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我在朝是大楚丞相,出征是六军统帅,凯旋回朝后,我宣布归隐山林。
女帝满腔怒火,“你受先帝托孤,怎能因一己之私,置社稷不顾?”
我笑而不语,你有了新科状元,还要我这个丞相做什么?
上一世,我为大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我献上的治国之道,退敌良策,总是与新科状元的奏折不谋而合。
女帝命我将宰相金印交给状元郎,百姓说我盗取状元郎的智谋。
我无怨无悔,心甘情愿作为副将出征,状元郎却在阵前告我通敌之罪,斩首祭旗!
再睁眼,我回到了大军回朝的那一天。
01
“丞相凯旋,南蛮平定!”
城门外,百官出迎二十里,女帝的龙辇在最前。
一切仪式结束和封赏结束后,女帝问策,西北大秦雄兵压境,该如何是好。
我不慌不忙,“臣在平定南疆之时,已经得知秦国出兵的消息,思虑再三,妙计可破,陛下无需忧虑!”
我呈上了写好的奏折,内里阐述了合纵之策。
奏折不下万言。
各国之间有怎样的利害关系,联合的矛盾在哪里,应该怎么处理,我在奏折中条理分明,逐一说明。
女帝看了几眼后,便将奏折递给了身边的新科状元伍子兰,任其翻阅。
新科状元按惯例应当在翰林院供职,并无参与机要的权利,但我并未在意。
“秦国强大,数年来攻城略地,各小国苦不堪言。合纵之策,即为合众弱以攻一强,游说其他相对弱小的诸国,联合起来公司对抗最为强大的秦国,阻止秦国对其他国家的兼并......”
我向女帝说明合纵的目标与基础所在,女帝却打断了我,“卿所言,朕已知晓,不必再说。”
说完,女帝将另一本奏折丢给了我。
我的心一沉。
奏折的内容,与我刚刚呈上的,竟然完全一样。
“五日前,朕在朝会上问策,伍爱卿献合纵之策,诸葛丞相以为如何?”
女帝问我,仿佛没有看到我刚才的奏折。
我只觉头皮发麻,“的确是上策。”
天下七雄,关系错综复杂,合纵抗秦,绝非一句弱国联合就能解决。
我曾经出使各国,广撒密探,权衡各方利益,才整理出具体的可行方案,有把握说服其他五个国家一起对抗秦国。
其中手段与谋划,不足为外人道也。
一个寒窗苦读十年的状元郎,对天下大势的把控,对各国朝局的分析,对人性的洞悉,竟然与我一样的精准。
“诸葛丞相,这不巧了?”
朝中大臣哂笑,显然早已知晓伍子兰的提议,再看我的奏折,皆言我剽窃了状元郎的谋略。
同样的情景,上一世我也经历过。
“诸葛丞相,你征战多日,不如早点回府休息。合纵之事,有伍爱卿主持,不劳烦丞相,朕很放心。”
女命我回府。
事已至此,无法挽回。
我告退之前,伍子兰挽留,“合纵成功后,六国联军,还需一位统帅指挥联军,与秦国对战,诸葛丞相还请多多费心。”
这是奏折中提过的,原本我是不二人选。
后面还要出使五国,以及带领楚军,与其他五国军队会师,协同指挥。
我费心的规划好每一个细节,但总是与伍子兰前一天所上奏折不谋而合。
为了楚国,我最后还是以副帅的身份,带兵出征,对阵秦军,却在阵前被诬陷通敌叛国,斩首祭旗。
伍子兰在砍下我的头颅时,笑道,“诸葛兄,你安心的去,楚国丞相以后就只有我一人,我也会替你好好照顾女帝陛下。”
这一世,我一定揭开伍子兰的真面目,洗刷我的冤屈。
我默默的回了丞相府。
第二日早朝,圣旨颁布。
“伍子兰献策有功,升为左军将!”
02
原来我走后,伍子兰与女帝连夜商谈,已经确定后续事宜。
连处理南蛮俘虏,治理南蛮之地的政策,伍子兰提出来的主张,都是我还没送上去的奏折里写到的。
我辛辛苦苦一年半,深入不毛之地,平定南蛮,转眼间大半功劳归了伍子兰。
更让我惊讶的是,伍子兰所要采取的行动,对六国联军的布置,各国间矛盾的处理,与我袖子里还来得及呈送上去的奏折,又是一样。
我眉头紧锁。
“诸葛丞相,伍爱卿所奏,是否有不妥?”
