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
紫荆城还是如往日一样威严,盛装打扮的侍卫,宫女,太监依旧穿行其中,丝毫没有大敌当前的感觉。
只是在太和殿内,却显得有些热闹。
“陛下,臣以为攘外必先安内,这顺贼来势汹汹,已经连下多城,西北之地十有八九已失,应该集中兵力先灭了他们,再议北伐之事。”吏部尚书左光斗站在大殿中央面容焦虑,一字一句道。
“陛下,臣以为应该先议北伐之事,蒙族自太祖建国以来就是我朝大患,土木堡之变还历历在目,而顺贼只是一帮乌合之众,不足为虑,等把蒙族击败了,再腾出手来清剿也不迟。”兵部侍郎李大洋上前反对。
而后两派大臣纷纷附和,要么支持左光斗的清剿顺贼,要么支持李大洋的北伐蒙族,总之偌大的朝堂里吵的不可开交。
而坐在龙椅之上的是一位年轻的皇帝司马复,今年才二十四岁。
他看着堂下吵的热火朝天的大臣们,眉头一皱,喝道:“都停下来!都给朕停下来!”
大臣们见皇帝发怒了,这才闭上了嘴。
“成何体统?”
“魏建忠,你说说你怎么看?”皇帝看向身边一位头发花白,但是没有一丝胡须的老太监。
老太监朝着皇帝微微低头,从嘴里发出尖细的声音:“臣以为,自成祖朝起,对于北边的蒙族,就是坚决灭之,以扬我大晋国风,而西北的乱贼无非就是想要个官职罢了,那就封赏一些虚职,先安抚下来,待朝廷击退了蒙族,这帮乱贼岂有安生之日?”
“好!魏公公说的甚合朕心。我大晋乃天邦上国,而这蒙族只是一群只会烧杀抢掠的贼寇,如今居然连年犯边,而且有越演越烈之势,如果朕听之任之,有何脸面面对列祖列宗?”司马复字字铿锵有力。
左光斗虽然心中愤懑,但是皇帝都发话了,只能退到一边。
而李大洋则显得得意洋洋,而且和魏建忠对视一眼,魏建忠光洁的嘴脸微微上扬。
当天司马复就召集了重要的文武大臣在南阁商议具体的行动。
司马复决定派李安为监军率精兵五万到三山关与驻守在此的关东总经略,抚远大将军赵筱汇合,而后出关主动进攻驻扎在宁都的蒙族大汗阿头木的蒙军主力,企图一举消灭蒙族。
而对于已经流窜到南方的顺贼,则派出户部侍郎刘禅作为招抚大臣前去与李成浩谈判,试图用一些虚职来招安他。
会议从中午一直开到傍晚时分,司马复觉得大事已成,他一定能像太祖和成祖一样,把大晋建成一个开明盛世,重现当年万国来朝的场景。
他一个人走到太和殿前的广场上,一屁股坐在地上,而后仰天大吼:
“父皇!皇儿一定不会辜负您和列祖列宗的期望的!”
皇帝年轻的声音在这空空荡荡的广场扩散,扩散,然后消失。
而魏建忠则端立在太和殿门廊上,双目如鹰,注视着席地而坐的小皇帝。
翌日。
李大洋率领着五万精锐从京城外的军营中浩浩荡荡的出发了,队伍长达数里,颇为壮观。
户部侍郎也坐上马车,身上揣着皇帝亲自写的招安书信,满怀信心的朝李成浩所在的地方驶去。
与此同时,司马复一个人站在南阁里,盯着御案旁用锦布绘制的大晋朝地图。
南阁的门嘎吱一声,缓缓打开,魏建忠轻手轻脚的走了进来。
“都出发了?”司马复没有回头,目光一直锁定着地图,问。
“回陛下的话,都出发了。”魏建忠答道。
听到魏建忠的回答后,司马复坐了下来。
魏建忠恭敬的站在一旁。
“魏公公,你说这次朕能成功吗?”司马复抬头望向魏建忠。
“陛下的计划天衣无缝,定能成功。”魏建忠低头作揖。
“但愿如此。”
“魏公公,朕问你个问题。”
“陛下请讲。”
“你觉得朕当这个皇帝称职吗?”
“陛下虽然年轻,但是治理天下的能力,无人能出其右。而且日日处理政事都到深夜,老臣真担心陛下龙体。”
“朕何不想好好休息一下,可是一想到父皇驾崩前,把朕拉到床前,对朕说:这大晋的天下就交给你了,你要对的起列祖列宗!朕心里就怕,就怕大晋这三百年的基业断送在朕手里。”
“陛下放心,大晋基业将万古流传,江山永固的。”
“魏公公,你就不要骗朕了,朕何尝不知道如今的大晋已经日落西山了,但是朕就是想力缆狂澜,使大晋中兴!”
说到这里,司马复猛的拍了一下御案,脸上青筋暴起,眼里含着泪光,头上的黑冠也掉了下来。
魏建忠赶紧跪在地上捡起黑冠,双手奉上。
“罢了,你先退下去吧,朕想一个人静静。”
魏建忠小心翼翼的把黑冠放在御案上,快步离开南阁,并关上了门。
推出南阁后,魏建忠轻叹一口气。
“督公,陛下这是怎么了?”南阁外恭候着数位大臣领头的就是户部侍郎李大洋,他们轻声问,显然听到了房中的动静。
魏建忠没有回答,而是白了他们一眼,这几个大臣脸色瞬间惨白,低头不语。
“叫你们查的事,查的怎么样了?”魏建忠语气冰冷的问。
“回督公的话,下臣已经查到了。左光斗联合了都察院御史杨廉,准备以二十四条罪名弹劾督公。”李大洋道。
“哼!杨廉这厮真是欺人太甚,看本督公如何对付你。”魏建忠原本阴柔的脸上露出一个阴狠的表情。
“督公准备怎么应对他们?下臣听说他们还准备联合刚刚进京的福王一起弹劾您,因为您和福王在充城因为数百顷良田的问题结过怨,所以他们想借此来壮大自己的势力。”李大洋语气中有些担忧。
魏建忠却冷笑一声,显然胸有成竹。
“福王老了,不足为虑。你们先下去吧,有事情,会派人通知你们的”。
众人恭敬的向魏建忠一拜,而后离开了南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