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孙太后微微一愣,随即急切地问:“你说有何妙策?”

徐有贞淡然一笑,随即动手比画,仿佛正在推演天命。

众臣注视着他此举。

若仔细观察,便可看到杨士奇等人早已微微皱眉,摇头不已。

他们历经数朝政局更迭,经验老道,

一眼便看出徐有贞此举不过故作高深,难以取信于人。

徐有贞不慌不忙地迈步上前,语气沉稳地道:

“眼下皇帝为敌所俘,敌军逼近京城,只有一策可行,才能保全大局。”

孙太后怔了怔:“何策?”

“南迁。”

“唯有迁都南方,方可保全百姓,安定民心。”

言罢,徐有贞立即跪倒在地,言辞恳切地再陈:

“请太后明断,唯有南迁一策最为妥当,大明江山方可得以稳存。”

一番话语,打动了人心。

连杨士奇也低头思忖,看来唯有南迁是当前最可能的出路。

众臣都在权衡之时,徐有贞趁势进一步言明。

“臣宣德七年进士出身!”

“少时有幸习得占卜星象之术,此策断非轻言妄语!”

“近日夜观天象,我察觉到了异象。”

他言辞古怪,然而群臣依旧静静聆听。

唯独于谦冷眼相对,心中已有定论——全是无稽之谈。

徐有贞继续说:“根据星辰运行推算,南方紫气旺盛,正是避祸保国的方向。”

孙太后皱眉道:“别讲这些无用之语,到底你想说什么?”

徐有贞急忙回道:“臣观星象,确认南迁是当下最稳妥之举,可避敌锋芒,保江山安定。”

“荒唐!简直是荒唐至极!”

“你这些话能骗得了谁?说什么夜观天象,谁信?”

于谦被激怒了,怒火中烧。

徐有贞却淡然一笑:“夜间观察天象,本是天意示警。无论如何,我认为南迁才是最好选择。”

于谦愤然道:“全是妖言惑众!如果单靠星象便能决定国家命运,那当初太祖高皇帝又何必亲征沙场?坐等敌人自动溃败岂不更省事!”

于谦为人刚烈正直,哪怕每日与石灰为伍,该讲的道理一字不少。

徐有贞轻轻一笑:“于大人不必激动。”

“若不信天象也无妨,我们暂且不谈这个。”

“不过,现在倒想问问你一个问题。”

“如今京城中,三大营还能调动多少人防守?”

“局势危急,这一战,大人有把握打赢吗?”

他手持朝板,语气自信满满。

于谦闻言猛地一甩袖子。

徐有贞继续说道:“请您不要动怒,如今城中可用兵力不过两万。”

“剩下的要么老弱,要么带伤。”

“瓦剌大军压境,援军是否能及时赶来?”

他注视着于谦,目光不放过一丝变化。

他压低声音:“如果瓦剌突破边关,不出十日便可抵京城。于大人,您这是要把大家都推入绝境成为阶下囚吗?”

于谦寸步不让,眼神冷如电:“京师是国之根本,一旦放弃,国家就亡了。”

“前朝南迁,最终落得靖康之耻的下场,还不够惨吗?难道今天还想再来一次不成?”

“我今日在此明言——”

“但凡主张南迁者,斩!”

声如惊雷,震动殿堂。

众人心头一震。

所有人都被这番话震慑住了。

就在此刻,孙太后身侧走出一名皇族子嗣。

他恭敬行礼,说道:

“儿臣以为,于大人的看法十分正确。”

“京城是立国之本,只要守住京城,四方援军自会赶到。”

“若朝廷放弃京城而南逃,那我大明恐怕就要彻底覆灭了。”

这名皇子正是朱祁钰,当今的郕王,朱瞻基第二子。

“说得太好了!真不愧是我朱家子孙!”

奉天殿外突然传来一阵洪亮而有力的声音,殿内所有人纷纷一震,不论是于谦还是孙太后等人,都不约而同将视线转向殿外。

一个人缓缓走入众人的视野。

奉天殿内陷入死一般的沉寂。

所有人脸上都浮现出震惊神色。

伴随着声音,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殿门口。

一个身穿龙袍的男子稳步走来,气势恢宏,目光炯炯有神。

他年约五十余岁,双眼中透着深沉与复杂,没人能看透他在想什么。

但他所散发出的威压令人窒息。

正是朱元璋。

哗!

