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的晨光像揉碎的珍珠,洒在广菱大学美术馆的雕花窗棂上。洛天临站在“翰墨留香”笔会的签到处,指尖捏着那张素色宣纸——是他熬夜写的《兰亭序》片段,虽然笔锋还有些生硬,却透着股不肯认输的执拗。背包里躺着个青瓷小碟,装着廖静雯喜欢的苏式松子糖,用绵纸层层裹着,生怕碰碎了那点甜。
“洛哥,你这字比上周进步神速啊!”韦昊天凑过来看,手里把玩着支狼毫笔,笔杆上还刻着“学海无涯”,“是不是廖大美女偷偷给你开小灶了?”
洛天临把宣纸卷起来,瞪了他一眼:“练字靠的是悟性,跟谁没关系。”目光却不由自主地飘向展厅深处——廖静雯正站在一幅《祭侄文稿》复制品前,侧脸对着阳光,素色旗袍的领口绣着细巧的兰草,手里的兼毫笔悬在半空,像在临摹颜真卿的悲愤笔意。
“昊,帮我把这个给廖同学。”洛天临把青瓷小碟塞给他,“就说是……笔会的伴手礼。”
韦昊天挑眉:“洛哥,送糖就送糖,还找什么借口?要不要我帮你加句‘我心悦你’?”
“少废话!”洛天临推了他一把,转身走向书法系教授,耳朵却像装了雷达,捕捉着身后的动静。
“廖同学,洛哥给你的。”韦昊天的声音不大不小,刚好能让周围人听见。
“谢谢。”是廖静雯的声音,带着点晨起的微哑,像浸了露水的琴弦。
洛天临握着笔的手微微收紧,墨滴在砚台上晕开个小圆点,像他此刻乱了节拍的心跳。教授正在点评一幅行书,说“字如其人,需有骨有肉”,他忽然觉得,这话像在说他和廖静雯——他是那略显生涩的骨,她是那恰到好处的肉,凑在一起,才像幅完整的画。
“洛天临,过来。”白发教授冲他招手,指着他的《兰亭序》,“这‘之’字的捺画有进步,但收锋太急,少了点余韵。”教授握住他的手,笔尖在宣纸上缓缓拖过,“你看,要像流水漫过青石,看似缓,实则有股韧劲……”
洛天临的目光越过教授的肩膀,落在不远处的廖静雯身上。她正低头研墨,手腕轻转,墨汁在砚台里漾开细密的涟漪,阳光透过她的发隙,在素色旗袍上投下细碎的光斑。教授的声音渐渐模糊,他只听见自己擂鼓般的心跳,和她研墨时“沙沙”的轻响,像在合奏一首无人知晓的曲子。
“感受到了吗?”教授松开手。
洛天临猛地回神,脸颊发烫:“感受到了,谢谢教授。”
教授笑了,目光在他和廖静雯之间转了圈:“年轻人,练字如处友,急不得。”
笔会进行到一半,韦莉莉忽然带着几个女生走过来,故意撞了下洛天临的胳膊。他手里的笔一抖,墨汁在“永和九年”的“永”字上洇出个黑斑。“不好意思啊,洛同学,”韦莉莉笑得假惺惺,“没看到你在写字。”
“没关系。”洛天临的声音很淡,重新蘸墨,想补好那个字。
“补不好了,”韦莉莉指着黑斑,“这就像某些人的心思,藏不住的。”她的目光扫过廖静雯,“廖同学,你说对吧?”
