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秋十六尴尬挠挠头,把小葫芦还给闺女,没法,他就是进不去。

但他多少能接受点了。

“要不,你进去把那个种子种了?看能种出个啥?爹就在这守着你。”

秋嘉禾立马点头。

下一秒,又凭空消失。

一进空间,这次有了目标,小丫头朝着金灿灿的种子去。

地约有半亩左右,土质格外黑,没有杂草石头啥,是已经开出来的。

秋嘉禾心里想着挖坑,手上凭空出现一把小锄头,她兴奋起来。

撅着屁股抡动锄头开挖,约莫有十寸左右深,小丫头擦了把汗,这才撒种、填土。

至于浇水,她看向一旁的水潭。

大小和小水洼似的,只不过里面深不见底,水也格外清澈。

她把手伸进去,水清清凉凉的,十分舒服——

“砰砰砰!”

一阵敲门声传进空间。

外头的秋十六立马警惕起来。

闺女能凭空消失,这要是让人看到,必把她当妖怪抓起来烧了。

好在秋嘉禾也听到了,赶紧出来。

只是她出来时候,试了试,想把锄头带出来,失败了,锄头又消失了。

她看着空空的小手,惊奇的发现,手上划出的小伤口全没了。

咋回事呢?是水潭?

外面敲门声停了:“十六,开门,是我。”

听见熟悉的苍老声音,秋十六立马过去开门。

门前,一个五十来岁的老太太正站在那。

秋老太太眉发皆白,面貌看着不算慈祥,甚至有些锐气,一进来就问:“我听说禾儿被王家抢走,你还被打了?严重不?家里还有没有药?”

她面上满是担忧,回身关上门,才掀开手中盖着篮子的布。

里面是满满当当一筐鸡蛋。

“这鸡蛋,你们爷俩拿着补补。”

这么多鸡蛋,着实惊呆了父女俩,俩人嘴巴都惊讶的张大。

如今灾年,家家户户都节衣缩食,人都养不起了,更何况鸡,几乎都是能卖的买了换粮,卖不出去的杀了吃肉。

就算有鸡蛋,也都是以前攒的,该拿去换粮食才对,拿鸡蛋补身体,着实浪费了。

“干娘,我俩伤的不严重,都是皮外伤,没事。鸡蛋多金贵,您攒了这么多,给我们吃白瞎了,您还是拿回去换点粮,或者自个吃都行!”

“行了,别磨叽,我说留就留!”秋老太太不由分说的把鸡蛋往他怀里塞,态度十分强势。

秋老太太重生了。

上辈子,她早早便守了寡,一个人拉扯四个孩子,给他们细心养大,娶媳妇,带孙子,跟着他们一起躲水灾逃荒。

大儿子,自诩是读书人,拉不下脸乞讨,她去。

二儿子,因为媳妇怀孕要吃点心,他去偷,被一家子当场抓住,她这个老婆子去赔礼道歉,被人家活生生打断腿。

三儿子,为富贵入赘后,翻脸不认他们一家。

四闺女,嫁给地主,三天两头被打,打的受不住了,她帮着闺女和离,养着她。可后来逃荒,因为地主家有粮,自家天天饿肚子,闺女怪她瞎管闲事,不然她现在还是地主媳妇,也不会饿肚子,抢了她压箱底的银钱跑了。

彼时,逃荒路上,秋老太太断了腿,生着病,悉心照顾拉扯大的四个子女没一个管她,心寒至极。

只有干儿子和干孙女——秋十六和秋嘉禾耐心照顾她。

在最落魄时才能见人心。

秋十六拗不过,哄着:“干娘,这鸡蛋,我拿俩成不,就这么多就行了,不然家里大哥他们知道了,定要和您生气。”

秋老太太也不是软性子,冷哼一声:“怕他们做什么,没一个孝顺的。”

随后看向秋十六,状似无意的试探:“等我老了走不动,要是我这几个儿女都不管我,十六可愿意养我这老太太?”

秋十六想都不想,干脆道:“愿意。”

他是弃婴,不知被谁扔到山路,是干娘捡他回来的。

干娘虽没收养他,但也奶了他几年。后来等他记事了,能自己走了,就在村里吃百家饭,收成好的时候,就有心善的乡里乡亲给他吃口饭,但也是干娘帮的最多,经常省了自己一半饭分给他。

还会给他缝衣服,虽然是家里孩子们用不上的破布缝的,但也洗的干干净净,对他和亲娘不差啥。

所以,他给自个起名时,就随了秋姓。

秋嘉禾伸出小手拉她:“我最喜欢阿奶,阿奶来家和我住!”

看着父女俩,秋老太太心中触动万分,又十分复杂。

精心养的子女,却比不过自个糙养大的干儿子孝顺。

上辈子,得了无子女照顾的结局,她不是没反思过,是不是她哪里没教好孩子?

可她自认从小就是一碗水端平,始终没有头绪。

老大有天赋,便送他读书。

老二老三也送去读,两人调皮捣蛋,全都是自个被学堂除名的。

至于老四,村里都不稀罕闺女,可她想着,都是身上掉下来的肉,也没动辄打骂,很少叫她做活,精心养着,不知怎么养大了心,非要高嫁。

过往种种如海浪般让她感到窒息,秋老太太收敛了情绪,笑着点头应下:“成,那我可就等着干儿孝敬我了。”

“这些鸡蛋,你们俩留着,不准送回去给白眼狼吃。”

“过些日子,我再送点东西过来,绝不叫你们父女俩白养我。”

秋十六懵了。

听老太太这语气,似乎已经定下跟他们父女俩一块过了?

干娘愿意来,他自然是高兴的,但好端端的,咋突然说这些话,莫非是出啥事了?

不等他问,秋老太太继续暗示:“十六,你得做好准备,现在,村里不少人家都没有多少余粮了,这人啊,饿急眼了,日后八成会乱起来。”

“这粮价以后也一天比一天高,到时候,怕是一粒米都难求。六儿,你信干娘的,以后八成咱们得出去逃荒寻活路了,你抓紧把能卖的都卖了,存钱换粮,咱提前做好准备。”

秋十六听的心里打鼓。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话可不是说说的,更是因为老一辈人遇见的事儿多,经验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