众人齐齐望向他。

最先反应过来的是于谦,他刚才还正在谈论太祖高皇帝。

此时一看到来人,立刻认了出来。

朝板脱手坠地,整个人瞬间失魂。

“太祖高皇帝?!”

他满脸惊骇。

不只是他,在场众人也都震惊莫名。

更令人惊讶的是,在朱元璋身后,还跟着几道熟悉的身影,是朱棣、徐达、蓝玉等人。

这一幕再度引发众人惊愕,尤其是看到年轻的朱棣时,大臣们都震惊万分,杨士奇甚至热泪盈眶。

他们从未如此激动过,内心震荡无以复加。

“太宗皇帝?!”

“您还活着吗?!”

三杨泪水纵横,纷纷跪下。

此时,众人已彻底失神,他们看清了徐达、蓝玉和湘王朱柏。

朱元璋微微一笑,语气淡然说道:“太宗皇帝?他们在喊你呢。”

朱棣脸色一沉,轻轻咳了两声。

“爹,这话可不能乱说。”

他扫了一眼殿中群臣,眼中隐隐带有警告意味。

还没等他进一步解释,于谦已然激动难平。

“太好了!太宗皇帝回来了!大明朝有希望了!”他大声喊道。

其他大臣也被这激动人心的场面所感染,情绪澎湃不已。

尽管没有人明白为何太祖与太宗能再度现身人世。

但他们深知,只要这些 ** 重临,大明朝便不会灭亡。

朱棣神情微变,沉声道:“肃静!我不是什么太宗皇帝,我和我父皇来自洪武十四年,这次来到正统朝,是为救大明而来。”

“洪武十四年?!”

整个奉天殿内群臣瞬间一片呆滞。

脑袋一片混乱,无法接受这般超乎理解的事实。

尤其是于谦,早已泪流满面,情绪难抑。

“无论怎样,只要太宗皇帝来了,大明朝就一定有救。”

他一边说,语气激动难平。

而此刻的朱棣,正冷汗涔涔,因为他能清晰感受到,一双冷冽的目光正牢牢锁在他背后。

那是他的父亲——洪武皇帝朱元璋。

朱柏静立一旁,冷眼看着这一切,嘴角浮现一丝淡淡的笑意,没有言语,这一幕在他看来实属难得的好戏。

“都给我闭嘴!”

“本王是燕王朱棣!”

“不是你们口中的太宗皇帝,你们认错人了!”朱棣急忙开口,试图澄清自己的身份。

杨士奇等人平日与朱棣最为亲近,此刻刚欲开口。

“这里没有太宗皇帝,只有一位燕王,除此之外别无他人。”朱棣立刻打断他们的话,只想在这混乱局势中自保。

此时老父与岳父皆在场。

若众人依旧称他为太宗皇帝,恐会引火烧身。

朱元璋冷冷一笑,目光如刀般射向孙太后。

“你,立刻从那上面下来!”朱元璋厉声道,语气透出不容置疑的威严。

每一字都蕴含怒火,令人胆战心惊。

这等太祖之威,寻常之人根本无力承受。

此刻的朱元璋已经勃然大怒。

想起这位妇人做下的种种行径,竟为了救回朱祁镇而置大明利益于不顾,便火冒三丈。

儿子懦弱无能,母亲也好不到哪去。他愈发怒不可遏。

孙太后身体不停战栗。

她曾入太庙,见过朱元璋的画像,但眼前的真人更令人敬畏。

正心慌意乱之间,却有人冒死开口。

“哈哈哈!这简直是笑话!”那人冷笑道,“无论太祖、太宗,早已去世多年,怎么可能出现在这里?如此荒谬,实在滑天下之大稽!假冒太祖、装扮太宗,仅凭此罪,灭你十族都不为过。”

徐达、蓝玉立于朱元璋身后,神情复杂,一时不知作何应对。

全场之人虽对出言者心生几分同情。

那开口之人正是徐有贞。

他想借此一举成名,彰显自己不同凡响。

在他的想法里,不论太祖还是太宗都不可能尚在人世。

徐达等人听罢纷纷摇头。

对这些人而言,真正重要的是,这个人竟胆大至此,敢于当面如此冒犯朱元璋,恐怕劫数难逃。

须知朱元璋素来就是个杀伐决断毫不手软的人物。

更何况,眼前之人尚不知死活大放厥词。

朱元璋静静看着他,神色平静,话语冷如冰霜:“你是什么东西,竟在咱面前这般狂言妄语?你以为你是哪门子畜生在乱吠?”