廖静雯没抬头,只是将一张干净的宣纸推到洛天临面前:“重写吧,我刚磨了新墨。”她的指尖在宣纸上轻轻点了下,落点恰好是“之”字的起笔处,像在给他无声的指引。
洛天临看着那张洁白的宣纸,心里的烦躁忽然散了。他蘸饱墨,笔尖落下时稳了许多,这次的“之”字捺画收得缓,带着点说不出的温柔,像廖静雯说话的语调。
韦莉莉撇撇嘴,悻悻地走了。廖静雯忽然说:“你的‘之’字有进步,比上次多了点灵气。”
“是你磨的墨好。”洛天临的耳尖红了,不敢看她,却能闻到她发间飘来的栀子花香,混着墨香,像浸了春茶的甘泉。
笔会结束时,教授给每人发了张书签,让大家题字留念。洛天临写的是“静水流深”,落笔时特意把“静”字写得圆润些,像她笑起来的嘴角。廖静雯写的是“知行合一”,笔锋刚劲,透着股理科生的严谨。
“交换吗?”洛天临的声音很轻,像怕惊扰了空气里的墨香。
她愣了一下,随即把自己的书签递过来。指尖相触的瞬间,像有微弱的电流窜过,两人都像被烫到般缩回手。洛天临看着书签上的“知行合一”,忽然觉得,这四个字像在说他们——他用行动靠近,她用沉默回应,默契得像早就写好的算法。
离开美术馆时,秋风卷着银杏叶落在脚边。廖静雯忽然说:“下午建模竞赛的小组要开会,讨论数据可视化方案,你有空吗?”
“有空!”洛天临立刻说,“我正好做了个动态图表,想让你看看。”
“在实验室?”
“嗯,两点。”
“好。”
走到岔路口,洛天临从背包里拿出那个青瓷小碟,松子糖在阳光下闪着琥珀色的光:“这个给你,笔会的伴手礼。”
“又是苏城的?”她接过小碟,指尖的温度透过瓷器传过来。
“嗯,老字号的,”他挠了挠头,“上次听你说喜欢。”
她拿起一颗放进嘴里,甜香在舌尖散开:“谢谢,很好吃。”
看着她走进312宿舍的背影,洛天临站在原地,把那张“知行合一”的书签小心翼翼地夹进《书法入门教程》,书页上还留着她上次练习时的墨痕,像两个交错的脚印,通向同一个方向。
下午两点的实验室,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地板上投下格子状的光影。洛天临调试着数据可视化程序,屏幕上的柱状图随着鼠标拖动变换颜色,从浅蓝到靛青,像秋日天空的渐变。他特意加了个交互功能,点击任何一个数据点,都会弹出对应的交易记录——这是廖静雯上次提的需求,说“直观比复杂更重要”。
“来了。”廖静雯推开门,手里抱着厚厚的《数据可视化指南》,看到屏幕时眼里闪过一丝惊喜,“这个动态效果不错,比静态图表清楚多了。”
“你试试这个。”洛天临让出座位,看着她纤细的手指在触控板上滑动,浅蓝色的柱状图像被风吹动的麦浪,“加了时间轴,能看到半年内的价格波动。”
她点击“二手教材”的数据点,弹出九月开学季的交易记录:“你看,这里的价格峰值比模型预测的高15%,说明还有变量没考虑到。”
“是新生入学人数,”洛天临调出另一组数据,“今年扩招了20%,教材需求自然涨了。”
“那可以加个‘入学人数修正系数’……”
两人的声音在实验室里交织,像代码与注释的对话,精准而默契。服务器运行的低鸣里,藏着只有他们能懂的暗语——他说“算法需要优化”,她听出“我在意你的想法”;她说“数据需要补充”,他明白“我们还要一起努力”。
傍晚整理资料时,洛天临的手机响了,是爷爷打来的。“天临啊,”电话那头的声音带着咳嗽,“雪梨膏我试了,挺好的,比药店买的润……那个女同学,对你还好吧?”
“挺好的,爷爷,”洛天临的声音放软了,目光落在廖静雯认真的侧脸上,“她还帮我改建模报告呢。”
“那就好,”爷爷笑了,“要好好对人家,别像个闷葫芦……”
挂了电话,廖静雯抬起头:“爷爷还好吗?”
