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阳考上大学那年,双水村的苹果加工厂已经成了县里的标杆企业。流水线每天能加工五千斤苹果,生产的苹果汁、果脯、果酱远销省内外,包装上印着的“双水村”三个字,成了响当当的品牌。
少安去送向阳报到那天,开着新买的SUV,车里放着巧莲给准备的被褥、衣服,还有一筐刚摘的苹果。“到了学校好好学,别惦记家里。”少安一边开车一边叮嘱,后视镜里,双水村的轮廓越来越小。
“爸,我放假就回来帮你。”向阳看着窗外掠过的风景,“我报的专业是材料科学,以后能帮咱砖窑研发更环保的建材。”
少安心里一暖。这孩子,跟他小叔少平一样,心里总惦记着家里的砖窑和果园。“好,爸等着。”他说,脚下的油门踩得更稳了。
砖窑这些年变化更大了。在少平的主持下,建成了全县第一个环保建材产业园,不仅生产新型墙体材料,还利用工业废料生产环保地砖,年产值突破了千万。二柱子成了产业园的总经理,手下管着上百名工人,每天穿着西装、打着领带,再也不是当年那个扛着铁锹的愣头青了。
“少安哥,省建材协会的人下周要来考察,想把咱这作为‘循环经济示范基地’。”二柱子拿着报表来汇报,脸上是掩饰不住的自豪。
少安看着报表上的数字,心里像喝了蜜。“别骄傲,”他拍着二柱子的肩膀,“质量是生命线,一点都不能含糊。”
巧莲的果园也升级成了“双水村生态农业观光园”。除了采摘,还增加了农家乐、民宿、亲子乐园,每到节假日,城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停车场里停满了各式各样的车,比县城的集市还热闹。
“今年的游客量比去年翻了一倍,”巧莲给少安递过一杯刚泡好的苹果茶,“我打算再盖几间民宿,搞点特色主题房,比如‘砖窑记忆’‘果园人家’,让游客体验咱农村的生活。”
少安看着巧莲,她眼角有了细纹,头发也添了几根白丝,却比年轻时更有精神、更有魄力。“你说了算,需要啥我给你办。”他笑着说,心里清楚,这观光园能有今天,全靠巧莲的精打细算和用心经营。
这年秋天,刘师傅病重住进了县医院。少安每天都去看望,给他带些果园的新鲜水果、砖窑新出的保温砖样品。刘师傅已经说不出话了,只是拉着少安的手,眼睛盯着窗外,像是在看双水村的方向。
“师傅,您放心,砖窑我给您守着,保证烧出的砖比以前还好。”少安在他耳边轻声说。
刘师傅的眼睛里流下了眼泪,慢慢松开了手。他走那天,双水村的人都去送了,砖窑停工一天,果园挂起了黑布,连县城里的企业都派人来吊唁——这位烧了一辈子砖的老人,用双手见证了双水村从贫瘠到富裕的变迁。
少安在砖窑旁给刘师傅立了块碑,上面刻着“匠人刘公之墓”,旁边还有一行小字:“一砖一瓦筑家园,一生一世守初心”。每次路过,他都要停下来鞠个躬,心里想的是师傅教他的烧砖诀窍,更是那份对手艺的敬畏、对土地的踏实。
冬天的砖窑依旧忙碌。少平带领团队研发的新型保温砖通过了省级鉴定,保温性能比传统砖提高了三成,被列入了“绿色建材推广目录”,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
“哥,我们打算再建一条生产线,专门生产这种保温砖。”少平拿着设计图给少安看,“还想建个研发中心,跟高校合作,让砖窑永远跟上时代。”
少安看着图纸上密密麻麻的线条,仿佛看到了砖窑的未来。“好,钱不够哥来凑,人手不够村里找,只要能把砖窑办好,啥都支持你。”
巧莲的观光园在冬天也没闲着。她搞了“双水村冰雪嘉年华”,在果园里搭了冰雕、雪滑梯,还推出了杀猪菜、黄米馍等农家美食,吸引了不少城里人来体验乡村冬趣。
“今年冬天的收入比去年翻了一番。”巧莲给少安算着账,脸上的笑容像冬日里的阳光,“我打算开春后再建个民俗博物馆,把咱以前用过的犁、耙、纺车都摆进去,让年轻人知道以前的日子是咋过的。”
少安很支持:“是该留点念想。不能日子过好了,就忘了根。”
向阳寒假回来时,带了个城里的女朋友。姑娘叫林溪,是学设计的,第一次来农村,看啥都新鲜,跟着巧莲在果园里摘草莓,在砖窑里看制砖,晚上还跟村里的老人学剪窗花。
“双水村真好,”林溪拉着向阳的手说,“空气清新,人又热情,比城里舒服多了。”
巧莲听了,笑得合不拢嘴,偷偷给少安说:“这姑娘不错,懂事,不娇气,跟咱家人对脾气。”
春节过后,双水村开始搞“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少平牵头,把村里的旧窑洞统一改造,保留原貌的同时加装了暖气、卫生间;少安出资修了环村的自行车道,两旁种上了樱花树;巧莲则把民俗博物馆建了起来,里面的老物件吸引了不少游客。