我的表情被女帝看在眼里,女帝似笑非笑。
伍子兰在接受朝臣恭维之时,意气风发的对我抱拳,谦虚道,“丞相大人深谋远虑,想必会有更好的建议补充?”
我摇头,“伍大人句句切中要害,行军布阵之法,颇有孙子之风,臣并无补充。”
女帝点头,“如此甚好。伍爱卿年少有为,腹有良策,希望诸葛丞相能多提携,互相配合,为大楚效力。”
她看向伍子兰的目光,充满欣赏。
下朝之后,我不禁好奇,问伍子兰,“你师从何人,是如何想到合纵之策?又是如何了解山川地形,布置军队的?”
“要知天下事,熟读五车书。”
伍子兰笑答,一副早知道我会问他的样子,“丞相大人莫不是被我抢了先,心中不满,故有此问?”
“诸葛丞相,陛下刚才都说了,你和伍大人都是大楚的栋梁,切不可心生间隙啊!”
“对啊,有青年俊才为陛下出谋划策,诸葛丞相应当感到欣慰,怎能心怀怨恨,嫉贤妒能呢?”
“五年前你受先帝所托,连升九级成为丞相之时,我等元老可是尽心尽力辅佐,一心为国。”
朝中几位老臣,纷纷劝导我。
伍子兰却说,“晚辈有什么地方不小心冒犯了丞相大人,丞相要教导晚辈,晚辈没什么可以抱怨的。”
“只要能让大楚兴盛,晚辈请愿跟在诸葛丞相身后,当个伴读小书童。”
百官交口称赞,“伍大人真是虚怀若谷。当书童,实在太屈才了,诸葛丞相也不能答应啊!”
女帝得知以后,单独召见我,“你是父皇的托孤重臣,不能因为个人感情,误国家大事。”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你不该压制大楚栋梁成长。”
面对各种质疑,我还什么话都没说,就怎么嫉贤妒能,耽搁国家大事了?
我当然乐意见到有年轻人成长起来,为楚国效力。
自从受先帝所托,辅佐女帝登基以来,我身上的担子太重,夙兴夜寐,事无巨细,有人分担十年好事。
但伍子兰除外。
我重活一世的目的,就是扒开他的皮。
03
我那天写好,装在袖子里没有呈上去的奏折,终究也传了出去。
朝臣们都笑我智谋已尽,只会窃取他人的计策,百姓们都说我老了,应该让位给年轻人。
可我二十五岁受先帝托孤,如今也不过才三十岁,正值壮年。
女帝不再每逢国事与我商议,早朝时向我征求意见的次数,也屈指可数。
偶尔几次散朝后的召见,女帝和几位重臣,当我是空气。
“陛下,诸葛丞相自从南征归来,功高震主,已经不再兢兢业业,为国操劳。”
“丞相是先帝的托孤重臣,位高权重,目空一切也是自然的。”
他们把的退让,当成了攻击我的由头。
但看在先帝的份上,我并没有反击,一直安分守己,配合女帝度过眼前的危机。
合纵之策进行的很成功,在六国联军的威势下,秦国不得不从大楚边境退兵。
伍子兰风头无两,受到无数百姓和将士们的称赞。
一时间,所有人都忘了我才是楚国的丞相。
好景不长,六国联军刚解散,秦军马上又出击,围攻赵国西边的大城。
收到赵国的求援,女帝火速召集大臣进宫,商议救援之事。
此时,伍子兰尚未赶到,女帝的目光久违的看向了我,“楚国与赵国,唇亡齿寒,丞相可有良策?”
我在相府,对秦军进攻赵国之事,早有耳闻,也做好了应对之策。
“陛下,臣已有良策,必将退敌。”
我呈上了准备好的“围秦救赵”之计,在六国联军解散之时,我已预料到了秦国接下来的行动,是以制定出计谋。
女帝刚打开奏折,伍子兰就急匆匆的进宫,气喘吁吁。
“微臣闻知赵国使者求援,陛下切不可匆忙允诺,切不可发兵去往赵国西边大城救援!”