“好多了,”他的嘴角弯了弯,“说你的雪梨膏比药店的好。”
“那就好,”她低下头继续整理数据,耳尖却悄悄红了,“我让奶奶再做些,下周带给你。”
“不用麻烦了……”
“不麻烦,”她打断他,语气很轻,“就当是……谢谢你的松子糖。”
洛天临看着她,忽然觉得实验室的金属气息都变得温柔起来。窗外的桂花落了一地,像撒了层碎金,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在地板上轻轻交叠。
周一的高数课,教授抽查上周的作业,洛天临和廖静雯的解题步骤被投影在大屏幕上。“洛天临同学的辅助线思路新颖,”教授指着洛天临的作业,“廖静雯同学的逻辑推导严谨,你们俩的方法互补,值得大家学习。”
全班响起掌声时,洛天临的目光落在廖静雯的作业上——她在他画的螺旋辅助线旁边,用红笔标了个小小的“√”,字迹娟秀,像藏在公式里的秘密。下课铃响后,教授把他们叫到办公室,递来一份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报名表:“我推荐你们组队参赛,题目是‘基于AI的校园资源优化配置’,很适合你们的方向。”
“谢谢教授。”两人异口同声,说完又都愣了一下,随即相视一笑,像解出了同一道难题。
走出办公室,洛天临的心情像被春风拂过的湖面,荡起圈圈涟漪。“看来我们得加把劲了。”
“嗯,”廖静雯点点头,“今晚图书馆见?我整理了些校园资源的数据。”
“好,七点。”
“不见不散。”
看着她走进经管学院的教学楼,洛天临站在原地,摸了摸口袋里的书签——“知行合一”四个字被体温焐得温热,像颗小小的火种,在心里烧得旺旺的。
晚上七点的图书馆三楼阅览室,座无虚席。洛天临提前半小时占了靠窗的位置,桌上摆着两杯热牛奶——都是甜的,加了两勺糖,是廖静雯喜欢的甜度。他正在调试爬虫程序,屏幕上滚动着校园论坛的二手交易帖,忽然感觉有人碰了碰他的胳膊。
“不好意思,来晚了。”廖静雯放下书包,额角带着薄汗,“学生会临时开会。”
“没事,刚调好程序。”他把热牛奶推过去,“还温着。”
她接过杯子,暖意顺着指尖爬上来:“谢谢。”翻开笔记本时,露出夹在里面的“静水流深”书签,是他写的。
洛天临的心跳漏了半拍,赶紧转回头看屏幕,指尖在键盘上敲得飞快,却打错了好几个字符。
“这里的正则表达式可以简化,”廖静雯忽然指着屏幕,“你看,用贪婪匹配能省三行代码。”
“对哦,”洛天临拍了下额头,“我怎么没想到。”
她的指尖在键盘上轻轻点了点,代码瞬间变得简洁流畅。“以前帮我爸处理财务数据时用过,”她解释道,“正则表达式处理文本很方便。”
“你还懂编程?”洛天临惊讶地看着她。
“略懂一点,”她笑了,“为了考证学的,不算专业。”
洛天临看着她专注的侧脸,忽然觉得她像本藏着无数彩蛋的秘籍,每次翻阅都有新发现。他调出建模的框架图:“我想在资源优化里加入用户画像,用K - means聚类……”
“可以结合RFM模型,”她立刻接话,“最近消费频率、消费金额、消费间隔,这三个维度比单纯的聚类更精准。”
两人的讨论声压得很低,却像在进行一场无声的思维较量。旁边的同学投来好奇的目光,洛天临却毫不在意——此刻他眼里只有那些跳动的代码和她发亮的眼睛,像在构建一个只属于他们的逻辑世界。
闭馆音乐响起时,廖静雯忽然说:“明天早上有智能科技协会的项目展示,你去吗?听说有企业来考察。”
“去,”洛天临点头,“我的校园导航系统正好要演示,想听听你的意见。”
“我对导航系统不太懂……”
“但你懂用户心理,”他打断她,语气很认真,“你觉得好用的,才是真的好用。”
廖静雯的脚步顿了顿,没说话,只是把整理好的数据U盘递给他:“明天加油。”
“你也是,考证加油。”