县领导来视察时,看着干净整洁的村庄、热火朝天的产业园、欢声笑语的观光园,感慨道:“双水村真是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二十个字落到了实处,值得在全省推广。”
少安却有自己的想法:“我们不想当啥典型,就想让村里人日子过得踏实,让出去的年轻人愿意回来,让娃娃们知道自己的根在这儿。”
夏天麦收时节,向阳带着林溪回来了。这次,他们是来做毕业设计的——给双水村设计一套“乡村品牌视觉系统”,把砖窑、果园、加工厂的元素都融进去,让双水村的形象更鲜明。
“我们想把‘双水村’注册成商标,以后不管是砖还是苹果,都用这个牌子,让全国人民都知道。”向阳给少安和巧莲展示设计稿,上面的图案既有砖窑的线条,又有苹果的轮廓,还有双水村的拼音,现代又不失乡土气息。
少安和巧莲虽然不太懂设计,却觉得很亲切:“你们年轻人懂,就按你们的想法来,需要啥支持尽管说。”
这年秋天,双水村举办了第一届“农民丰收节”。县领导来了,媒体来了,周边村庄的乡亲也来了,大家一起割麦子、摘苹果、掰玉米,晚上还在文化广场上办了篝火晚会,村民们唱着信天游,跳着广场舞,热闹得像过年。
少安作为“老支书”(田福堂退休后,大家一致推选他当了村支书),在晚会上致辞:“我这辈子,就干了两件事:烧砖,种苹果。我想说,土地不会辜负勤劳的人,时代不会忘记奋斗的人。双水村能有今天,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党的政策好,是大家心齐,是一代又一代人往下传的那股劲——不服输,不认命,踏踏实实过日子,认认真真干事业!”
台下的掌声经久不息,向阳和林溪举着相机,把这一幕永远定格。少平看着台上的哥哥,眼里闪着泪光——他知道,哥哥不仅是在说过去,更是在说未来,在把双水村的接力棒,交到他们这一代人手上。
冬天来临前,双水村的新型保温砖生产线投产了。投产那天,少安特意请了刘师傅的儿子来按下启动按钮——他继承了父亲的手艺,在砖窑当了技术员,把老手艺和新技术结合得恰到好处。
“爸,你看这砖,又环保又结实,刘叔要是在,肯定高兴。”向阳拿着刚出炉的保温砖,对少安说。
少安摸了摸砖面,光滑又温暖,像摸着岁月的温度。“是啊,他肯定高兴。”
春节前,向阳和林溪订婚了。他们没要城里的房子,决定婚后回双水村创业,一个负责砖窑的品牌推广,一个负责观光园的设计升级,把青春和才华,都献给这片生养向阳的土地。
订婚宴办得热闹而朴实,就在巧莲的农家乐里,吃的是自家种的菜、养的鸡,喝的是村里酿的苹果酒。田福堂虽然腿脚不太方便,却坚持要来,握着少安的手说:“好啊,好啊,后继有人了,双水村的日子,会越来越红火。”
少安给田福堂满上酒:“叔,这杯敬您,敬所有为双水村出过力的人,敬岁月,敬传承,敬咱这平凡又伟大的日子!”
窗外的雪又下了起来,纷纷扬扬的,给双水村盖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窑洞里的炉火很旺,映得每个人的脸都红扑扑的。巧莲给大家添着菜,杏花(少安的小女儿)带着几个孩子在院子里堆雪人,向阳和林溪在给长辈们敬酒,少平在和技术员讨论新砖的配方……
少安看着这一切,心里平静而踏实。他知道,自己已经不再年轻,砖窑的烟囱里升起的烟,果园里结出的果,都将交给下一代去守护、去创造。但他不担心,因为他看到了向阳眼里的光,看到了少平肩上的责任,看到了双水村人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像窑里的火,永远不会熄灭。
夜深了,客人渐渐散去。少安和巧莲坐在炕沿上,看着窗外的雪,听着远处砖窑隐约传来的机器声,像一首温柔的催眠曲。
“你说,咱这辈子,值不值?”巧莲靠在少安肩上,轻声问。
少安握住她的手,她的手心已经布满了皱纹,却比任何时候都温暖。“值。你看,娃出息了,村变样了,日子过好了,还有啥不值的?”
巧莲笑了,眼泪掉在少安的手背上,滚烫滚烫的。
第二天一早,少安照常去了砖窑。雪后的双水村格外安静,只有砖窑的烟囱里升起袅袅白烟,像一条连接过去和未来的线。他站在刘师傅的碑前,鞠了一躬,然后走向窑口——那里,向阳和少平正在检查新砖的质量,年轻的脸上洋溢着希望,像极了年轻时的自己。
阳光穿过雪雾,照在砖窑的红墙上,照在果园的白雪上,照在双水村的每一寸土地上,亮得晃眼。少安知道,岁月会流逝,人会老去,但双水村的故事,永远不会结束。就像这窑里的火,代代相传,越烧越旺;就像这黄土里的根,深深扎下,越长越壮。
他的平凡人生,早已和双水村的岁月融为一体,变成了土地的一部分,变成了传承的一部分,在黄土高原的风里,在子孙后代的心里,永远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