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香港国际机场的冷气开得十足,张鹏拖着行李箱走出抵达大厅,湿热的海风迎面扑来,眼镜瞬间蒙上一层白雾。他摘下眼镜擦拭,眼前的景象逐渐清晰——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双层巴士,匆匆行走的人群,还有那些他完全看不懂的繁体字招牌。

"同学,是港大的吗?"一个戴着志愿者胸牌的女生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普通话问道。

张鹏点点头,女生热情地指引他去乘坐校巴。车上坐满了和他一样的新生,大多衣着光鲜,谈笑风生。张鹏选了个靠窗的位置,默默听着周围人用粤语和英语交谈,偶尔夹杂着普通话,感觉自己像个局外人。

校巴驶过青马大桥,湛蓝的海面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张鹏摸出口袋里的钢笔——林晓雅送的那支,轻轻摩挲着上面"鹏程"二字,仿佛能从中汲取力量。

港大的校园比张鹏想象的还要美。红砖建筑与现代化教学楼错落有致,处处是郁郁葱葱的热带植物。报到手续很顺利,但当张鹏站在分配给他的宿舍门前时,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了。

门内传来激烈的键盘敲击声和粤语粗口。张鹏敲了三次门,声音才戛然而止。门开了,一个顶着鸡窝头、戴着厚镜片的男生瞪着他。

"你...好,我是张鹏,你的新室友。"张鹏用普通话说道。

男生皱了皱眉,用蹩脚的普通话回答:"王志远。计算机系。"说完就转身回到电脑前,继续噼里啪啦地敲代码。

宿舍是双人间,比省实验的条件好很多,但此刻却弥漫着尴尬的沉默。张鹏默默整理行李,把《穷查理宝典》和《从零到一》摆在书架上,然后取出笔记本电脑,开始研究校园地图。

"你也看彼得·蒂尔?"身后突然传来声音。张鹏回头,发现王志远正盯着他的书架,普通话依然生硬但流利了些。

"嗯,暑假刚读的。"张鹏有些意外,"你也对商业感兴趣?"

王志远摇摇头,指着自己的电脑屏幕:"我信这个——区块链,去中心化,未来不需要中间商。"

张鹏好奇地凑过去,屏幕上满是复杂的代码和图表。虽然看不懂具体内容,但他敏锐地意识到这可能是个重要领域。

"能给我讲讲吗?"他真诚地问。

这一问,打开了王志远的话匣子。两个小时的讲解中,张鹏了解到比特币、智能合约、去中心化金融等概念。虽然大部分内容超出他的理解范围,但他还是记下了关键点。

"所以,这能解决传统金融中的信任问题?"张鹏抓住核心。

王志远眼睛一亮:"没错!你比那些商学院的白痴强多了。"

就这样,张鹏在港大交到了第一个朋友。当晚,两人一起去食堂吃饭,王志远充当翻译,帮他点了份"不辣"的干炒牛河。

第二天是开学典礼,校长用英语致辞欢迎新生。张鹏的英语听力还算不错,能听懂八成内容。但当周围的本地学生开始用粤语交流笑话时,他又成了局外人。

"别理他们。"王志远低声说,"香港本地生看不起内地生,老一套了。"

商学院的第一节课是《经济学原理》,教授是个英籍印度人,语速飞快。张鹏全神贯注地记笔记,突然被点到名。

"Mr. Zhang,你怎么看科斯定理在共享经济中的应用?"

教室里安静下来,所有人都转头看向这个穿着朴素的内地生。张鹏深吸一口气,站起来用英语回答:"科斯定理指出,只要产权明确且交易成本为零,资源最终会流向最能有效利用它的人手中。但在共享经济中..."

他结合暑假电脑生意的实际经验,分析了滴滴和Airbnb的案例,指出现实中交易成本不可能为零,因此平台的中介角色依然关键。回答完毕,教授满意地点头,而周围同学的眼神也从轻视变成了惊讶。

下课后,几个内地学生主动来和张鹏搭话。其中一个是来自上海的女生刘蕊,金融系;另一个是北京男生赵刚,市场营销专业。三人很快熟络起来,相约一起探索校园。

"你们发现没有,学校打印店贵得离谱。"午饭时刘蕊抱怨道,"一张彩印要五港币!"