伍子兰的第一句话,就让在场众臣震惊。
女帝眼睛一亮,“赵国与楚国盟约已久,互为强援,怎可不救?伍爱卿有何高见?”
“是呀,前不久秦军进攻大楚边境,伍大人献合纵之策,联合五国退秦,如今赵国有难,大楚作壁上观,恐失信于天下......”
几位大臣不解。
伍子兰笑道,“并非不救,而是不可发兵前往赵国。”
“前次退敌,大楚与其他五国联合发兵,声势浩大,强秦畏惧。如今秦军围攻赵国,赵军不敌,就算大楚征伐全国兵马,与赵国合并一处,也不是秦军的对手,反而落入了与秦军决战的圈套。”
大司马忧心忡忡,“难道要再次合纵?可六国联军刚刚解散,兵困马乏,再次集结只怕来不及了。”
“不错!大司马所言极是,再次合纵,时间上来不及,再者联军疲于奔命,战斗力也大不如前。故而大楚救援赵国,不能直接派兵去赵国,而是应该直取秦国大都,逼秦军回援!”
“此计,名为围秦救赵!”
伍子兰此言一出,女帝脸上浮现出笑容。
我却如遭雷击。
这是为什么!
伍子兰献上的计策,与我呈上的奏折,又是一模一样。
不能再次合纵的理由,出兵的方式,完全吻合。
我不信,这世上竟会有如此巧合之事!
04
“我军围困秦国都城,确实能吸引秦军回救,解赵国之难,但后续呢?”
我不甘心,对伍子兰发出疑问。
围秦救赵之计,说起来简单,但其中利害必须谨慎处理,后手处理不当,便有灭国之灾。
伍子兰只要想错一点,便是楚国的罪人!
我提醒道,“我军翻山越岭,劳师远征,若是遭遇秦军主力,与守城将士里应外合,我军凶多吉少!”
“丞相不必多虑!”
伍子兰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
“大楚与秦军,必有一战,但不能在秦都附近。我军在秦军回师救援沿途,多布密探,只待秦军靠近,我军便立马原路撤退,引秦军追击。”
“再另外寻一良地设伏,必能大败秦军,使秦国元气大伤,五年内不能再对外用兵!”
说着,伍子兰在地图上一指,却是将设伏的地点,定在一处平坦的地带。
我再次头皮发麻,说不出话来。
大司马疑惑,“此地甚为平坦,无险可依,如何能设伏?况且此地已经离秦国都城甚远,秦军大将善于领兵,只怕不会带着疲惫之师,穿过崇山峻岭,追赶我军......”
其他人也摇头,表示伏击秦军的计划不现实。
唯有女帝,信心满满。
似乎知道伍子兰接下来要说什么。
伍子兰微微一笑,“添兵减灶!”
我汗流浃背,他莫非是我肚子里的蛔虫?
“何为添兵减灶?”
大司马等人依旧不明白。
女帝笑靥如花,拿出我刚呈上去的奏折,“给伍爱卿赐座,请伍爱卿坐下,休息一会儿!诸位请看丞相刚刚呈递上来的奏折,里面写的很清楚。”
不错,我在奏折里讲的很明白。
所谓添兵减灶,便是沿途减少大军做饭的灶火,制造士卒逃散的假象,暗地里却保持优势兵力,为伏击做准备。
之所以在平坦大路设伏,是考虑到秦军主将领兵有方,必定会提防险要之处,不会轻易上当。
选择的设伏地点,既可以利用秦军刚刚走出崇山峻岭的松懈,也可逆兵法而行之,出其不意。
“好计!好计!”
几位重臣看了奏折,醍醐灌顶,连连称赞。
伍子兰却瞪大的眼睛,“丞相大人,这不就是我前日送到丞相府的锦囊妙策?”
“怎么到了陛下手中?”
接着,他一拍脑袋,恍然大悟。
“难道诸葛丞相已经抛去对晚辈的成见,也认可晚辈的智谋,特意向陛下呈送?”
伍子兰的话,令女帝面色一寒。
我心中一惊,问道,“你何时向我献计了,我怎么不知道?我从来没有看过任何锦囊。”
“诸葛丞相高居相府,事务繁忙,晚辈自然无法轻易拜见。晚辈献的锦囊,托门房带给了丞相。”
女帝不悦,“伍爱卿为左军将,是朕的左膀右臂,诸葛丞相的架子未免也太大了!”
