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深圳龙岗区一处废弃仓库里,张鹏踩着吱呀作响的铁楼梯爬上二楼。推开锈迹斑斑的铁门,扑面而来的是灰尘和霉味混合的气息。阳光从高高的窗户斜射进来,照亮了空荡荡的水泥地面和剥落的墙皮。

"这就是我们的新总部?"王志远跟在后面,捂着鼻子咳嗽了两声,"比上次创业还寒酸啊!"

张鹏放下手中的纸箱,擦了擦额头的汗:"月租五千,押一付一,已经是方圆十里最划算的了。"他走到窗前,用力推开尘封多年的窗户,新鲜空气涌入,"看,采光多好。"

王志远撇撇嘴,把背包扔在墙角:"堂堂前上市公司CEO,沦落到这种地步。老张,你后悔吗?"

"后悔?"张鹏从纸箱里取出一卷海报,仔细贴在斑驳的墙面上——那是新公司的标语"安全为本,科技普惠",下面还有一行小字"让每一节电池都值得信赖"。

"知道吗,昨天县医院的护士长给我打电话,说又收治了两个被劣质电池烧伤的孩子。"张鹏的声音很轻,"如果我们能早一个月推出安全电池..."

王志远不再说话,默默打开另一个箱子,开始组装电脑设备。

仓库改造工程持续了一周。张鹏亲自粉刷墙壁,王志远负责搭建网络,临时雇来的工人隔出了简易实验室和办公区。资金紧张,每一分钱都要精打细算。张鹏卖掉了心爱的跑车,王志远退租了海景公寓,两人都搬进了仓库隔壁的廉价出租屋。

第八天早晨,一辆搬家卡车停在仓库门口。张鹏正在调试二手买来的实验设备,听到楼下王志远夸张的惊呼:"卧槽!仙女下凡了!"

他探出头,看见林晓雅站在阳光下,白色衬衫配牛仔裤,马尾辫高高扎起,正指挥工人从卡车上卸下几台崭新设备。

"早啊,老板们。"她抬头看见张鹏,笑着挥手,"我带了些见面礼。"

那些"见面礼"让王志远差点跪地膜拜——全套先进的电池测试设备,一台高性能服务器,还有几箱进口实验材料。张鹏粗略估算,至少值两百万。

"这...太贵重了。"他走下楼梯,手足无措。

林晓雅眨眨眼:"我爸的投资,记得吗?他占了30%股份呢。"她递过一份文件,"喏,设备清单和发票,都算公司资产。另外..."她从包里取出一个精致的金属盒,"我的嫁妆。"

王志远八卦之魂立刻燃烧:"什么什么?我听到了什么?"

张鹏红着脸打开盒子,里面是一块奇特的银色金属,约莫鸡蛋大小,表面有细腻的纹理。

"硒化锂,电解液改良的关键材料。"林晓雅的专业解释打破了暧昧气氛,"纯度99.999%,市面上很难买到。"

仓库二楼很快热闹起来。新设备安装调试,团队成员陆续报到——大多是原来链储科技的老员工,宁愿降薪也要跟着张鹏重新创业。中午,大家围坐在临时拼凑的会议桌前吃盒饭,气氛像极了四年前创业初期的样子。

"正式介绍一下,"张鹏敲了敲可乐罐,"林晓雅,我们的首席战略官,负责市场拓展和资源对接。"

林晓雅站起身,落落大方:"其实我是来学习的。在哈佛学了一堆理论,现在是实践的时候了。"她顿了顿,"不过我爸说了,如果三年内公司做不到估值十亿,我就得回去继承家业。所以..."她狡黠地笑了,"请大家务必努力。"

众人哄笑,掌声雷动。张鹏看着阳光下神采飞扬的林晓雅,突然想起六年前在县一中图书馆第一次见到她的场景。那时的她是个优雅的富家女,如今却多了份坚韧和接地气的魅力。

下午的头脑风暴会上,林晓雅展示了她对市场的独特见解:"传统思路是城市包围农村,但我们反其道而行——先从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做起。"

"为什么?"市场总监不解,"城市消费能力更强啊。"

"三个原因。"林晓雅竖起手指,"第一,农村市场对价格敏感,但对品牌忠诚度高,一旦建立信任很难被取代;第二,政府有'家电下乡'补贴政策,我们可以搭顺风车;第三..."她看向张鹏,"那里是最需要安全电池的地方。"

张鹏深有同感。他展示了父亲那台被劣质电池烧坏的收音机:"我们的目标,就是让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

会议确定了产品方向——"安心"系列平价电池,主打安全和环保。技术团队负责降低成本的改良,市场团队策划农村推广策略,林晓雅则动用林家资源,联系代工厂和分销渠道。

傍晚,其他人陆续离开,仓库里只剩下张鹏、王志远和林晓雅。三人窝在二手市场淘来的破沙发里,啃着披萨继续讨论。

"核心问题还是成本。"王志远挠着头,"就算用最便宜的材料,一节5号电池的成本也要1.2元,而农村市场主流价格是0.8元。"

张鹏陷入沉思。父亲的收音机给了他灵感——能不能设计一种可循环使用的电池架构?就像老式镍镉电池,但更安全环保?

