病,却无人意识到隐居于此的道士即将迎来命运的转折。

二十年后,道士步入花甲之年。

每晚诵读《南华真经》渐成习惯,某夜竟发现经文化作微光融入脑海。

原来,这部经典蕴含庄子的一部分精神印记,因长期诵读得以苏醒。

这份神念悄然影响着道士的梦境。

“恍若一生瞬息即逝,二十年南华之梦,仿若庄周梦蝶。”

看到这段文字,即便是久经沙场的武者也为之一震。

众人期待中的转机终于降临,且方式迥异于以往。

或许真是庄子显灵!

境界的提升决定了精神力量的强弱。

宗师能初步感知,大宗师更进一步,至于天人境,则能让精神具象化成为神念。

即便如此,神念也难以在经书中留存千年而不朽。

庄子显圣,道士先是错愕继而狂喜。

早年曾得一幅庄子画像,此刻记忆犹新。

激动之情溢于言表,难以言喻。

即便换了任何人,处境也并无二致。

即使身处梦境,却恍如真实。

目睹道门祖师降临,怎能不激动?

“汝之名何?”

庄子面露一丝兴致,开口问道。

跨越千年的时光,得见后世之人,他心中难免觉得有趣。

毕竟庄子的道家中本就崇尚逍遥自在,如此性情不足为奇。

许久后,道士才从兴奋中平复下来。

幸亏修行六十年,总算磨砺了些许心性,勉强能保持镇定。

“我亦不知自身之名。”

“昔日师父言,待入宗师方取一字。”

“往昔师父皆唤我小道童。”

“入宗师后,此事竟忘却了。”

道士终于开口。

自幼孤苦,随老道士习道,于名讳向来不在意。

从被称作小道童,到后来人唤道长,道名伴随一生。

“无名亦是一种福气。”

“少了诸多羁绊,更无太多束缚。”

庄子神情洒脱,出言说道。

这一点,道士深以为然。

不知身世或许也是一种幸运。

六十年间,阅尽人间险恶,纵是至亲亦难保真心。

倒不如独善其身!

很快,道士与庄子开始闲谈。

多是讲述各自的过往及九州现状。

此景令不少人内心焦急。

自庄子现身梦境便引发轰动。

“这怎可能?”

“这是跨越千年时光。”

“世间本无不可能之事。”

“谁能料到安临、化龙等奇迹。”

听闻二人对话,若相见,必求攀附。

谁会只顾闲聊?

痛诉道门遭遇不公种种。

“实在可惜机会与光阴。”

“若骤然梦醒,恐一无所获。”

“这位道士实在太过淡然。”

“我等为之焦急万分!”

九州众人议论纷纷。

然目光依旧紧锁光幕。

那是庄子!

若非金榜显现,谁能有幸一见。

他们恨不得取而代之。

尤其道门中人,眼中满是妒忌。

武当山上,张三丰悠悠开口:“若有缘与庄子交谈,或许能触及神话之外的境界,探寻那更高层次的道路。”

他的语气中带着几分感慨,虽然真武一脉传承深远,却过于刻板,全凭个人悟性,远不及与祖师级人物面对面交流来得直接。

长安大殿内,袁天罡目光闪烁,低声说道:“回府后定要查看祖师是否遗留有古物。”

言语间难掩羡慕与不甘。

受《南华经》启发,他相信某些遗物可能蕴藏祖师的神识。

既然庄子能做到,他为何不能?这念头让他坐立不安。

不仅是袁天罡如此想,许多历史悠久的宗派家族也开始行动。

他们一方面梳理自家旧物,另一方面四处搜集古董,希望能从中找到强者留下的精神传承。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并非没有,即便没有得到完整的传承,这些古物本身也极具价值。

若能获得传承,家族或许能延续千年繁荣。

无论哪个势力,传承始终是最核心的问题。

而安临者的存在,则是一个组织最强大的保障。

从袁天罡的经历可见一斑。

岁月流转,老君观不仅愈发兴盛,其地位也日益稳固。

未来如何,取决于袁天罡能活多久。

这一趋势带动了九州古董市场的升值,也为道门带来了更多欢欣,却给佛门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佛门注重涅槃,高僧往往不存私物,即便有古物也会随圆寂焚毁。

想到此,不少佛门弟子深感遗憾,也许那些遗物中正藏着无价的智慧。

然而,正如过去《楞伽经》中的《九阳神功》,只是先贤智慧的凝结,并未达到庄子那样的高度。

佛门终究少了那份灵性与深远。

即便佛门也未能免俗,投身于古董争夺之中。

更遑论那些王朝。

古董字画这类事物,年代越久远,价值越高。

它们既可以作为传家宝,也能成为家族底蕴。

若能得一传承,便是莫大的收获。

并非奢望能得到庄子这般传奇人物的传承,哪怕是一段天人或神话级别的传承,也足够令人欣喜。

即便是天人传承,对王朝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资源。

毕竟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同一种传承之路,修行之道各有不同,不能随意转向其他传承。

因此,拥有的传承种类越多,成功的机会也就越大。

梦中的庄子与道士畅谈甚欢。

道士的身份无疑是纯正的,即使在梦中,庄子依然能够辨别对方话语的真伪。

梦境中更多体现的是潜意识,不存在虚妄之言。

因此,庄子与道士交谈起来颇为投缘。

然而,随着夜深,道士渐渐放松下来,分享了自己的心得:“经历无数生死离别,我依旧无法克服内心的恐惧。”

“可惜世间并无安临之道。”

“祖师,活到六十岁,仍看不透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