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这天,李颂言早早就开始准备特殊的早餐。她想起现代那些养老院的适老化餐饮,突然有了灵感——为什么不针对胡同里的老人们推出专门的软食套餐呢?
昨天她特意到菜市场挑了最嫩的老南瓜,橙黄色的瓜肉看着就让人有食欲。她把南瓜去皮切块,上蒸笼蒸到软烂,然后用木勺压成细腻的泥状。南瓜泥天然的甜味和金黄色泽,正好可以代替部分面粉和糖。
和面的时候,李颂言在普通面粉里加入三分之一的南瓜泥,再加一点点泡打粉。南瓜泥的水分要控制好,太湿了面团会粘手,太干了包子皮会开裂。她一边和面一边观察面团的状态,直到揉出光滑有弹性的橙黄色面团。
"妈妈,这个面团好漂亮啊,像个小太阳。"小悦趴在桌边看着,小手忍不住想摸一下。
"这叫南瓜面团,蒸出来的包子既好看又好吃,特别适合爷爷奶奶们吃。"李颂言一边说着,一边开始调制馅料。
馅料也做了特殊处理。肉要选最嫩的前夹肉,绞得特别细,加入蛋清和淀粉水顺着一个方向搅拌,直到肉馅变得白嫩Q弹。她还加了一些切得极细的冬瓜丁,冬瓜出水后能让馅料更加鲜美多汁,老人咬起来也不费力。
包包子的时候,李颂言特意把皮擀得薄一些,褶子捏得少一些,这样蒸出来的包子更容易咀嚼。每个包子的大小也控制在一口一个的程度,方便老人食用。
蒸笼上汽后,那些橙黄色的小包子像一朵朵盛开的菊花,煞是好看。
杏仁糊的制作更费功夫。李颂言托关系买了一斤甜杏仁,颗颗饱满白净。她先用开水烫一遍,趁热去掉外皮,然后放在石磨上一点点研磨。
石磨是她花了两块钱从废品站淘来的,虽然有些破旧,但磨出来的杏仁糊特别香浓。推磨是个体力活,她一圈一圈地推着,杏仁在石磨间慢慢变成白色的浆液,浓郁的坚果香味散发出来。
"这杏仁糊可比供销社卖的杏仁露纯正多了。"李颂言一边推磨一边想着,"现代那些高端养生会所卖的现磨杏仁糊,一杯就要几十块钱,我这个成本才几毛钱。"
磨好的杏仁浆要过细筛,去掉残渣,然后加入蜂蜜调味。蜂蜜是她从养蜂人老田那里买的土蜂蜜,琥珀色的蜜糖散发着淡淡的花香,比白糖健康多了。
最后把调好的杏仁糊倒入保温壶中,这样一整天都能保持温热。
上午八点,李颂言在摊位前铺了一张干净的桌布,摆上"免费试吃区"的牌子。她把南瓜包子和杏仁糊装在小碗里,专门给路过的老人品尝。
第一个过来的是住在胡同深处的张爷爷,八十多岁了,牙口不太好,平时只能吃些稀粥软饭。他看到那些金黄色的小包子,有些好奇。
"爷爷,您尝尝这个南瓜包子,专门为老人做的,软糯易消化。"李颂言热情地递过去一个。
张爷爷接过包子,轻轻咬了一口。包子皮薄如纸,一咬就破,里面的肉馅鲜美多汁,完全不需要费力咀嚼。他的眼睛立刻亮了:"哎呀,这包子怎么这么软和?我这老牙也能咬得动。"
"里面的肉馅加了冬瓜,特别嫩滑。"李颂言又递给他一小碗杏仁糊,"您再尝尝这个,润肺止咳,对老人身体好。"
张爷爷喝了一口杏仁糊,眯起了眼睛:"这味道真香啊,比我小时候吃过的杏仁茶还纯。你这是怎么做的?"