"我有个疯狂的想法..."他抓起笔记本画出示意图,"如果我们做可充电的干电池呢?配套简易充电器,一节电池能循环使用几十次..."

"成本呢?"王志远皱眉。

"单节成本会高到3元,但按使用次数折算,每次只要0.1元。"张鹏越说越兴奋,"而且我们可以采用'以旧换新'模式,旧电池回收再生,进一步降低成本。"

林晓雅眼睛一亮:"区块链溯源正好用上!每节电池都有唯一ID,记录充放电次数,用户扫码就能查真伪和健康状态。"她迅速在平板上画出商业模式图,"甚至可以积分奖励,鼓励回收..."

三人越聊越投入,直到凌晨。最终方案确定:开发全球首款"可循环干电池",配合简易充电器和区块链溯源系统,主打农村和小城镇市场。第一代产品定价2元/节,配套充电器19元,目标是让每个农村家庭用上安全、经济的电池。

接下来一个月,仓库变成了热火朝天的研发基地。张鹏和技术团队日夜不停地试验电解液配方;王志远带队开发精简版区块链系统;林晓雅则往返于深圳和周边乡镇,做市场调研和渠道铺垫。

一个雨夜,张鹏独自在实验室调试第37版配方。其他人都已回去休息,只有机器运转的嗡嗡声陪伴着他。窗外电闪雷鸣,雨水从某处漏缝滴落,在塑料桶里发出规律的滴答声。

他加入微量硒化锂,搅拌溶液,然后小心地注入电池壳。这个配方如果成功,将解决可充电干电池的核心难题——循环寿命。但前36次尝试都失败了,不是容量衰减太快,就是充电发热严重。

"还没走?"林晓雅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她提着两杯热奶茶,发梢还滴着水。

张鹏接过奶茶,指尖不小心碰到她的手,一丝微妙的电流似乎从接触点蔓延开来。"市场调研报告写完了?"他赶紧转移话题。

"嗯,发你邮箱了。"林晓雅凑近观察实验台,"这是新配方?"

她的发香混合着雨水的清新,让张鹏有一瞬间的恍惚。"第37版,"他强迫自己专注于技术解释,"如果成功,循环寿命能达到50次以上。"

林晓雅认真听完,突然说:"我爸常说,商业创新的本质是解决别人忽视的问题。你正在做的,正是如此。"

"希望如此。"张鹏将装配好的电池放入测试仪,"48小时后见分晓。"

"要等那么久?"林晓雅眨眨眼,"我有个更快的方法。"

她从包里取出一个小型放电装置:"我爸实验室的宝贝,加速老化测试仪。8小时模拟50次循环。"

张鹏如获至宝。连接设备,启动测试,两人并排坐在实验台前,盯着显示屏上的数据曲线。初始阶段很理想——容量达标,温升正常。

"说说你父亲吧。"沉默中,林晓雅突然问,"他是怎样的人?"

张鹏回忆起父亲教他做木工的场景:"固执,认真,相信手艺人的尊严。他总说,做东西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所以你遗传了他的固执。"林晓雅轻笑,"拒绝1.5亿收购时,简直跟我爸年轻时一模一样。"

"林叔叔当年也这么...?"

"更夸张。"林晓雅眼中闪过怀念,"他曾经为了一个质量瑕疵,召回整批货,差点破产。"她顿了顿,"但正是这种固执,让林家走到今天。"

凌晨三点,测试仪突然发出提示音。两人同时跳起来扑向屏幕——循环50次后,电池容量仍保持初始的82%,远超行业标准!

"成功了!"张鹏一把抱住林晓雅,转了个圈才意识到自己的失态,慌忙松开,"对不起,太激动了..."