我百口莫辩,“臣实在不知,伍大人何时拜访相府!”
女帝摆了摆手,传来相府门房,与我对质。
结果门房不仅证明伍子兰来过,还证明我看过伍子兰献上的锦囊。
在我的居所,也搜出了拆开的锦囊。
顿时,女帝原本已经不耐烦的眼神,彻底变成了厌恶。
各位重臣也避瘟似的远离了我。
在铁证如山的诬陷下,我当即一口老血喷出。
“陛下,臣自受先帝所托,夙兴夜寐,一心为大楚江山,从无半点私心,更不会嫉贤妒能,将他人的智谋说成是自己的,请陛下明察!”
我的冤屈,跳进大河也洗不清。
女帝冷哼,“那为什么伍子兰的锦囊妙计,会出现在你的奏折里?”
“诸葛丞相,朕念你对大楚有功,顾忌你的情面,屡屡忍让。你却不知收敛,屡屡陷害忠良,如今不必再多说,以免伤了我父皇的一片好意,你将丞相金印交出,从此听从调遣,安心为大楚领兵吧。”
女帝的命令,就是圣旨,无情而愤怒。
我重回一世,凡事小心翼翼,但还是在不知不觉间,着了伍子兰的道。
特别是这次围秦救赵,添兵减灶之的计谋,在我心中从未与人讨论过,奏折都是在进宫之前匆匆写好,为何还是被伍子兰窃取了!
“伍子兰,你收买相府的人,陷我于不义。也罢,我退隐山林,倒要看看你怎么治理楚国!”
我交出丞相金印,随即递上辞呈,请求归隐!
第2章
05
“诸葛大人,莫要以为天下只有你一个能人。”
女帝看了我的辞呈,十分的不满。
“离了你,有伍爱卿等人的辅佐,大楚照样能长盛不衰!”
“诸葛大人,即便不能做丞相,你依旧是大楚的将军,可以为大楚出一份力,何必辞官归隐?”
“先帝重托与你,你却与一位才华横溢的状元抢功,不甘心居于人后,愤而辞官,你对得起先帝吗?”
百官得知了我辞官归隐的消息,当着我的面指责我。
女帝脸色冰冷,“做不了丞相,便要辞官,朕准了!就当父皇看错了人!”
“有伍爱卿带领诸位辅佐朕,朕必能将大楚治理的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
朝堂里的消息传出去,百姓知道以后,纷纷摇头,对我嗤之以鼻。
“没想到诸葛丞相,竟然是这种小人!”
“我们被蒙蔽了好几年,幸好有状元郎伍子兰,揭穿了诸葛丞相的小人嘴脸!”
“今后有伍子兰丞相,我们终于可以过上好日子啦!”
“呸!诸葛村夫!”
我离开都城时,百姓敲锣打鼓庆祝。
想起三个月前,我出征南蛮归来,百官相迎,女帝出城十里,百姓夹道欢迎。
现在辞官归隐,只有一个车夫,一个书童。
何其悲凉!
“诸葛兄,你腹有经纶,带兵可运筹帷帐,入朝能安邦定国,何必拘泥于一己之私?我愿上书,恳请陛下将丞相之职一分为二,与诸葛兄共同辅政,治理楚国。”
伍子兰这时,却在城门口,挽留我。
我冷笑,头也不回的走了。
一路上,不时的有人监视我。
为了让女帝安心,我朝远离其他诸国的方向看,一路向南,直到海边,找了一个有几十户人家的村庄隐居。
搭起茅舍,每日开垦荒田,教授孩童识字,教授农时,指导老翁煮盐酿酒,自给自足,怡然自乐。
过了三月,捷报传回。
大楚将士在伍子兰的带领下,上下用命,以围秦救赵和添兵减灶之计,大败秦军主力,乱箭射死秦军主将。
伍子兰不仅继承了我的丞相和中军将之职,还被封为柱国,一字并肩王。
声名远播,闻达于诸侯。
世人只知大楚丞相伍子兰,再无诸葛丞相。
我安于田园,内心渐渐归于平静,不再关注朝臣上的消息。
朝廷见我颓废至此,连监视的人都省了。
半年之后,傍晚时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我背着锄头,回到自己的茅舍,堂屋里躺着一块巴掌大小的竹牌。
上面写着十六个小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天命所归,顺其自然。”
我一眼就认出了,这是师父的字迹。
我二十岁时,先帝三顾茅庐,请我出山,我与师父拜别,从此再未见面。
他老人家在云游之际,突然给我留字,想必有大事发生。
果然,我刚收起竹牌,大楚的使者便到了。
我也再次听到了关于楚国的局势。
06
“诸葛大人,陛下有旨,请速速返回国都!”