"石磨现磨的,不掺任何添加剂。"李颂言自豪地说。
很快,消息传开了。越来越多的老人被吸引过来,大家都对这些专门为老人设计的食物赞不绝口。
"小李真是有心了,想着我们这些老胳膊老腿的。"
"这南瓜包子的颜色真好看,像朵花似的。"
"我买几个回去给我老伴尝尝,他最近牙疼,正愁吃什么呢。"
李颂言看到老人们喜欢,心中涌起温暖。她想起现代那些敬老院的适老化餐饮理念,于是临时决定推出"孝心套餐"——买任意早餐就送老人专用餐具。
这些餐具是她昨晚连夜准备的。她找来几个搪瓷碗,用钉子在碗底刻上防滑的十字纹,这样老人拿着不容易滑手。虽然工艺粗糙,但实用性很强。
正忙活着,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摊位前。李颂言抬头一看,心里一沉——是她的前婆婆刘大娘。
刘大娘今年六十五了,花白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她看到李颂言,脸上立刻摆出一副委屈的表情。
"哎呀,颂言啊,我总算找到你了。"刘大娘声音很大,故意让周围的人都能听到,"你说你这孩子,怎么能这样对我这个老婆子呢?"
李颂言手里的动作停了一下,周围的客人也都看过来。她平静地说:"刘大娘,有什么事您直说。"
"什么事?"刘大娘的声音更高了,"我一个老太太,被你赶回乡下,现在连口热饭都吃不上。我好歹也是小悦的奶奶,你怎么能这样绝情?"
这话一出,周围的人开始窃窃私语。有些不了解情况的人开始用异样的眼光看李颂言。
小悦紧紧抓住妈妈的衣角,小声说:"妈妈,奶奶她..."
"小悦乖,去那边玩。"李颂言轻拍女儿的头,然后看向刘大娘,"刘大娘,当初是谁说女孩没用,不愿意帮忙带孩子的?"
刘大娘脸色一变,但很快又恢复了委屈的表情:"那不是气话嘛,你们小夫妻闹矛盾,我一个老太太夹在中间多难做。现在你们离婚了,我也认了,但你总不能不让我见孙女吧?"
"见孙女可以,但别在这里撒泼。"李颂言的声音虽然平静,但很坚定,"当初小悦刚出生的时候,您嫌是女孩,连月子都不肯来帮忙。我一个人坐月子,一个人带孩子,现在倒想起来有孙女了?"
周围了解情况的邻居开始为李颂言说话:
"就是,当初刘大娘确实说过重男轻女的话。"
"小李坐月子的时候我去看过,确实是一个人在家。"
"这种婆婆我也见过,孩子小的时候不管,长大了有用了才想起来。"
刘大娘见风向不对,声音更加凄苦:"我一个老太太容易吗?儿子不要我了,儿媳妇也不认我,我这是造了什么孽啊..."
正在这时,一个威严的声音响起:"谁在我的地盘上闹事?"
众人转头一看,是城管队长老王。他四十多岁,膀大腰圆,平时执法严格但还算公正。今天路过听到争吵声,就过来看看。
"王队长,有人举报这个摊位占用公共区域,搞什么免费试吃区。"张婶从人群中挤出来,手里还拿着一张举报信,"这不符合规定,影响市容。"
老王接过举报信看了看,又看了看李颂言的摊位。正好这时,住在胡同口的盲人老刘爷爷拄着拐杖慢慢走过来。
"小李,我来了。"刘爷爷的声音有些颤抖,"昨天你说今天有适合老人吃的包子?"
李颂言赶紧迎过去,扶住老人:"刘爷爷,您慢点。来,先坐下,我给您盛碗杏仁糊。"
她小心翼翼地扶着盲人爷爷坐下,然后舀了一碗温热的杏仁糊,用小勺一口一口地喂给老人。刘爷爷喝得很香,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
"这杏仁糊真香啊,比我年轻时候喝过的还好。"刘爷爷感激地说,"小李,你真是个好孩子,想着我们这些不中用的老头子。"
老王看着这一幕,心中一软。他想起自己的老母亲,如果有人这样照顾她,他也会很感激的。
"咳咳。"老王清了清嗓子,声音放缓了一些,"小李,下次摆试吃区的话,挪到路灯底下去,别挡着消防通道。"
这话的意思很明显——他没有要取缔试吃区,只是提醒注意位置。
张婶脸色很难看,没想到投诉不成反而让李颂言得到了默许。
刘大娘见情况不对,又开始哭诉:"王队长,你看看,我这个当奶奶的,连孙女都见不着..."
