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第18章,墨润心明

今日,荷花荟群的话题被一首歌从高考、古代科举延伸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房四宝。群友们谈论笔墨纸砚的起源、产地……。谈到端砚时,一位群友沉默了良久,才终于再次有了动静,发了一张端砚的图片。这方砚台是一个不规则的椭圆形,由一整块砚石雕刻而成。设计师根据石材的皮壳纹理、形状大小,构思巧妙,匠心独运,在砚台正面雕刻出了一幅精美的山水画。背面刻了墨润心明四个字。群友们正要仔细看看这方砚台,却见围绕着墨润心明四个字泛起了道道光幕,逐渐旋转跳跃。好像片头转场特效似的。片刻后,这方砚台的故事就像看电影似的,一幕幕的放映在群友们的面前。

乱世之中,江南水乡有户书香门第的沈姓大户人家,家主派人打探得来的消息不容乐观,一时竟下不了决心。犹疑中局势却越来越严重了,城中已隐约能听到枪炮声。这下再不敢犹豫,立马带领家人收拾物品,准备逃难。

沈家位于青石巷深处,朱漆门半掩。沈砚卿将最后一摞书册塞进樟木箱时,忽听得更夫梆子声惊破雨幕。他的指尖抚过箱底那方家传端砚,砚池里积着前日研的宿墨,在烛火下泛着幽蓝。

"爹,马车到了。"女儿阿蘅的声音带着哭腔。沈砚卿将端砚用油布裹好,塞进阿蘅的包袱,"这砚台是你曾祖父赴京赶考时,在肇庆老坑淘的,砚背刻着'墨润心明',记得贴身收着。"

马蹄踏碎积水,穿梭在逃难的人群中,载着沈家老小往城外奔去。身后火光冲天,枪炮声渐密。阿蘅蜷缩在车角,隔着粗布仍能摸到砚台冰凉的棱角,恍惚想起幼时伏在父亲膝头,看他用这方砚台研墨书写春联的光景。

颠沛流离中,沈家在一个小镇暂时落脚休息。阿蘅在当铺典当东西时,不慎漏了端砚行迹,被人盯上了。一日,她在集市被几个兵痞围住,慌乱间将砚台塞进路边说书人的鼓架下。待摆脱纠缠回来,说书人已不见踪影,只余鼓架旁半块被踩碎的烧饼。

十年后,阿蘅在省城的古董店里瞥见那方端砚。不由百感交集,五味杂陈。上前去仔细端详着,只见砚池边沿多了道裂纹,"墨润心明"四个字被包浆掩去了棱角。阿衡向掌柜打听这方砚台的情况,掌柜说这是位走南闯北的说书人托卖的,要价颇高。阿蘅向掌柜言明这是自家祖传之物,不慎遗失,想要赎回。掌柜得知情况之后有意成全,于是收下阿衡积攒多年的工钱,阿衡又解下颈间母亲留下的玉坠,才将砚台赎回。至此这方砚台失而复得。

摩挲着砚上裂纹,看着砚台上刻的“墨润心明”四个字,思及过往,阿蘅忽然明白,有些东西比完好无损更珍贵。她铺开宣纸,用这方历经沧桑的端砚研墨,写下父亲常念的那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窗外春雨绵绵,砚池里的墨香混着潮湿的空气,漫过斑驳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