“楚国有难,秦赵齐联军围攻楚都!”
使者风尘仆仆,精神萎靡。
原来伍子兰在大败秦军后,便自称杀戮过重,又因与我相争,而良心不安,深居不出,发誓三年不参与朝政。
按照之前的分析,秦军大败,五年内无法再用兵对楚造成威胁。
却不料女帝中了秦国谋士的连横之策,先是在会盟之时,为争先后顺序,与赵国闹翻,后又为了六百里地与齐国解除盟约。
彻底断送了我当初留下的联赵联齐,共同抗秦的合纵谋略。
秦赵齐三国分别发兵,三路伐楚。
在不得已之下,伍子兰只能出征,却被秦国的王老将军杀的大败,一路败退至国都。
女帝只能派出使者,请我回朝。
我思索片刻,先帝对我有恩,楚国百姓也是无辜的。
再者,我还有另外的考虑。
快马加鞭,只用了不到十天,我就回到了国都。
三国联军把楚都围困的水泄不通,我趁着夜色,顺着城墙上放下的绳索,爬进了城。
“诸葛爱卿,当初你将他的智谋据为己有,伍丞相已经原谅了你,你也不要再计较。”
女帝清冷的面容中,多了许多憔悴,说出话却依旧如此尴尬。
我呵呵一笑,“鄙人躬耕于南亩之间,一村夫而。爱卿两个字,陛下还是收回吧。”
“陛下!微臣夜观星象,已经破敌良策!”
正在这时,伍子兰披头散发,如鬼魅一般直奔入朝,高声疾呼。
看到我也在,伍子兰先是礼貌的冲我抱了抱拳,“诸葛兄,好久不见!相信你对当下的危急局面,已经有了对策,不如这次就由你先说,晚辈在一旁学习。”
“请诸葛兄放心,只要是对大楚有利的,晚辈定当虚心采纳,绝不会因为嫉妒而排挤诸葛兄。”
我摇摇头,尽管我袖子里,确实和往常一样,写了一份“退敌良策”,“在下区区村夫,岂敢妄言,伍大人快说吧,陛下等急了。”
女帝也催促道,“伍爱卿快讲!”
伍子兰见我不愿多说,不由得冲我笑了笑,有些得意。
“昨夜九星连珠,天有异象,降下六甲神兵。只需按六甲之法,挑选生辰八字符合神术的士兵,召唤鬼神,便可刀枪不入。”
“在六丁六甲神兵的帮助下,三国联军会自相残杀,不战自退!”
我闻听伍子兰此言,冷笑一声,怒目而视,“一派胡言!鬼神之术可以预知吉凶,但天下哪有用术法退敌的道理?你身为楚国丞相,怎么能说这种蠢话?”
大司马也听得目瞪口呆。
伍子兰不高兴道,“诸葛兄,请你先说,你不说。我献上了退敌良策,你又不高兴?”
他嘲讽道,“好久不见,你的老毛病还是一点没改啊!”
我冷冷的看着他,明白他的自信从何而来。
我袖子里的那份“退敌良策”,的确和伍子兰刚才说的一模一样。
但,那只是我来的路上,想了又想,随手乱写的,果真被伍子兰窃取了过去,还当做妙计。
可笑!
行军打仗,岂是儿戏?
伍子兰就要大祸临头。
07
秦赵齐三国联军,围困楚都已经接近三月,并且越围越紧。
源源不断的兵力,从他们各自的国家赶来。
女帝听了伍子兰的话,皱了皱眉,又望向我,“你受先帝托孤,怎能因一己之私,置社稷不顾?事到如今,你若是还有一点良心,就献上你的计策。”
“若你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朕便准了伍丞相的话。”
我一惊,伍子兰这般荒唐的计策,女帝竟然还能听的进去?
