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深秋的阳光带着清冽的暖意,洒满青藤街的每个角落。老槐树的叶子开始泛黄,一片片打着旋儿落下,在石板路上铺出层金色的地毯。杂货铺门口格外热闹,街坊们围在临时搭起的木台前,看着周明远和苏晓棠小心翼翼地摆放着什么,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庄重又期待的神情。

“都让让,让让,时光胶囊要出场啦!”赵叔举着相机挤到前面,镜头对准木台上那个半米高的铜制容器。容器表面雕着青藤花纹,盖子上刻着“青藤街·2025”的字样,是苏晓棠特意请老工匠打造的,据说能防潮防腐,保存五十年不成问题。

林小满抱着个锦盒站在周明远身边,盒子里装着街坊们精心挑选的“时光信物”。青藤猫蹲在他脚边,尾巴尖轻轻扫过铜盒,像是在检查这个特殊的“储蓄罐”。少年今天特意穿了件干净的蓝校服,领口系着周明远给打的领结,紧张得手心都出汗了。

“晓棠丫头,都准备好了?”周明远抚平衣角的褶皱,看着穿工装服的苏晓棠。她点点头,手里拿着份清单:“按约定,先放象征过去的物件,再放现在的故事,最后封存对未来的期盼。”她举起手里的摄像机,“全程录像存档,五十年后打开时,大家就能看到今天的场景了。”

李奶奶第一个走上前,颤巍巍地捧着个红布包:“我先来!这是我和老伴的结婚照,1958年拍的,背后有我们的手印。”她小心翼翼地把相框放进铜盒,手指在玻璃面上摩挲着,“老头子,咱们也给五十年后的青藤街留个念想。”阳光照在她的白发上,泛起温暖的银光。

老王头提着修鞋工具箱紧随其后,从中拿出把磨得发亮的锥子:“这是我修鞋三十年的老伙计,见证了青藤街多少双走南闯北的鞋。五十年后的孩子们,该知道咱们老手艺有多实在。”他把锥子放在照片旁边,特意摆成交叉的样子,“这样稳当。”

张大姐端来个搪瓷盆,盆底印着褪色的“为人民服务”字样:“这是我开早点铺用了二十年的盆,每天凌晨三点就开始和面,盆底的包浆都是岁月熬出来的。”她往盆里放了把今年新收的小麦:“让未来知道,青藤街的烟火气从来没断过。”

街坊们排着队上前,把各自的信物放进铜盒:赵叔的老式邮戳、阿哲的壁画手稿、开杂货店的刘叔的铁皮饼干盒……每个物件都带着时光的温度,在铜盒里渐渐堆成小小的山。林小满看着这些熟悉的东西,忽然觉得鼻子发酸——这些不仅仅是物件,是青藤街的生命啊。

“该孩子们了。”苏晓棠笑着看向林小满。少年深吸一口气,打开锦盒,先拿出那颗裂了缝的星星珠:“这是周磊哥哥留给晓棠姐姐的,里面有流星的光。”他又掏出自己捡的玻璃珠串:“这是我攒的,每颗都能折射彩虹。”最后放上阿哲画的青藤街地图:“这是我们现在的家。”

青藤猫忽然跳上木台,叼起林小满掉在地上的玻璃珠,轻轻放在铜盒边缘。苏晓棠笑着把珠子放进盒里:“青藤也要留个信物,它是咱们街的吉祥物。”黑猫“喵”地叫了一声,蹭了蹭少年的手背,像是在完成神圣的使命。

周明远捧着个小木盒走上前,里面是林慧的教书笔记和周磊的军功章。“这是青藤街最珍贵的记忆。”他把笔记翻开到画着玻璃珠的那页,军功章放在旁边,“林慧说过,教育和守护,是老街永远的根。”苏晓棠帮他把木盒摆稳,眼眶微微发红。

最后轮到苏晓棠,她拿出三样东西:青藤街改造方案的最终版、今天拍摄的街坊合影、还有片刚从老槐树上摘下的叶子。“方案代表我们的规划,照片是此刻的温暖,叶子是生生不息的希望。”她把叶子放在所有物件最上面,“青藤会一直长下去。”

铜盒渐渐装满了,每个角落都塞满了牵挂。苏晓棠拿出厚厚的时光信笺,这是街坊们提前写好的信,有给五十年后自己的,有给未来青藤街居民的,还有给从未谋面的子孙后代的。她把信笺仔细叠好,放进防水袋里,压在铜盒最底层。

