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这个年代东三省可是个好地方,这里的各种资源都极为丰富。

那里有句顺口溜叫:“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

说的就是那边各种野生资源极为丰富,再加上那边肥沃的黑土地,只要辛勤劳作,百姓吃饱肚子还是不成问题的。

至于他父亲的工位,则是被姜枫以700元的价格卖了出去。

这年代四九城里有着大把的待业青年,根据要求,没有正式工作的青年都要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所以四九城一个正式工的工位还是极受欢迎的。

此时坐在火车上的姜枫脑海中浮现出了有关于《我的二哥二嫂》这部电视剧大致内容。

前世这部电视剧他看过一遍。

该剧的背景设定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改革开放前的时期。

它聚焦在一个家庭的故事上,通过一段充满曲折和戏剧性的爱情线索贯穿始终。

这部作品详细描绘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欢乐、悲伤、分离与重逢,展现了他们在这个特定历史时期所经历的复杂情感和人生变迁

这部剧的女主名叫李英姿,是个敢做敢当、直率又泼辣的乡村女子。

在剧情刚开始时,李英姿大胆追爱,甚至以“跳井”的方式逼婚周武,经常骑着马到城里为周武送东西。

她为事业奋不顾身,在与周武定亲之后便对其不离不弃,即使经历了不少磨难也一直坚定不放弃,最终如愿走到了一起,并事事为周家着想,是个贤惠善良又爱得激烈的女人。

后来为了周武的妹妹周双能够顺利离开刘家,选择与刘大壮结婚,而刘大壮因故残疾,便有意透露愿意与李英姿离婚。

这部剧里的周家,姜枫却很不喜欢。

许多看过这部剧的观众一致认为,周家人一家人都太自私了。

周家人从老太太到周全,当然了,还有长大成人之后的多多,没有人是不自私的。

这部剧刚开始,周家父亲因车祸去世,办后事的时候村里都没人愿意出棺材,由此可见周家人在靠山屯这个小村子并不受村民们的待见。

最后还是李英姿爷爷把自己的棺材拿了出来,周老头下葬之后周家人对此事连提都没再提过,包括号称仁义道德的周老太太。

周母虽然因车祸瘫痪了,但她就是周家自私的根源;更是周家人一生命运的总导演。

她明知无能力支撑两个儿子上学,却坚持让他们都走;她明知周家亏欠英姿太多,却一次次坦然地接受英姿的付出;她满口念叨周武为周家付出最大,却几乎默许着周武被逼搬家,英姿把肚子里的孩子拿掉。

周文是周家的老大,学习成绩优异,考上大学后成为知青。

然而,他为了个人前程,放弃了家庭责任和真爱,最终导致家庭破裂和个人悲剧。

周文的自私和冷酷在剧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家人,甚至强奸了阮若水,这种行为让人感到极度反感。

他在剧中的行为和决策都充满了个人利益至上的思想。

至于周家老二周武,这部剧的男主,更是让人一言难尽。

周武表面看起来善良,但是却没原则底线的善良,在这其中也不难看到他眼界的狭隘以及他的价值观都存在问题。

李英姿为了周武,对周家倾尽了所有,最后周家老三周双为了能进城,依然要跟村支书的儿子大壮离婚,甚至连亲生女儿都不要了。

村支书刘富自然不同意周双和自己瘸子儿子离婚,不给他们办理户口。

于是李英姿便提出由她嫁给大壮,而周双深怕李英姿反悔,用各种言语拿捏住她。

更可气的是周双在城里再婚后,为了保住自己肚子里的孩子,又想要给丫头上户口,百般地拿话激李英姿自愿去打掉肚子里的孩子。

怪不得李英资爷爷临死前就说过:周武就是个窝囊废。

一句话道破了男主的性格。

但凡周武能分清楚好赖,就不会让爱他的李英姿遭受这么多的困苦和折磨。

在姜枫看来,整部剧里能称得上好人的只有三个人:李英姿爷爷、李英姿以及村支书刘富的儿子刘大壮。

“哎,姜枫,你醒了?”

就在这时,一个清脆的女声在他身旁响了起来。

姜枫转头一看,只见一个瓜子脸,柳叶眉,丹凤眼的漂亮女生正微笑地看着他。

女子看年纪不到二十岁,一头乌黑的长发编成了两个麻花辫挂在胸前,她上身穿着一件打着补丁的灰色短褂,下身是一条黑色长裤,脚上穿着一双八成新的灰色解放鞋。

秦淑雯,女,今年18岁,是姜枫高中同学,她也是燕京人,家里父亲早逝,只有一个母亲拉扯着她还有两个哥哥一个妹妹。

她的两个哥哥一个在纺织厂采购科工作,另一个哥哥三年前下放到了陕北插队劳动,小妹则是还在上高一。

“淑雯,我睡了多长时间?”

“你睡了三个多小时呢,咱们再有三个小时就到白山市了。”

姜枫伸了个懒腰,随后抬起手看了看自己手腕上的上海牌全钢手表,这会已经是中午十一点五十了。

这块手表原先是姜枫父亲的,后来留给了他。

姜枫从自己的背包里拿出一个饭盒,里面是一盒咸菜丝,他又拿出两个二合面的馒头,递了一个给秦淑雯道:“淑雯,饿了吧,先吃饭吧!”

“嗯,谢谢你!”

“嗨,老同学,你总是这么客气干啥!”

秦淑雯白皙的脸蛋一红,她不自然地用小手指缠绕着自己挂在胸前那条又黑又粗的麻花辫子,随后小口地啃了一口馒头。

下午四点二十六分,这列载满了旅客的绿皮火车终于驶入了白山火车站。

姜枫这批从燕京过来的知青总共有十七人,他们都被分配到了白山市,至于下放到哪个村,那就得再分配了。

众人提着自己行李走出火车站后,就看见外面有人举着个牌子,上面写着“接京城下放知青”几个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