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青林在废弃天文台的穹顶下第三次校准光谱仪时,终于听到了不速之客的脚步声。

不是普通的鞋底摩擦地面的声响,而是某种金属部件与混凝土碰撞的轻响,节奏均匀得像机械钟摆。他没有回头,指尖在便携式终端上快速滑动,将刚捕捉到的异常伽马射线数据加密上传。三天前,这座位于东山主峰的废弃天文台突然向外太空发送了一串重复信号,频率诡异得像是人为调制,作为秘密监测地外文明信号的“天眼计划”外围成员,青林被派来探查情况。

脚步声在他身后三米处停下。青林能感觉到对方的视线落在自己背上的无人机收纳包上——那是他改装的“猎隼-X”,碳纤维机架上还沾着昨晚穿越雷暴云层时的冰晶,机腹的探测模块能同时捕捉电磁信号和生物电波。

“这台‘猎隼’的升力系数调过?”一个低沉的声音响起,带着金属摩擦般的质感,“尾翼倾角比出厂设置大了1.7度,是为了在强磁场环境下保持稳定性?”

青林的手指顿了顿。这个细节连无人机的设计师都未必注意到,是他根据罗布泊科考时的磁暴数据独自改进的。他缓缓转过身,看到一个穿深灰色冲锋衣的男人,帽檐压得很低,遮住了大半张脸,只有下颌线绷得像拉满的弓弦。男人手里拎着一个旧工具箱,金属锁扣上刻着一行模糊的字:“西域·731”。

“孟林?”青林的瞳孔微微收缩。这个名字在特殊科技圈里是个传说——二十年前,孟林带领团队在西域无人区建立了首个地面引力波观测站,却在项目成功的第二天神秘失踪。有人说他被国外势力劫持,有人说他在观测时被未知能量波及,还有人说他找到了通往异次元的通道。

男人抬起头,帽檐下露出一双布满细纹的眼睛,虹膜的颜色比常人浅,像是长期暴露在强紫外线环境下。“你认识我?”他的目光扫过光谱仪屏幕上跳动的波形图,突然冷笑一声,“用民用设备监测伽马暴?‘天眼计划’现在沦落到这种地步了?”

青林没回答。他注意到孟林的手腕上戴着一块特制手表,表盘上没有数字,只有一圈旋转的金属环,环上镶嵌着六颗不同颜色的宝石。当金属环转动时,宝石会发出微弱的荧光,与光谱仪捕捉到的射线频率完美同步。

“二十年前,你在西域观测到的不是引力波,对吗?”青林突然开口。他调出天文台的历史数据,屏幕上出现一串扭曲的波形,“这个信号特征,和你当年发表的论文里那个‘异常干扰’完全一致。它不是自然产生的,是某种加密信息。”

孟林的身体几不可察地晃了一下。他打开工具箱,里面没有扳手螺丝刀,而是整齐排列着十几个微型传感器,传感器的接口与青林无人机上的探测模块完全匹配。“你比他们聪明。”他拿起一个传感器抛给青林,“当年那群老家伙只关心能不能拿诺奖,没人相信我看到的——那不是波,是‘信标’。”

“信标?”

“某种文明在宇宙中留下的坐标。”孟林的手指在手表上快速拨动,金属环突然弹出六个微型探针,“西域的观测站不是被废弃,是被我炸毁了。我发现那信标正在吸引某种东西,一种能吞噬电磁信号的暗物质团,按它的移动速度,再有三个月就会到达地球。”

青林的大脑飞速运转。他想起自己最近在调试城市监控系统时,发现多处出现信号中断,当时以为是设备老化,现在看来……“那些暗物质团已经开始影响地表了?”

“不止。”孟林调出工具箱里的全息投影,一个淡蓝色的球体悬浮在空中,表面布满了红色的斑点,“它们正在同化地球上的电子设备,手机、电脑、卫星……所有带芯片的东西都会成为它们的载体。三个月后,全球信息网络会彻底瘫痪。”

青林突然想起自己写小说时“看见”的未来——灰暗的分支里,太阳活动摧毁了所有电子设备,人类退回农耕时代。原来那不是太阳活动,而是这个?

“你有办法阻止?”