走到图书馆门口,夜风带着桂花的甜香扑面而来。洛天临忽然想起什么,从背包里拿出个小小的保温杯:“给你泡了点柠檬蜂蜜水,熬夜复习伤嗓子。”
她接过杯子,指尖的温度透过杯壁传过来,轻轻烫了他一下。“谢谢你,洛天临。”
“不客气,静雯。”
看着她走进312宿舍的楼道,洛天临站在月光下,忽然觉得这个秋天的夜晚格外长,长到能装下他所有没说出口的心事。他拿出手机,给爷爷发了条消息:“爷爷,我和静雯组队参加建模竞赛了,我们一定会拿奖的。”
爷爷秒回了个“加油”的表情包,后面跟着句:“有空带人家回家吃顿饭,爷爷给你们做红烧肉。”
洛天临笑着回复:“等拿了奖再说。”
周二的智能科技协会项目展示会,科技馆大厅里人头攒动。洛天临的校园导航系统展台前围了不少人,他正演示着动态路径规划,忽然听见个熟悉的声音:“这个避峰算法很巧妙,考虑到了图书馆的人流高峰。”
他猛地抬头,廖静雯正站在人群外,手里拿着本《证券投资分析》,眼里带着真诚的赞许。“你来了。”洛天临的声音有点发紧。
“刚考完试,过来看看,”她的目光落在屏幕上,“这个用户反馈系统不错,能实时优化路径。”
“是根据你的建议加的,”他挠了挠头,“你说‘好用的关键是听用户的’。”
她愣了一下,随即笑了:“你记得挺清楚。”
“重要的话当然要记。”洛天临的语气很坦荡,心里却像被蜂蜜水浸过,甜得发腻。
一位戴眼镜的企业代表走过来,指着屏幕上的算法模型:“这个路径优化用的是改进版A*算法?”
“是,”洛天临点头,“加入了时间权重和用户偏好因子,比如带重物的同学会优先推荐电梯路线。”
“想法很好,”代表赞许地点头,“我们公司正好在做智慧社区项目,有没有兴趣合作?”
洛天临的眼睛亮了,刚想说话,韦莉莉忽然挤过来:“王总,我也做了个智能家居模型,您看看……”
王总皱了皱眉,显然对她的插话不太满意,却还是敷衍地看了两眼。洛天临趁机对廖静雯说:“晚上实验室有空吗?想细化下用户画像。”
“有空,”她点头,“七点。”
“不见不散。”
展示会结束时,王总递来名片:“洛同学,这是我的联系方式,下周来公司详谈。”
“谢谢王总。”洛天临接过名片,心里像揣了只小兔子,又紧张又兴奋。
韦莉莉在旁边阴阳怪气:“某些人真是运气好,不知道走了什么狗屎运。”
洛天临没理她,目光在人群中寻找廖静雯的身影——她已经走了,只留下个白色的背影,像片轻盈的羽毛,飘向了经管学院的方向。
晚上七点的实验室,洛天临调试着用户画像系统,屏幕上跳出一个个彩色的用户标签:“熬夜党”“健身达人”“学霸”……他特意加了个“书法爱好者”的标签,头像用的是支毛笔,像在偷偷藏个小秘密。
廖静雯推开门时,手里拿着个小小的笔记本:“我整理了些用户调研数据,你看看能不能用。”本子的最后一页,画着个简笔画的导航图标,旁边写着“加油”。
洛天临接过笔记本,指尖抚过那行字,像触摸到滚烫的星星:“一定好好看。”
两人凑在电脑前,她念数据,他敲代码,配合得像演练过千百遍。“女生更在意路径的安全性,”廖静雯指着调研结果,“70%的女生希望避开偏僻的小路。”
“那可以加个‘安全偏好’参数……”洛天临的指尖在键盘上飞舞,屏幕上的路径图瞬间避开了所有背光路段。
“男生更在意时间,”她继续念,“80%的男生愿意为了快五分钟多走三百米。”
“加个‘效率偏好’开关……”
实验室的钟摆滴答作响,像在为他们的协作打节拍。当最后一个参数调试完成时,窗外的月亮已经升得很高了,银辉透过百叶窗,在两人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搞定了。”洛天临靠在椅背上,长长舒了口气。
“嗯,”廖静雯合上笔记本,“比之前完善多了。”她忽然想起什么,“对了,周末书法协会有个校外活动,去城郊的碑林参观,你去吗?”