以大司马为首的几位大臣,也不停的劝谏。
最后,大家还是把目光投向了我。
我献出上中下三策。
“上策攻心,向联军献出以东西之界一千两百里地,诱使秦赵齐三国相争,三国俱伤,其兵自败。我军再次出击,收回土地易如反掌。”
“中策伐谋,派出使者和间谍细作,前往秦赵齐三国国内,一边贿赂其他大臣,一边散播谣言。大军在外,君主生疑,不出三个月,必定召回兵卒,楚都之围可解。”
“下策伐兵,楚都历经六百年修缮,城墙坚实,城中储存的粮食足够吃三年。楚国其他地方的士兵,正在将领的带领下赶来勤王。陛下只需要派出一位值得信赖,德高望重的将军,携带圣旨出城,整合各地兵马,再许诺封赏,时日一久,我军士气旺盛,定能解围。”
我的话说完,伍子兰的脸色变了变。
“陛下,诸葛兄看似言之有理,其实句句都在损害楚国的利益啊!”
“割地一千两百里,和亡国有什么区别?”
“给他国大臣送钱,散播谣言,万一不成功,楚国就完了!”
“城外的勤王军,原本都在尽力攻打联军,现在派一位将军去把他们聚在一起,等于说把楚国九成的兵力都交给了这个人,万一他生出二心,陛下危险啊!”
伍子兰痛心疾首,驳斥我献上的计策。
“以我昨夜从上天得到的神术,只需挑选千余名与神术相符合的士卒,便可撒豆成兵,击退联军。”
“况且,上天已经给微臣降下了预示,最多需要七千七百七十七名士卒,敌军一定会溃败!”
伍子兰说的无比自信。
我从袖子里丢出一本奏折,“伍丞相,你看这是什么?”
“陛下请看。”
在我的示意下,女帝也翻看了我丢出来的奏折。
上面一言一语,都是伍子兰献上的神术,撒豆成兵,连最后七千七百七十七的数字,都对得上。
这便是我一路上,都在苦思冥想的“退敌良策”。
至于真正的上中下三策,只是一闪而过,便已经定下。
女帝疑惑,“诸葛爱卿,伍丞相,你们这是怎么回事儿?”
伍子兰叩头不已,“陛下,微臣没想到诸葛兄归隐多时,依旧恶习难改,倒去微臣的智谋,堂而皇之的说是他自己的!”
“诸葛村夫,你太不要脸了,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请陛下明察!”
08
我不理解,事实摆在眼前,伍子兰竟然还能胡言乱语。
女帝的眼中,闪过极度厌恶的目光。
“这份奏折是怎么来的?”
她质问我,“从前,你将伍爱卿的计谋据我己有,已经受到了惩罚。现在国家存亡的紧要关头,你还想着与伍爱卿争个高下,真是太让朕失望了!”
伍子兰也哽咽道,“诸葛村夫在我身边安插了密探,获知了我夜观星象的结果,便抢先入宫,向陛下献策,想要占得头功,获取陛下的恩宠。微臣不敢争宠,只希望诸葛村夫能以国事为重。”
“不可因为没能抢先,便污蔑晚辈,将天命的指示弃之不用,而临时想出几个馊主意,来糊弄陛下。”
伍子兰的厚颜无耻,超出了我的想象。
其他几位大臣纷纷摇头,“没想到诸葛大人再次回朝,脾气还是没改!”
“这样天天争斗,要斗到什么时候啊!”
“诸葛丞相,每每都能认可伍丞相的谋略,可偏偏因为私心,不能与之配合,共同辅佐陛下,真是太可惜!”
没想到我才离开大半年,楚国的朝堂和政局,已经到了颠倒黑白,不分是非的地步?
我厉声喝问,“你们认为天降神术,撒豆成兵的方法,真的能击退城外数十万兵甲?”
大司马反问,“若是不能,诸葛大人何必盗用伍丞相的计策,写成奏折给陛下?”