张鹏耳朵竖了起来:"校外呢?"

"旺角那边便宜一半,但跑那么远不划算啊。"

一个熟悉的念头在张鹏脑海中闪现。下午没课,他立刻展开调研,跑遍了校园内外所有打印店,记录价格和服务差异。晚上回到宿舍,他兴奋地向王志远展示调查结果。

"看,如果我们在宿舍提供打印服务,价格比校内低30%,还有得赚!"

王志远推了推眼镜:"你有打印机?"

"没有,但可以投资一台。"张鹏掏出计算器,"一台二手激光打印机大概两千港币,按现在的价差,两个月就能回本。"

"算我一个。"王志远突然说,"我出技术,做在线下单系统。"

两人一拍即合,熬了个通宵制定商业计划。王志远负责开发简单的网页下单系统,张鹏则负责采购设备和宣传。他们决定将服务命名为"校园快印",主打"网上下单,宿舍取件"的便捷模式。

一周后,"校园快印"低调开张。张鹏借鉴了省实验的经验,在各大新生群和论坛发广告;王志远则优化了系统,甚至添加了文件自动纠错功能。首批客户主要是内地生,但随着口碑传播,本地学生也开始光顾。

"你们比学校打印店快多了!"一个本地女生取件时赞叹道,"而且排版错误还会提醒,太贴心了!"

一个月后,张鹏盘算账目:扣除成本,净赚八千港币。他和王志远平分利润,并决定扩大业务,购买第二台打印机。

就在生意蒸蒸日上时,张鹏在《投资学》课上遇到了改变他大学生涯的人——陈国豪教授。这位年近五十的金融系主任是港大明星教授,曾任职高盛,学术与实践经验俱佳。

案例分析环节,张鹏被点名分析一家科技公司的估值方法。他没有照搬课本上的DCF模型,而是结合自己在区块链领域的浅薄知识,提出了"用户行为数据资产化"的新视角。

"有意思的观点。"陈教授眼中闪过一丝惊讶,"课后到我办公室聊聊。"

办公室里,陈国豪给张鹏倒了杯茶:"你的思维很特别——既有理论框架,又能跳出常规。跟谁学的?"

张鹏如实相告:林志远的启发,自己的小生意实践,以及大量的课外阅读。

"林志远?"陈教授挑了挑眉,"华东林氏集团的林志远?"

张鹏点点头,陈教授若有所思:"难怪。他当年在港大读书时也是风云人物。"他递给张鹏一张名片,"有兴趣做我的研究助理吗?正好有个关于科技企业估值模型的课题。"

这个机会来得突然又珍贵。张鹏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尽管这意味着更忙碌的日程。

研究助理的工作比想象中繁重。张鹏每周要阅读数十份英文财报和研报,整理数据,建立模型。但回报也超值——陈教授不仅支付丰厚薪水,还经常在专业上给予点拨。

"估值不仅是数字游戏,"一次深夜加班时,陈教授对他说,"更是对商业本质的理解。你看这家公司..."他指着屏幕上的财务数据,"表面亏损,但用户增长率惊人。这就是为什么资本市场给它高估值——赌的是未来。"

张鹏如饥似渴地吸收着这些实战知识,同时也不忘自己的小生意。到第一学期末,"校园快印"已经拥有三台打印机和稳定的客源,月盈利稳定在五千港币左右。

圣诞节前夕,张鹏接到了林晓雅的视频电话。屏幕上的她站在雪地里,围着红色围巾,鼻子冻得通红。

"波士顿下雪了!"她兴奋地说,"你那边呢?"

张鹏把镜头转向窗外:"香港还是夏天呢。"两人相视一笑,仿佛又回到了省实验图书馆的日子。

林晓雅告诉他,哈佛的课程很紧张,但她加入了艺术史社团,还去听了诺奖得主的讲座。张鹏则分享了自己的打印生意和研究助理经历,唯独没提陈教授认识林志远的事——不知为何,他觉得这个话题应该当面谈。

"张鹏,我有个想法。"林晓雅突然说,"明年暑假,你可以来美国参加斯坦福的创业营,我可以从波士顿飞过去见面。"

这个提议让张鹏心跳加速。他查看了存款余额——足够支付往返机票和项目费用。

"好,我一定去。"他听见自己说。

挂断电话,张鹏发现王志远正意味深长地看着他:"女朋友?"