“你……”徐有贞被一句话噎得无言以对,愣在原地。

朱元璋回头看向徐达,语气平静得反而更令人心悸。

“陛下。”

“将这人拖出去,重责一顿!”

“然后处以凌迟极刑,五马分尸,抄家灭门!”

他挥手间,威压骤现,令人胆寒。

全场众人皆惊惧无比。

朱元璋行事向来果断狠厉,此情此景再无人怀疑。

徐达微微颔首,一挥手,几名将士立刻上前,将徐有贞抓住拖了出去。

外面传来徐有贞尖利的叫喊。

“你们不能杀我!我可是大明朝的进士!”

“啊——!”

话音未落,便传来一声凄厉的惨叫。

声音凄惨至极,让人闻之胆寒。

不到一炷香的时间,惨叫声戛然而止。

满朝文武大臣皆面色苍白,惶恐不安。

谁都清楚,徐有贞已无生还可能。

孙太后猛地从龙椅上站起,脸如白纸,身子止不住地发抖。

“这……这……”

她彻底被朱元璋的雷霆手段震住了。

昔日不可一世的太后,如今已是魂飞魄散。

朱元璋怒目盯着她,眼中尽是失望与愤怒。

这般女子,竟妄想垂帘听政?

她怎敢如此放肆!

早前,朱元璋便曾下旨严令:后宫不得干政!

可她仍胆敢触犯,挑战皇权。

朱元璋没有废话,走上前抬手一记耳光狠狠落下。

“啪!”

一道清脆的响声突兀炸开。

整个大殿顿时陷入死一般的寂静。

没人料到,朱元璋竟然当众掌掴太后!

那清脆一响震得满殿皆寒。

大臣们无不大气不敢出,全场鸦雀无声。

放眼大明江山,也只有太祖皇帝朱元璋敢做这等事。

旁人没有这等气魄,也无这般身份。

朱柏站在一旁沉默不语。

此时此刻,他连开口的余地都没有。

所有人都看出来,这一幕非同寻常。

“你给我过来!”朱元璋冷声喝道。

孙太后浑身一颤,望了他一眼,立即扑通跪下。

“别跪,你不配!”朱元璋神情冷漠。

这样的女人,即便诛她全族都属便宜。

“蓝玉!”

“末将在!”

蓝玉迅速出列,听候旨意。

“你还愣着干嘛?”

“即刻废去此人的太后名号,贬入冷宫,永不得出!”朱元璋语气决绝地下令。

蓝玉眼中闪过一丝兴奋。

这样一件差事太令人痛快!

不多时,他亲自下令,命人押着孙太后带下去。

不管她怎么哭喊求饶,都不曾有人停手。

这一切的背后,朱元璋皆为一个目的——树立威严!

他已现身于正统朝,必须迅速确立权威。

而那妄图干政的孙太后,自是首当其冲的目标。

不久后,孙太后被押送至冷宫,终落得这般下场。

满朝文武见到此景,急忙跪伏在地,战战兢兢地望着朱元璋。

这位行事果断、雷厉风行的洪武皇帝,杀掉了徐有贞,又废黜孙太后,气势咄人。

如果换了别的帝王,敢动前朝太后,必然会遭到大臣们群起反对。

可站在殿上的乃是开国皇帝朱元璋,谁还敢多言一句?

谁又敢上前为孙太后求情?只怕只会死得更快。

朱元璋环顾群臣,语气冰冷地问道:“朕今日废了前朝太后,你们可有话说?”

群臣互相交换了一下目光,齐声答道:“我等皆无异议。”

见状,朱元璋微微点头,露出一丝满意。

这就是他想要的局面!

立威之目的已然达到。

群臣鸦雀无声。

朱元璋淡淡一笑。

他忽而把目光投向了朱棣。

“老四。”

朱棣身躯猛然一震,战战兢兢地看着朱元璋,低声答道:“儿臣在。”

朱元璋语气平静:“你为大明明太宗,面对眼前情形,你有何意见?”

众人皆沉默不语,静候回应。

谁都知道,这是皇帝在有意试探。

朱棣艰难地吞咽了一下口水,眼神悄瞄朱柏。

但朱柏神色漠然,仿佛没注意到一般。

他不想掺和进这件事,自无插手之意。

朱棣露出一丝苦笑。

此事已到了无法回避的境地。

所有人都在冷眼旁观,等着看他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