我怒道,“这种荒唐可笑的方法,我并没有要拿出来给陛下。”
“那是因为伍丞相来得及时,赶在你之前,你没能窃取伍丞相的计策。”
伍子兰再次痛哭流涕,“微臣叩谢陛下的信任。”
站起来,颇为得意的对我道,“诸葛村夫,你卑劣的行为再次被识破了。不过我大人有大量,不和你斤斤计较,邀请你到丞相府任参军,以后共同为大楚出力。”
女帝点头,很是满意,“还不快谢谢伍丞相!”
我哈哈大笑,“鄙人诸葛村夫,告退!”
天要其灭亡,必使其疯狂。
过了几日,联军攻城的次数越来越多,幸亏楚都城墙坚固,暂时没有陷落的风险。
然而,我终于是被女帝请上了城楼,共同观看伍子兰施展神术,击退联军。
一千名被挑选的士兵,准备从城墙上吊着绳索下去,引导六丁六甲的神兵降临,大杀四方。
我不忍心见到大楚士卒做无谓的牺牲,再次劝谏,“陛下,若是神术真的有效,不妨先将伍子兰放下城去做法,神术生效,再让士兵下城楼。”
伍子兰骂道,“诸葛村夫,你这般亵渎神灵,是要遭到天罚的。”
女帝也大怒,“放肆!若神术不成,朕便砍了你诸葛村夫的脑袋,祭旗!”
一千名士兵被放下城楼,席地而坐。
秦赵齐的联军,相隔数十步,严阵以待,不知楚军意欲何为?
伍子兰要所有将士都撤出城楼,只留他一人,以免干扰神术。
在女帝的带领下,所有人都退下了城楼。
城外,联军将士依旧不知楚军有何诡计。
伍子兰手持木剑,画了几道符篆,独自在城楼上神神叨叨。
片刻后,伍子兰喜道,“陛下,神术成了!快打开城门,引神兵出城,杀得秦赵齐片甲不留!”
我还欲阻止,女帝已经下旨开城门。
“杀!”
秦赵齐联军,不知道久攻不下的楚都为何突然自己打开城门,但战机稍纵即逝,王老将军当机立断,下令全军猛攻。
秦军一马当先,如潮水一般涌入楚国大都。
大军瞬间就吞噬了在城门外,被伍子兰挑选出来的一千名楚军士卒。
跟在秦军后面的,是赵国和齐国的军队。
城门失守,楚都陷落。
遵从女帝圣旨,退出城墙的将士们,来不及组织有效的反击,只能被无情屠戮。
“伍丞相呢?快快退敌!”
女帝在亲卫的护送下,依旧不死心的呼喊着。
伍子兰早在秦军涌入城门之时,随手扒拉了一件楚军的盔甲,抹了几把血迹,假装战死,趁乱逃走。
我在女帝下旨打开城门之时,已经明白全完了。
只能悄悄退走,来到楚国的祖庙,收起楚国六百年历代先君的牌位,前往先帝的陵墓。
女帝昏庸,轻信伍子兰,楚国灭亡。
但先帝的知遇之恩,我不能不报。
就当我聚集起数千败退的士卒,准备护送先帝的灵柩突围之时,秦军王老将军送来了亲笔信。
愿保全楚国历代国君的陵墓,保全楚都万千百姓的安宁,换我投降。
09
“将军也愿看到血流成河,百姓家破人亡吧?”
王老将军的信打动了我。
我亲眼见到秦军俘获朝廷百官和皇室宗亲,王老将军约束了士卒的烧杀掳掠,甚至为此与齐赵两国的将士闹了些不愉快。
最终,我瞅了几眼师父留给我的竹牌,相信了王老将军的保证,遣散聚集在身边的士卒,独自一人,束手就擒。
王老将军对我以礼相待。
捷报传回秦都,秦帝大喜,封赏将士,还以国士无双称赞我。
王老将军这才告诉我,楚都被攻破后,我的上中下三策,也传到了联军将帅的耳中。
几位主帅惊出一身冷汗,皆言辛亏女帝没有采纳任何一策。
否则兵败身死的,就是秦赵齐联军。
女帝当然也没有身死。
我在秦都,亲眼目睹了她和楚国宗室一起,袒露上身,施行了耻辱的牵羊礼。
受降仪式结束后,女帝被准许为楚国先帝守陵。
其他宗室,连同大部分大臣的家眷,则要继续被折磨,这是他们应得的。
伍子兰也在乱军之中,被秦国擒获。
作为楚国执宰,并且成功的合纵击退秦军,又接连设下围秦救赵,添兵减灶的连环计,大败秦军,斩杀秦军主将,令秦国元气大伤。
伍子兰其人受到重视,事迹也被逐一清查,我与他奇特的关系,也被重点关注。
“诸葛兄弟,老夫还是更宁愿相信你!”
