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力辩群臣 寒门造事
面对大臣们的质疑,刘谌深吸一口气,向前迈出一步,准备回应。
他先向灵帝躬身行礼,然后目光坚定地看向太尉杨彪,说道:“太尉大人,您担忧减少盐铁专卖利润会影响国家大计,此担忧不无道理。但如今国库空虚,百姓困苦,若不采取措施赈济灾民,一旦民变四起,国家将面临更大危机。而拿出三成利润赈济灾民,看似减少了当下收入,实则是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投资。待灾民恢复生产,国家经济复苏,税收自然会增加,长远来看,利大于弊。”
杨彪微微皱眉,正欲反驳,刘谌又接着说道:“至于新辟税收来源,并非难事。如今商业繁荣,然对商业活动的监管尚不完善。我们可对一些奢侈品贸易、大型商会等增加税收,只要政策合理,并不会引发民怨。而且,这些税收足以弥补盐铁专卖减少的利润。”
说完,刘谌又看向司空张温:“司空大人,您担心监督机制难以保证官员不舞弊,这确实是个关键问题。但草民以为,可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选拔清正廉洁、铁面无私的官员负责此事。同时,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对舞弊官员严惩不贷,对尽职者加以重赏。如此,必能保证赈济物资准确发放到灾民手中。”
张温哼了一声,说道:“说得容易,实施起来谈何容易。且不说选拔监察官员是否公正,单是这奖惩制度,又如何能做到公平合理?”
刘谌微微一笑,说道:“大人,选拔监察官员,可通过公开选拔、多人举荐、层层考核的方式进行,确保所选之人德才兼备。而奖惩制度,可制定明确的标准,以实际发放的赈济物资数量、质量以及灾民的反馈为依据,做到公正透明。只要制度完善,执行有力,必能杜绝舞弊现象。”
接着,刘谌又对其他大臣们提出的质疑一一进行了回应,言辞恳切,逻辑严密。他还列举了一些历史上成功的赈灾和经济改革案例,以证明自己策略的可行性。
在刘谌的有力辩驳下,一些原本持中立态度的大臣开始倾向于支持他的提议。灵帝听着刘谌的回应,脸上露出一丝赞许之色。他看着刘谌,心中暗自思忖,这个年轻的宗亲确实有几分才华和胆识。朝堂上,反对之声渐渐弱了下去,刘谌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地为“均输法改良”策略争取到了更多的支持,也让自己在这场朝堂纷争中逐渐占据了上风。但他知道,要让灵帝最终下定决心实施此策,还需进一步说服众人,而他,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朝堂上关于刘谌“均输法改良”提议的争论,很快在京城中传开。一些寒门士子听闻后,对刘谌的提议极为赞赏。他们大多出身贫寒,深知百姓疾苦,刘谌提出用盐铁专卖利润赈济灾民的策略,正合他们心意。
这些寒门士子平日里虽无显赫地位,但却有着满腔热血和坚定信念。他们自发地聚集在一起,开始为刘谌的提议造势。他们在京城的大街小巷、茶楼酒肆中宣扬刘谌策略的好处,向百姓们讲解这一策略如何能让国家富强、百姓受益。
“诸位可知,刘谌公子所提之‘均输法改良’,实乃利国利民之良策。拿出盐铁专卖三成利润赈济灾民,可让无数百姓免受饥寒之苦。”一位寒门士子站在街边,对着围拢过来的百姓慷慨激昂地说道。
“是啊,如今灾民众多,若能得此赈济,定能重燃生活希望。刘谌公子真是心怀天下。”另一位士子附和道。
百姓们听了这些寒门士子的讲解,纷纷点头称是。他们本就对灾民的遭遇心怀同情,也期盼着能有解决之法。刘谌的提议经寒门士子宣传后,在百姓心中引起了强烈共鸣。
不仅如此,这些寒门士子还纷纷撰写文章,投递到京城各大书院和学馆。文章中详细阐述刘谌“均输法改良”的内容、意义以及可行性,呼吁更多有识之士支持这一策略。
在各大书院中,学子们也开始热议刘谌的提议。一些原本对朝堂事务不太关注的学子,在看到寒门士子的文章后,也加入到讨论中来。他们有的支持刘谌,认为这是一次大胆且有益的尝试;有的虽心存疑虑,但也被寒门士子的热情所感染,开始重新审视这一策略。
随着时间推移,支持刘谌提议的声音越来越大,逐渐形成了一股舆论力量。这股力量不仅在京城传播,还通过往来的商旅、学子等,向周边郡县扩散。那些原本对刘谌提议持反对意见的大臣,感受到了这股舆论压力,心中也开始有所动摇。而刘谌,虽身处朝堂纷争之中,但得知寒门士子为自己造势后,心中倍感欣慰。他知道,自己并不孤单,有这么多人支持自己的策略,这让他更加坚定了推行“均输法改良”的决心。这股由寒门士子掀起的舆论浪潮,正朝着有利于刘谌的方向发展,为他在朝堂上争取更多支持增添了有力的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