林晓雅脸颊微红,却笑着指向实验台:"看,它还在工作。"

确实,测试仪显示电池仍在正常充放电。张鹏小心地取出那节电池,装入手电筒。明亮的光束刺破实验室的昏暗,也照亮了两人疲惫却兴奋的脸庞。

"给它起个名字吧。"林晓雅轻声说。

张鹏望着窗外的雨夜:"就叫'北极星'吧。指引方向,给人希望。"

天蒙蒙亮时,王志远来上班,发现两人趴在实验台上睡着了,手电筒的光依然亮着。他看了看测试数据,瞪大眼睛,然后轻手轻脚地退出实验室,在门口挂上"请勿打扰"的牌子。

第一代"安心"电池样品在一个月后正式完成。相比传统干电池,它略重一些,但外壳设计更人性化,正负极标识超大且防反插。配套的简易充电器像个迷你饭盒,一次能充两节电池,USB接口兼容各种手机充电头。

产品发布会选在了仓库前的空地上。没有豪华舞台和闪光灯,只有团队成员和几家受邀而来的乡镇经销商。张鹏的演讲也很朴实:"这不是什么高科技产品,但它能让农村孩子的手电筒更安全,让老人的收音机不再突然起火..."

演示环节,林晓雅将一节"安心"电池放入水中,接通电路,灯泡依然亮着;取出擦干后,性能如常。这个简单的安全测试赢得热烈掌声。

第一批订单来自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张家村所在的县城。张鹏的父亲康复后,亲自带着样品走遍县里的每一家小卖部。

"我儿子做的电池,安全!"他骄傲地宣称,"谁家孩子要是被电池烧伤了,我老张赔十倍!"

这个朴实的承诺比任何广告都有效。县城经销商老李下了第一单——五千节电池和两百个充电器。

"先试试水,"老李搓着手说,"但我觉得能成。农村人不怕贵一点,就怕买到假货。"

发货前一天,张鹏在仓库里亲自检查每一节电池。林晓雅走过来,递给他一张纸:"我爸发来的贺电,还有...一个建议。"

纸条上是林志远龙飞凤舞的字迹:"产品不错,但渠道太慢。建议找邮政合作,他们覆盖全国每一个村庄。"

这个建议价值千金。中国邮政的"三农"服务网络正是最理想的农村分销渠道。林晓雅已经联系了邮政系统的熟人,约好下周面谈。

"你真是..."张鹏不知如何表达感激,"太厉害了。"

"商业本能罢了。"林晓雅轻描淡写,"对了,我爸邀请我们去瑞士过圣诞节。他说...想亲眼看看'北极星'电池。"

张鹏心跳加速:"我们?"

"团队核心成员。"林晓雅补充道,但眼角带着狡黠的笑意,"当然,如果你忙的话..."

"不忙!"张鹏脱口而出,随即尴尬地咳嗽两声,"我是说,团队建设很重要。"

当晚,为了庆祝首批订单发货,团队在仓库楼顶举办了烧烤派对。酒过三巡,王志远抱着吉他弹唱起来,其他人跟着节奏拍手。张鹏和林晓雅坐在角落,仰望深圳罕见的清澈星空。

"知道吗,"林晓雅轻声说,"我小时候最怕黑。爸爸经常出差,妈妈就给我一个小手电筒,说里面有'光精灵'保护我。"

"后来呢?"

"后来手电筒真的着火了,因为劣质电池。"林晓雅的声音很平静,"妈妈为了保护我,自己扑向火源,烧伤面积35%。"

张鹏震惊地转头。月光下,林晓雅的侧脸如雕塑般平静,但眼中闪烁着晶莹。

"所以当你提出做安全电池时..."她没说完,但张鹏懂了。

他轻轻握住她的手:"我们会做到的。让每一个怕黑的孩子,都有安全的光。"

林晓雅没有抽回手,反而靠在他肩上。两人静静地看着星空,直到王志远醉醺醺地过来破坏气氛:"喂喂,注意影响!这里还有单身狗呢!"

深夜,当所有人都离开后,张鹏独自留在楼顶。手机震动,是县城经销商老李的信息:"张总,有个怪事。今天来了个外地人,说要高价收购你们全部电池,有多少要多少..."

张鹏眉头紧锁。新产品刚上市就有人扫货?这不正常。他正要回复,又一条信息进来:"那人左手有块疤,像条蛇..."

苏明成的人!张鹏瞬间警觉。他立刻打电话给父亲,提醒他注意安全,同时通知仓库加强安保。无论苏明成在打什么主意,他都不会让其得逞。

望着远处深圳璀璨的夜景,张鹏握紧拳头。这一次,他不仅要做出好产品,还要保护好身边的人和事业。商业战争远未结束,但他已不是当年那个容易被打倒的新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