王老将军邀我一起去审问伍子兰,“只要是知晓楚国大都是被如何攻破的忍,都不认为伍子兰有真才实学。”
“诸葛兄,你来了!你告诉他们,我是有智谋的,我的聪明才智,不在你之下!”
伍子兰见了我,就跟见了救命稻草一样,“只要你能想到的神机妙策,我都能想到,我们互相合作,建功立业!诸葛兄,你帮我说句话,我只是一时糊涂......”
“老实点!”
王老将军用刀背狠狠击打伍子兰。
我也觉得奇怪,问了伍子兰几句话,他有一搭没一搭的回话,不停的央求我救他。
伍子兰的话也确实印证了我之前所想,以及之前发生的事:我想到的,不管是神机妙算,还是破烂馊主意,他都能想到。
在秦帝的默许下,伍子兰被执行了惨无人道的刑讯逼供。
最终,伍子兰招出了他的“神术”。
在丞相府,我的居所门口,挖土六尺,挖出一个方匣。
里面有一块天外奇铁,篆刻着我的生辰八字。
据伍子兰所说,把方匣埋在我睡觉的地方,就能窃取我的智慧,提高他的谋略。
所以我费尽心血想出来的计策,伍子兰轻而易举的就能获知,然后伪装成他想出来的,再反咬一口,诬陷我盗取了他的智谋。
可笑他处处陷害我,说我心胸狭窄,不能容人,实际上他自己才是。
但凡他能有一点肚量,不着急的排挤我,说不定楚国就真的有两个和我一样的人才,也不会灭亡。
伍子兰也就不用遭受磨难。
秦帝对于窃取别人的智谋,没那么大兴趣,神术让秦帝更加相信长生不老,天外奇铁被赐给了方士,以便炼制长生不老药。
我被派往楚国旧地,收服人心。
一年后,秦赵爆发大战,秦帝秘密派遣我,取代王老将军的帅位。
坑杀赵国大军四十万。
两年后,赵国灭亡。
秦军远交近攻,相继攻灭其他几个国家。
九年后,最后一个国家,齐国不战而降。
秦国统一天下,秦帝以“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废除六国帝号,自称始皇帝。
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统一货币与度量衡,天下施行郡县制。
我再次退隐山林,去到更远的地方。
临走前,我把伍子兰的骨灰罐,带给了女帝。
伍子兰在秦都生不如死的过了九年,最终在齐国投降的那一年,被方士用作炼制长生不老药,成了一撮渣灰。
只是短短十年,女帝不过三十岁出头的年纪,已经白发苍苍,满脸皱纹。
看上去比我都要老。
她居住在先帝的陵墓边,不辨日月,看见我都已经认不出来了,只记得我和伍子兰的名字。
口中不停的喃喃自语,“诸葛丞相,伍子兰是骗子,伍子兰是骗子......”
巨大的打击,让女帝只会重复这一句,甚至连楚国被灭了都不敢继续说下去。
我长叹一声,把伍子兰的骨灰罐放在她手上,悄然离开。
女帝相信伍子兰,那就让伍子兰陪着她。
我一直保存着师父留给我的竹牌,时常拿出来看看。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天命所归,顺其自然。”
这大概才是上天给我机会,让我重生一世的意义。
我与伍子兰,若能和平共处,楚国必然昌盛百年。
若和上一世一样,我被伍子兰暗算,他完美的取代了我,楚国也能以合纵之策,与秦国抗衡多年。
若这一世我王者归来,成功复仇,我也必定奔波劳碌一生,力保楚国江山。
偏偏我和伍子兰两败俱伤,历经六百年,坚固无比的楚都,以荒唐的方式被攻破。
六国在短短九年内,被秦国横扫,一统天下。
重活一世的我,不是诸葛丞相,而是诸葛村夫。
“天命所归,顺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