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意识海中,仿佛点亮了一盏无形的聚光灯。林枫的思维前所未有的清晰、高速、富有逻辑。

《莽牛劲》前三重的完整气血运行路线图首先被清晰地勾勒出来,如同一条条红色的能量管道在虚拟的人体模型中显现。路线相对简单直接,强调爆发力,但节点粗糙,效率低下,多处存在能量淤积点和不必要的迂回。

“节点A(肩井穴附近),气血冲击过于刚猛,对肩部韧带和骨骼造成额外负担,长期修炼易留下暗伤。优化方向:冲击角度偏移15度,力度降低三成,改为螺旋穿透式渗透…”

“路线B-C-D,绕行距离过长,能量损耗17%。优化方向:打通支脉E(原功法未涉及),缩短路径,提升能量传递效率…”

“整体呼吸节奏与气血搬运频率不匹配,吐纳时能量输出峰值与搬运谷值重合,浪费35%…优化方向:调整呼吸频率,改为三长两短,与搬运节奏形成共振…”

来自现代运动生理学、筋膜理论、甚至流体力学(将气血视为能量流)的知识,如同精密的工具,对《莽牛劲》进行着庖丁解牛般的解析和优化。每一次优化,虚拟模型中的红色能量流就变得更加顺畅、凝练、高效!

接着,是吸收辟谷丹时,《星淬体》雏形自动运转的路线。这是一条极其微弱、淡蓝色的星力流。它并非完全按照《莽牛劲》的路线,而是更侧重于连接那些能感应、吸收外界星辰之力的窍穴(如百会、劳宫、涌泉),并在体内形成几个微小的星力漩涡,用于提纯、转化吸收的能量。

“星力漩涡位置:檀中、丹田、双掌心…符合能量汇聚点…但漩涡旋转频率过低,提纯效率差…优化方向:加速旋转,引入离心力分层原理,分离杂质能量…”

“星力与气血融合度不足,各行其是…优化方向:在能量节点处设置‘星力-气血转换器’(虚拟概念),模仿细胞线粒体能量转换机制…”

生物学中的细胞能量代谢模型被引入,尝试将星力这种“高维能量”与气血这种“基础生命能量”进行更高效的耦合转换。

最后,是石碑上《九转星辰诀》锻体篇图谱中那些相对安全的片段。林枫小心翼翼地将这些片段“提取”出来,主要是几幅描绘人体特定姿势与星辰方位感应的图,以及一些关于“引星光淬体”、“纳星辉养魂”的玄奥意象描述。他没有直接采用其复杂的运行路线(因为残缺和错误),而是提取其“道”与“意”——如何更好地与星辰之力共鸣!

“星辰轨迹图(片段)显示,子夜时分,紫微星力最盛…人体脊柱对应北斗,可引星力贯通,强化龙骨…”

“特定手印配合呼吸,可放大劳宫穴对星力的感应吸收效率…原理推测:手印形成微弱生物电场,与星辰磁场共振?”

物理学中的电磁场、共振理论被大胆地引入,试图解释那些玄奥的手印和姿势背后的“科学”原理。

重构的过程异常艰难。三个来源,三种体系,需要找到完美的契合点。林枫的精神力如同开闸的洪水般飞速消耗,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意识层面的),脸色也越来越苍白。

无数次的推演、模拟、试错…

虚拟模型中,能量路线不断崩溃、重组…

星力与气血的融合方案一次次调整…

星辰意象的引入位置反复斟酌…

不知过了多久,当林枫的精神力即将耗尽,意识都开始模糊时——

嗡!

虚拟的人体模型中,一条全新的、主色调为深邃星空蓝、内里流淌着凝练如汞的暗红色气血、关键节点点缀着微型星辰漩涡的能量运行路线,终于稳定成型!这条路线贯穿了《莽牛劲》的主要发力窍穴,融入了《星淬体》的星力吸收和转化核心,并嵌入了《九转星辰诀》中关于星辰感应和脊柱强化的精要意象!整体路线比《莽牛劲》更精炼高效,比《星淬体》雏形更完整系统,避开了《九转星辰诀》的所有已知陷阱!

【叮!宿主成功整合、优化、创新功法!请为新功法命名!】系统提示音适时响起。

林枫疲惫地睁开眼,眼中却闪烁着狂喜的光芒!成了!

他感受着体内那微弱却按照全新路线开始自发加速运转的星力气血流,一股微弱但真实的力量感从四肢百骸滋生。他缓缓吐出三个字:

“星淬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