"不是...只是朋友。"张鹏莫名有些心虚。

"呵,骗谁呢。"王志远转回电脑前,"对了,看看这个。"

屏幕上是一个崭新的网页,标题是"港大课程笔记交易平台"。

"我们可以扩展业务,"王志远解释道,"让学生上传和出售自己的笔记。抽成20%。"

张鹏眼前一亮:"天才!期末考试前肯定火爆。"

两人连夜完善平台,并决定先以市场营销和金融等热门课程为试点。张鹏负责联系各科优秀学生供稿,王志远则搭建平台和支付系统。

元旦过后,港大校园社团招新周开始。张鹏原本没打算参加,但刘蕊硬拉着他去了投资俱乐部的宣讲会。

"今年我们有股票模拟大赛,"主席是个西装笔挺的三年级生,"冠军将获得摩根士丹利的暑期实习机会。"

张鹏立刻来了兴趣。比赛规则很简单:每人十万虚拟本金,三个月内收益率最高者胜出。他当场报名,并说服王志远也参加——"就当练习金融数据分析"。

比赛第一天,张鹏没有贸然出手,而是花了一整天研究港股和美股市场。晚上回到宿舍,他打开陈教授分享的彭博终端账号,开始筛选股票。

"你在干嘛?"王志远好奇地问,"怎么只看科技股?"

"这是我熟悉的领域。"张鹏解释,"投资第一条规则:不懂的东西不碰。"

他最终选择了三支股票:一支是香港本土的金融科技公司,市盈率低但增长快;一支是美国半导体企业,刚刚突破技术瓶颈;最后一支是内地电商巨头,即将发布重磅财报。

一周后,三支股票全线上涨,特别是半导体股因利好消息暴涨15%。张鹏的虚拟账户收益率迅速攀升至榜首,引来俱乐部成员的惊叹。

"运气不错嘛。"原主席Kevin Lau——一个梳着油头的本地生——语带讥讽,"内地生也懂投资?"

张鹏不卑不亢:"投资不分地域,只分对错。"

第二周,他开始尝试短线操作,结合王志远编写的简单算法识别买卖时机。到月底,他的收益率已达28%,遥遥领先。

二月初,陈教授突然召见张鹏:"有个特别项目,深圳一家AI初创公司需要估值建议。你有兴趣跟我一起去吗?"

这是张鹏第一次实地参与商业咨询。公司创始人是个海归博士,技术顶尖但商业思维欠缺。陈教授让张鹏负责用户增长预测模型,这对一个大一学生来说是难得的挑战。

三天不眠不休后,张鹏交出了一份详实的报告。他不仅分析了现有数据,还访谈了二十名潜在用户,建立了一个基于多种场景的动态模型。

"不错,"回港的渡轮上,陈教授罕见地表扬,"你考虑到了技术采纳曲线和本土化因素。大多数分析师只会套用美国模式。"

张鹏望着维多利亚港的夜景,心中涌起一股成就感。这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实的商业影响——他的模型将直接影响这家公司下一轮的融资估值。

学期结束前,张鹏的模拟投资组合以47%的收益率夺得冠军,获得了梦寐以求的摩根士丹利实习面试机会。同一天,"课程笔记平台"也迎来了第1000名注册用户。

晚上庆功宴上,王志远难得地喝了点酒,拍着张鹏的肩膀说:"知道吗?我刚认识你时,以为你只是个会读书的内地书呆子。"

张鹏笑着问:"现在呢?"

"现在我觉得,"王志远推了推眼镜,"你将来可能会改变世界。"

回到宿舍,张鹏收到二弟发来的成绩单照片——全县第五名。他立即转了一万港币回家,附言:"给二弟买学习资料,剩下的给爸妈添置年货。"

临睡前,他翻开日记本,用那支"鹏程"钢笔写下:"第一学期结束。学到的最重要一课:商业的本质是创造价值,而价值存在于认知差异之中。"

窗外,香港的夜景璀璨如星海。张鹏知道,自己正站在一个更广阔世界的门口,而钥匙,就握在他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