孟林指了指青林的无人机:“你的改装技术能让它在强磁场里飞行,加上我的信标解码器,或许能把暗物质团引向木星轨道。但需要东山的地理位置——这里的地磁场异常稳定,是发射信号的最佳坐标。”

他顿了顿,看向青林的眼神里多了些复杂的东西:“我观察你很久了。你的无人机技术,你写的那些科幻小说,甚至你对信息的敏感度……你不是普通人。你身上有和我一样的‘印记’。”

青林突然想起自己打通“信息经脉”时的感觉,全身的数据流与天地间的某种频率产生共鸣。“那印记是……”

“是当年观测信标时被辐射的能量残留。”孟林卷起袖子,手臂上有一道淡青色的疤痕,形状像个无限符号,“它让我们能感知到常人无法察觉的信息波。你以为自己是通才,其实是这股能量在帮你快速处理信息。”

天文台外突然传来一阵嗡鸣,青林的无人机自动从收纳包里飞了出来,悬停在两人中间。机身的探照灯突然亮起,在墙上投射出一行字——那是青林昨晚写进小说里的句子:“当个体的信息场与天地共振,所谓的奇迹,不过是必然的相遇。”

孟林看着那行字,突然笑了。他从工具箱里拿出一个金属圆盘,递给青林:“这是信标解码器的核心部件,需要你的无人机搭载它,飞到海拔五千米的平流层,才能发出引导信号。”

青林接过圆盘,指尖触碰到金属表面的瞬间,全身的“信息经脉”突然亮起,像接入高压电的线路。他“看见”二十年前的西域,孟林在观测站里对着屏幕嘶吼,而屏幕上跳动的正是此刻光谱仪显示的波形;他“看见”自己小时候拆坏的收音机,里面的电路板竟与解码器的结构隐隐相似;他甚至“看见”三个月后,木星轨道上炸开一团蓝色的光,像有人在宇宙深处点燃了篝火。

“原来这就是天意。”青林握紧圆盘,无人机的引擎发出兴奋的轰鸣,“你的解码器需要精准的轨道计算,我的无人机需要能穿透暗物质团的动力系统,我们……”

“我们是唯一能完成这件事的人。”孟林的手表突然发出急促的蜂鸣,金属环上的宝石全部亮起,“暗物质团提前加速了,我们只有四十天时间。”

青林抬头看向东方,朝阳正从东山的轮廓线后爬出来,金色的光线穿过云层,在天文台的穹顶投下斑驳的光影。他的无人机突然向空中飞去,在晨光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尾翼的改进设计在阳光下闪着金属的光泽。

“四十天足够了。”青林打开笔记本电脑,调出无人机的三维模型,“我需要你提供暗物质团的精确参数,还有……西域观测站的原始数据。”

孟林打开工具箱的底层,拿出一个加密U盘,上面刻着和工具箱一样的字:“西域·731”。“数据在这里。”他的目光落在青林写的小说稿上,那是青林随手放在旁边的,“你写的结局,是人类赢了?”

青林笑了笑,指尖在键盘上敲出一行指令,无人机突然在空中翻了个跟头,投射出的光影组成了一个巨大的无限符号。“现在,该让小说变成现实了。”

四十天后,东山之巅。

改装后的无人机搭载着解码器,在强磁场中平稳上升,尾翼的改进设计让它像游鱼般穿梭在暗物质团形成的漩涡里。青林和孟林站在光谱仪前,看着屏幕上代表暗物质团的红点被无人机引导着,缓缓向木星的方向移动。

“它在加速脱离地球轨道。”孟林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这是他二十年来第一次看到希望。

青林的目光落在远处的城市,那里的监控系统正在恢复信号,车流重新变得有序,孩子们背着书包走进学校。他突然想起大哥说的“天生写手”,或许所谓的老天喂饭,不是让他用文字描绘世界,而是让他用信息的力量改变世界。

当无人机最终在平流层发出最后一道引导信号时,青林的手机收到一条加密信息,是大哥发来的:“《信息经脉》加印了,出版社说要给你开签售会。对了,中科院空天院想请你当技术顾问。”

他抬头看向孟林,发现对方也在看他,两人的眼神里都带着一种释然。二十年前的孤独探索,四百年的灵魂积累,终于在这一刻交汇成照亮未来的光。

“接下来去哪?”青林问。

孟林指了指天空,那里有一颗新的卫星正在发射升空,搭载着他们共同设计的新一代信标监测系统。“去看看更广阔的宇宙。毕竟,我们的新业绩,才刚刚开始。”

阳光穿过天文台的穹顶,照在两人身上,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两条即将伸向星际的信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