“去!”洛天临立刻说,“正好想看看古人的碑刻,学学笔锋。”
“那周六早上八点,学校门口集合。”
“好。”
离开实验室时,廖静雯忽然说:“王总的项目,你打算接吗?”
“想接,”洛天临的眼睛亮了,“能把算法用到实际中,是我一直想做的。”
“那挺好的,”她的语气很真诚,“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好。”
看着她走进312宿舍的背影,洛天临站在原地,忽然觉得心里充满了力量。他拿出手机,给韦昊天发了条消息:“周六碑林活动,帮我占个位置,跟廖同学挨着。”
韦昊天秒回:“洛哥,进展神速啊!是不是快表白了?”
洛天临笑了笑,没回消息。他知道,有些感情像书法,急不得,得慢慢磨,慢慢品,才能写出最动人的韵味。
周三的晨光把男寝347的窗台染成了金色。洛天临坐在书桌前,对着镜子整理衣领——穿的还是那件浅灰色衬衫,是韦昊天说“见重要的人要穿”的那件。背包里躺着给廖静雯准备的防晒袖套,上周听她室友说,她对紫外线过敏,晒久了会起红疹。
“洛哥,再不走赶不上早课了!”韦昊天的声音从门外传来,“老班说今天要抽查背诵,迟到的罚抄《离骚》!”
洛天临抓起背包,快步下楼。路过操场时,看到廖静雯正在晨跑,白色运动鞋踩在落叶上沙沙作响,马尾辫在晨光里划出好看的弧线。他放慢脚步,等她跑近了才开口:“早。”
“早,”她停下脚步,额角带着薄汗,“今天怎么这么早?”
“怕迟到,”他把防晒袖套递过去,“周六去碑林,太阳大,这个能用。”
她接过袖套,指尖的温度透过布料传过来:“你怎么知道我怕晒?”
“听你室友说的。”他笑得坦荡,心里却在想——你的事,我打听了整整一个月。
“谢谢。”她的嘴角弯了弯,像被晨光吻过的桂花。
“不客气,”洛天临看着她,忽然觉得,这个秋天真好,有写不完的代码,有练不完的书法,还有她的笑容,像最完美的算法,精准地撞进他心里,让所有的变量都有了意义。
广菱大学的秋意渐浓,银杏叶在地上铺了层金毯,桂花的香气漫过教学楼、图书馆,漫过347和312宿舍的窗口。洛天临站在阳台上,看着312的灯光,手里捏着那张“知行合一”的书签,忽然觉得,属于他和廖静雯的故事,才刚刚开始书写。笔锋下的悸动,代码里的默契,像墨与纸的相遇,虽然缓慢,却在不经意间,晕染出最动人的痕迹。
而312宿舍里,廖静雯看着书桌上那个装松子糖的青瓷小碟,指尖轻轻拂过碟沿的冰裂纹。室友凑过来看:“还在想洛同学啊?说实话,他对你是真上心,连你怕晒都知道。”
廖静雯合上书,摇了摇头:“就是同学而已。”
嘴上这么说,心里却忍不住想起他写代码时专注的侧脸,想起他递过来的热牛奶,想起他说“重要的话当然要记”时认真的眼神。她拿起手机,翻到和洛天临的聊天界面,输入“周六碑林见”,想了想,又加上个微笑的表情,才点击发送。
屏幕亮起又暗下,像两颗在秋夜里互相遥望的星星,虽然距离遥远,却因为彼此的存在,而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光。那些未说出口的心事,像藏在笔锋下的墨,像隐在代码里的注释,虽然沉默,却早已在时光里,刻下了深深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