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荷花荟群今日话题依然是高考,群友们继续穿越年代的高考体验。

【1977年:寒冬里的守望】

知青张华最后检查了一遍试卷,确认没有问题后交卷儿走出了考场。冷风卷着细雪扑在脸上,张华不由打了个冷颤,加快脚步离去。

考场外没有鲜花,没有横幅,只有寒风冷雪,以及三三两两的家长裹着棉袄,或蹲或站,搓着手跺着脚在考场外面焦急的等待。

一位穿着军大衣的父亲蹲在墙角,从怀里掏出捂着的烤红薯,掰成两半,一半塞给刚出考场的儿子:"趁热吃,别凉了。"

一群知青考生们围在一起,相互交流着:考的怎么样啊,还顺利吗?大概能考多少分啊?考不好大不了重回生产队……之类的话题。

远处,等着接人的驴车缩在角落里。公社的喇叭正播报着新闻:"高考制度恢复,是党中央对广大知识青年的关怀……"

张华摸了摸兜里的准考证,忽然觉得这张纸比粮票还珍贵。

---【1985年:自行车与期待】

80年代的中国,自行车是主要的交通工具。那个年代,叮铃叮铃的自行车铃声,就像是一首交通变奏曲,日日由穿街过巷的骑手奏响。

1985年高考,某高考考点门口挤满了二八大杠,叮铃叮铃的自行车铃声不断响起。

考生红梅在考场中奋笔疾书,时而凝眉思索。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红梅答完题后,轻轻地呼出了一口气。从头到尾反复检查之后,没发现问题,于是起身交卷走出考场。

考场外家长们正踮脚张望,有人举着写有孩子名字的硬纸板。

红梅的父亲推着一辆永久牌自行车,车筐里放着一瓶橘子汽水,看到红梅后赶忙招呼:"囡囡考完了,题目难吗,发挥咋样啊?来,爸带你回家,你妈在家炖了排骨!"

考砸了的考生蹲在路边哭,班主任挨个安慰:"别哭别哭啊,今年没考好,明年还有机会!"

一片叮铃叮铃声中传出街角小贩的吆喝声:"冰棍儿——三分钱一根!"

自行车后座上的红梅看着汽水瓶上凝结的水珠,忽然理解了为什么父母总说"当年一瓶汽水就是奖励"。

---

【1999年:千禧年前的冲刺】

阿强刚冲出考场,就被汹涌的人潮吓了一跳。 校门外挤满了家长,有人拉横幅"儿子必胜",还有人举着"天王盖地虎,全考985"的搞笑标语。

穿旗袍的妈妈们(寓意"旗开得胜")在树荫下摇扇子,见孩子出来立刻递上健力宝:"最后一场了,坚持住!"

教导主任拿着喇叭喊:"明天还有综合科!别对答案!别对答案!"

报亭里,《当代歌坛》杂志封面是谢霆锋,但没人顾得上翻看。

阿强望着那些比自己还紧张的家长,鼻子一酸——原来当年的他们,也是这样目送自己走进考场的。

---

【2023年:无人机与沉默的爱】

科技宅走出AI监控的考场,阳光刺得他眯起眼。

警戒线外,家长们举着手机直播,却没人喧哗——考场信号被屏蔽,他们只能沉默地等待。

一个爸爸偷偷问保安:"孩子说作文写了AI,会不会被判偏题啊?"

外卖小哥匆匆送来一束向日葵(寓意"一举夺魁"),收货人是"考区第三考场12号考生"。

路边,心理咨询师的摊位前排起长队:"考后焦虑疏导,扫码预约……"

科技宅想拍照发朋友圈,却发现手机没信号。他忽然怀念起1999年校门口那个举着《黄冈密卷》等他的老爸。

---

从年代回到现实的群友们疯狂刷屏:

"77年那个烤红薯给我看哭了!"

"99年我妈真的穿了旗袍!但我当时根本没注意……"

"现在送考静悄悄的,反而觉得少了点什么。"

神秘账号最后发言: "考场外的等待,从来比考场内更煎熬。那些欲言又止的关切,那些藏在汽水瓶、烤红薯、向日葵里的爱——才是高考真正的'附加题'。"

群内沉默片刻,有人发了一句:

"明天就是高考了,我想给我爸打个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