"老太太,家务事去居委会解决,别在这里影响人家做生意。"老王不耐烦地摆摆手,"再闹就按扰乱公共秩序处理。"
刘大娘讪讪地闭了嘴,但还是不甘心地站在旁边。
就在这时,居委会王主任骑着自行车过来了。她是个五十岁左右的女干部,说话做事都很利落,在胡同里威信很高。
"怎么这么热闹?"王主任停好自行车,看了看围观的人群。
"王主任,您来得正好。"李颂言迎上去,"有些误会需要您主持公道。"
王主任了解了情况后,看向刘大娘:"老刘,你儿子儿媳妇离婚的事我知道。当初是你们男方有错在先,现在孩子跟着妈妈,你想见孩子可以,但不能这样闹。"
她又看向张婶:"老张,人家小李做生意规规矩矩的,还专门照顾老人,你举报什么?我看你是嫉妒人家生意好。"
王主任从包里拿出一面铜牌,上面写着"便民摊位"几个字:"这是街道办决定的,小李的摊位为老百姓提供便民服务,特发此牌。"
周围的人都惊呆了,没想到李颂言的摊位还得到了官方认可。
"以后谁再无理取闹,就是跟居委会过不去。"王主任环视一周,威严地说道。
刘大娘和张婶都不敢再说话了,灰溜溜地离开了。
这时,几个退休的老人围了过来。领头的是退休教师陈老师,她笑着说:"小李,我们几个老家伙商量了一下,决定轮流来帮你看摊。"
"陈老师,这怎么行?"李颂言赶紧推辞。
"有什么不行的?"修鞋匠老孙头也凑过来,手里还拿着象棋,"就当是我们的老年活动中心了。聊天、下棋、看孙子,顺便帮你照看生意,一举多得。"
环卫工老周也点头:"小李,你对我们这些老头子这么好,我们也得为你做点什么。反正我们闲着也是闲着。"
"那我先下一盘?"陈老师已经开始摆象棋了,"老孙,来来来,今天我让你看看什么叫姜还是老的辣。"
老孙头不服气地坐下:"谁怕谁啊,昨天你输了三盘,今天想翻本?"
很快,其他老人也围了过来,有的看棋,有的指点,摊位前热闹得像庙会一样。
"将军!"陈老师得意地敲了敲棋子。
"哎呀,我怎么没看见?"老孙头懊恼地拍大腿,"不行,再来一盘!"
这时候,一个穿校服的小学生背着书包过来买包子。他看到这么多爷爷奶奶围在一起,好奇地凑过来看。
"小朋友,你也会下象棋吗?"陈老师慈祥地问。
"会一点点。"小学生羞涩地说。
"那来,爷爷教你几招。"老孙头让出位置,"象棋可是咱们中国的国粹,要好好学。"
小学生兴奋地坐下,在老人们的指导下开始学棋。
李颂言一边忙着做生意,一边看着这温馨的场面,心里暖洋洋的。一个买煎饼的年轻妈妈感慨地说:"这里比幼儿园还有意思,孩子在这里既能学到东西,又很安全。"
"是啊,"正在看棋的退休工人老马笑着说,"我孙子下午放学也来这里,李师傅还教他算算术呢。"
"小悦,过来帮爷爷收拾棋子。"陈老师招呼着小悦。
小悦蹦蹦跳跳地跑过去,小手帮着把象棋一颗颗放回棋盒里。
"爷爷,明天你们还来吗?"小悦仰着小脸问。
"当然来,爷爷奶奶们天天来。"老孙头摸摸小悦的头,"我还要教你画鞋样呢。"
"真的吗?太好了!"小悦高兴得拍手。
这时,一个胖胖的大妈领着孙子过来买包子,看到老人们帮忙看摊,也很感兴趣:
"哎呀,这里真热闹。大哥大姐,你们这是在帮小李看摊啊?"
"对啊,"老周自豪地说,"小李对我们老人这么好,我们当然要帮帮她。而且在这里有伴,比在家里闷着强多了。"
"那我家老头也让他来,天天在家看电视,闷得慌。"胖大妈说。
"欢迎欢迎,人多热闹。"陈老师热情地招呼。
黄昏时分,夕阳西下,胡同里炊烟袅袅。李颂言的摊位前依然热闹非凡,老人们有的在收拾象棋,有的在和买早点的年轻人聊天,孩子们在旁边嬉戏打闹。
"小李,明天我带副军棋来。"老马起身准备回家。
"我带扑克牌。"老周也收拾着自己的保温杯。
"那我带收音机,可以听听戏曲节目。"陈老师提议。
李颂言笑着点头:"好,大家想带什么就带什么,这里就当是大家的活动室。"
小悦拉着妈妈的衣角:"妈妈,明天爷爷奶奶们还会来吗?"
"会的,他们都是我们的朋友。"李颂言温柔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