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第16章

文建设这人虽然不善于钻营,但为人谦逊,人品中正,张守义对他印象一直挺好。

老张没成家,在村里管马号,好多人其实是看不起他的,但是文建设从来没有看不起,反而是来往中颇为尊重。

再加上,文建设在队里负责赶马车,对待牲口也颇为细心,每次交接马匹,他借走的马从来都没有出过事情。

“行,你要这么说,大爷就沾你个光!这鹌鹑我收下了!”

张守义接过鹌鹑,找了个浅筐盖好,放进了屋里。

“嘿嘿,这才对嘛!大爷,劳烦您给挑个老实点的马套车,去的时候我爸能招呼,回来得我自己驾车回来!”

“就套这匹青马,它体力好,性子稳当!不急着走吧?先进屋喝口水啊?”

“行!”

张守义只是随口客气一句,没想到文东竟然点头应了一声,跟着对方进了屋。

屋里陈设很简单,但是张守义收拾的很板正,仅有的物件儿都干干净净,摆放的整整齐齐。

老张从暖壶里倒上水,又从窗台取下白糖瓶子,用勺子蒯了一勺糖:“也没啥好招待你的,喝点糖水儿吧!”

“谢谢大爷!”文东双手接过杯子,坐了下来。

象征性的喝了一口水之后,文东放下杯子说道:

“其实我这次过来,还有个事儿想要麻烦大爷!

我爸给马号拉秸秆摔伤这事儿,刘大咕咚不承认,我去找杨大爷了,他让我来找证据!”

听到这话,张守义并不意外,就在刚才文东跟着进屋的时候,他就猜到了。

“你爸来牵马套车的条子在我这收着呢!如果需要证人,我也可以给你爸作证!

这件事儿,你跟你爸妈商量过吗?

刘大咕咚这个人气量狭小,得罪了他,往后......”

后面的话张守义没有说,但是意思已经表达清楚了。

说起来,这件事儿的核心就在这里。

证据只是其中一方面,另一方面是闹大之后的后果。

生产队队长的权利力虽然不如村书记大,但是县官不如现管。

得罪了刘大咕咚,后面肯定要被穿小鞋。

张守义倒是不怕,他光棍一根,管着马号,手里还有点实权,隶属于村部管理,也不用非得卖三队生产队队长的面子。

文东斩钉截铁道:“想清楚了!

去医院动手术,需要一笔大钱,这钱如果靠我们自己攒,足够压垮我家!

跟这个比,得罪刘大咕咚也就顾不上了!

活人总不会被尿憋死,我爸我妈不愿意当出头鸟,我现在18岁成年了,这个出头鸟我来当!

他如果要搞事情,那我就跟他干!”

张守义对年轻文东的态度很满意:“行,你小子,是块硬骨头!你打算啥时候去村部找这事儿,到时候我给你当证人。”

“等我爸先去了医院的再说,我骗他说住院的钱是村集体给拿的,他才答应去医院动手术!

等把他送去了医院,我回来就出头办这件事儿!”

“行,大爷支持你!

刘大咕咚开的条子我给你留好了,啥时候你用,啥时候就过来找我!”

“嗯呐,谢谢大爷!大侄儿肯定记您的好!”

“这话说的,刚才谁说撕吧就外道了来着?去住院的钱凑够了吗?不够我手里还有几块积蓄,先拿去应急,有了再还我。”

“钱暂时凑够了!”

“事儿一点一点办,别慌!我在你这岁数,在部队都当班长了!”

“大爷,我记住了!”文东再次点头。

“行了,就这点事儿,说清楚了,我也不留你了,明天一早几点过来?我早上提前帮你把车套上!”

“进城得三十多里地,早上五点半吧!”

“好!”

......

商量好了明天一早套车牵马的事情,文东就打了个招呼离开了马号。

亲自跟张大爷确认了证据跟证人的事情,文东心情明显又放松了许多。

只等老爸去住院,文东在家里跟大姐一起,就把老妈没勇气‘出头’的事儿,给干了!

一路上哼着小曲儿回到家里,文东心情颇为舒畅。

等进了屋,母亲张桂兰迎上来问道:“车借到了吗?”

“借到了!马号我张大爷说明天一早让我去赶车,他帮我把车套好!”

“那就行,这下我就放心了!

你走了我跟你姐还在说呢,你平日里也不懂这些人情世故的,这事儿应该我带着你们姐弟去干!”

文东微微一笑:“我都是大人了!去村部借个马车而已,小事儿!

老妈,今天晚上咱们吃啥啊?”

“土豆炖干豆角,还加了不少肉片!接着就炖好了,待会儿就敞锅吃饭!”

“好嘞!!”

当天晚上,因为白面跟猪肉的加入,晚饭的质量有了质的提升。

白面搀玉米面做的二合面馒头,比普通玉米饼子要好吃的多,有了文东早上割回来的肉,炖菜的油水大了不少,味道更是香。

馋猫小幺妹昨晚上吃撑了肚子疼半宿,今天晚饭说啥不让她胡吃海塞了。

小家伙抱着半个二合面馒头,没就着菜,都啃的津津有味。

以前家里的日子过得太艰苦了,挣钱之路,任重道远呀。

吃过了晚饭,文东照例还是要给小鹰照灯花。

明天进城给老爸办住院做手术,小鹰肯定是没工夫去放,但是该做的日常亲和度维护工作,不能落下。

一直架着鹰呆到了晚上九点多,文东这才上床睡去。

第二天一早五点不到,老妈就早早的起来了。

准备早饭,最后清点一遍进城住院用的东西。

等文东去马号将大青马套的马车赶回来,家里几人合力,扶着老爸文建设上马车,再把其他行李都装好。

从靠山屯进城,距离有三十多里山路,文家父母,加上大姐,文东,四个人,全都坐在马车上,就这么不紧不慢的进了城。

对于城市里的情况,父亲母亲跟大姐,都挺陌生的。

那个时候城里还没有高楼大厦,但是城市格局已经初步有了规划,砖瓦房、硬化过的街道,都彰显着跟乡下的不同。

进了市区之后,文东几次找街上行人问路,费了一点小波折,成功将马车赶到了市人民医院。

接下来就是就诊流程了,取出村里开的介绍信,然后按照流程做X光检查。

排队轮到文建设了,文东推着父亲来到x光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