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办公室里只有一张普通的木质办公桌,几把椅子,还有一盏略显昏黄的台灯。
徐阳在桌前坐了下来,望着台灯发出的微光,右手的食指有节奏地敲打着桌面,发出“笃笃”的轻响。
随着和达钢钢铁厂的交易进展,最近几天里,系统的繁荣点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额了。
“是时候兑换一些东西了......”
徐阳深吸一口气,闭上双眼,意念在脑海中轻轻一动。
“系统?”
【叮!在的!】
冰冷而熟悉的机械音回荡在脑海中。
“用繁荣点兑换龙国PF11式93毫米火箭筒的全套数据和生产资料,导入我的大脑中。”
【叮!已经扣除繁荣点,资料传输中!】
话音刚落,一股庞大的信息洪流仿佛瀑布般倾泻而下,骤然涌入徐阳的脑海中。
图纸、工艺、数据、计算公式......无数复杂而精密的信息快速在他的意识中穿梭,编织成一幅幅完整的火箭筒生产蓝图。
时间仿佛在这一刻静止了。
许久之后,徐阳才缓缓睁开眼睛,眼中闪过一抹锐利而深邃的光芒。
他握了握拳头,感受着脑海中那无比清晰的火箭筒资料,嘴角扬起了一抹自信的笑容。
是时候了。
是时候让这些建国初期的前辈们,享受一下后世科技带来的快乐了!
......
第二武器研究院。
这座龙国首屈一指的顶级武器研究所,表面上却没有丝毫的威严与神秘。
它的外观朴素而低调,只有几栋三层的小楼屹立在几棵苍翠欲滴的树木之间。
院子中,绿荫浓密,一株郁郁葱葱的老树枝繁叶茂,在微风中静静摇曳,仿佛在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
办公楼一侧的某间办公室里,一个满头白发的老者正伏在桌前,神情专注。
他身穿一件洗得泛白的蓝色中山装,袖口已经磨损得有些发白,但整个人却依旧笔挺,精气神十足。
这个老人名叫于兴昌,是龙国最顶尖的火炮专家之一。
他早年留学于约翰牛国的顶尖大学,拥有无数令人称羡的头衔和学位。
然而,为了龙国的未来,于兴昌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国外优渥的生活条件,毅然决然地回到了这片贫瘠的土地,甘愿在一间简陋的办公室里燃烧自己的生命。
于兴昌瘦削的身影微微前倾,专注地凝视着面前的一张手绘图纸,手中的铅笔时而轻敲着图纸,时而停留在某个关键点上反复思考。
那图纸上画着的,是一门152毫米火炮的详细结构模型。
每一个线条,每一个角度,都饱含了无数次的推演和计算。他的眉头时而紧皱,时而舒展,显然正在思索着某个棘手的难题。
就在这时——
“笃笃!”
突如其来的敲门声打破了办公室内的宁静。
于兴昌抬起头,略显疲惫的目光看向门口,声音沙哑地开口:“请进。”
门被轻轻推开,一个身穿军装的年轻士兵小心翼翼地走了进来。
他的身姿挺拔,神情严肃,手中捧着一个木质的精致箱子。
“于老,”
士兵微微躬身,声音里透着一丝尊敬,“这是北方一座军工厂送来的一些东西,他们说是有新的技术突破。”
“哦?新的技术突破?”
于兴昌眉头微微一挑,露出了一丝讶异。
他在龙国武器研究领域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知道目前的科研进度和工业水平,各个单位都是在困境中艰难前行,哪里谈得上什么技术突破?
于兴昌挥了挥手,示意士兵把箱子放到桌上,然后礼貌地道了声谢,目光却再次回到了那张火炮图纸上。
“我知道了,你先下去吧。”
士兵点了点头,转身离开了办公室。
房间里又恢复了先前的寂静,只有墙角挂钟的指针发出轻微的“滴答”声响。
于兴昌没有急着查看那个箱子,而是继续沉浸在图纸的世界里,手指轻敲着桌面,反复推演着结构中那些细微的改进点。
一个小时后,他终于长长地舒了口气,放下铅笔,揉了揉僵硬的脖颈,端起旁边已经凉透的茶杯,慢慢喝了一口。
“这该死的结构,还是太复杂了......”
他喃喃自语道,目光不经意地扫过了那个木质箱子,心中产生了好奇。
“北方送来的技术突破?让我看看。”
刚打开盖子,于兴昌便看到里面整齐地摆放着一发油光锃亮的炮弹和一个炮管的模型。
炮弹表面铭刻着密密麻麻的工厂标记和编号,一看就知道是经过精心加工的成品。
“这是什么?”
于兴昌皱了皱眉,伸手将炮弹拿了起来。目光随意地一扫,心中忽然一凛。
“不对劲......”
他低声嘀咕着,拿起桌上的尺子,小心地测量了一下炮弹的直径。
“155毫米?!”
于兴昌猛地瞪大了眼睛,手微微发抖。
这竟然是一枚155毫米口径的炮弹!
“这......简直是胡闹!我们现在怎么用得上155毫米的炮弹?根本没有匹配的火炮!他们搞出这种东西干什么?有这个能力,还不如优化152毫米的火炮呢!”
于兴昌的脸色变幻不定,但就在他准备把炮弹放回箱子时,目光不经意地瞥到了箱子里那根小巧的炮管模型。
他愣住了。
下一秒,他猛地将模型抓起,仔细地看了又看,目光从最前端一直扫视到尾部的炮膛。
“这是......155毫米火炮的炮管?”
于兴昌一瞬间僵在了原地。
整个人如同被雷击般呆立不动,手中的模型差点掉到地上。
“这......这怎么可能?”
他瞪大了眼睛,死死盯着手中的模型,像是在确认这究竟是不是一场幻觉,“这是完成的155毫米火炮技术?!”
不可能!这不可能!
他自己都还在为152毫米火炮的某些结构和炮膛内壁的抗磨损技术发愁,怎么可能有谁能一步跨越这道技术鸿沟,直接完成155毫米口径的火炮!
他再也坐不住了,腾地一下站了起来,身后的凳子被他猛然撞倒,但于兴昌根本顾不上去扶。
此刻,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这项技术,必须弄清楚!
“北方......北方的军工厂......他们到底做了什么?!”
他拿起炮弹和模型的手在微微颤抖。身为龙国最权威的火炮专家,他比谁都清楚,这项技术的突破意味着什么。
“如果155毫米火炮能够量产,那龙国的陆军火力体系将迎来质的飞跃!这可是硬生生开辟出了一条全新的技术路线啊!”
“那个设计这门火炮的人,绝对是天才!”
“绝对是个旷世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