“我来念念我的信吧。”李奶奶忽然说。她戴上老花镜,从口袋里掏出信纸,声音有些颤抖却格外清晰:“五十年后的青藤街居民,你们好呀。我是2025年的李桂英,今年78岁。如果你们看到这封信,说明青藤街还在,老座钟还在,玻璃珠风铃还在……请你们一定要好好守着它,就像我们现在这样。”

街坊们都安静下来,有人悄悄抹起了眼泪。赵叔举起相机,把这动人的瞬间定格成永恒。苏晓棠握着李奶奶的手,轻声说:“会的,一定的。”阳光穿过人群,在铜盒上投下温暖的光斑,像是时光提前送来的回应。

封盖前,周明远提议让每个人在铜盒上留下指纹。“这样五十年后打开时,他们就知道谁是青藤街的守护者。”他先按下拇指印,林小满、苏晓棠、阿哲……街坊们依次上前,铜制的表面很快布满了深浅不一的指纹,像朵盛开的青藤花。

苏晓棠的同事小王带来了特制的密封胶,仔细地涂抹在盖子边缘。“这样能隔绝空气和水分,保证里面的物件五十年后完好无损。”他边操作边介绍,“我们还会在周围埋上传感器,定期监测土壤湿度和温度,确保万无一失。”

当铜盒的盖子“咔嗒”一声扣紧时,街坊们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林小满兴奋地跳起来:“成功啦!时光胶囊封好啦!”青藤猫在木台上转着圈,尾巴高高竖起,像是在庆祝这个重要的时刻。

按照苏晓棠的设计,时光胶囊要埋在玻璃珠风铃长廊的起点——老槐树下。几个年轻街坊早已挖好了深坑,坑底铺着防潮的石板。周明远和苏晓棠一起捧着铜盒,小心翼翼地放进坑里,周围用青砖砌好,再填上带着阳光温度的新土。

“要做个标记。”阿哲从背包里拿出颜料,在埋胶囊的地面上画了个大大的青藤图案,中心写着“2025-2075”。“这样五十年后就不会找不到啦。”他在图案边缘画了圈玻璃珠,每颗珠子里都画着笑脸,“这是我们的约定。”

苏晓棠拿出金属牌,上面刻着“青藤街时光胶囊”和详细的埋藏说明,固定在老槐树上。“旁边还要种棵小青藤,让它顺着牌子生长,五十年后就能长成大树,守护着这个秘密。”她亲手种下幼苗,浇上从杂货铺井里打来的水,“扎根吧,和青藤街一起长大。”

仪式结束后,街坊们聚在杂货铺吃午饭。周明远杀了只自己养的老母鸡,李奶奶炖了南瓜汤,张大姐烙了葱油饼,桌子上摆满了热气腾腾的饭菜。苏晓棠和同事们被围在中间,听街坊们讲过去的故事,笑声和饭菜香飘出很远。

“晓棠丫头,你设计的钟表工坊,真要让我当师傅?”周明远给苏晓棠夹了块鸡肉,眼里带着期待。她用力点头:“当然!您的手艺是青藤街的宝藏,要教年轻人修钟,把时光的秘密传下去。我已经联系了职业学校,会有学生来拜师学艺。”

阿哲兴奋地说:“工坊里要挂您修钟的照片,还有林婶的笔记,我来画壁画!”林小满举手:“我也要学修钟!以后当周叔的徒弟!”青藤猫在桌子底下钻来钻去,叼起掉在地上的鸡骨头,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下午,苏晓棠带着团队测量风铃长廊的挂钩位置。小王在电脑上建模,小李记录数据,苏晓棠则和周明远讨论老物件修复的细节。“这周六玻璃珠风铃就能运过来,下周一安装,到时候要麻烦街坊们帮忙。”她指着图纸上的标记,“这里要挂最大的珠子,就是那颗封存着青藤街土壤的。”

林小满和阿哲在旁边用绳子模拟风铃的样子,风吹过,绳子上的玻璃珠碰撞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叮咚”声。“像音乐!”少年兴奋地说,“比周叔修的座钟还好听!”苏晓棠笑着说:“这是青藤街的声音,以后每天都能听到。”

赵叔拿着刚洗出来的时光胶囊仪式照片,一张张贴在壁画旁的展示板上。“看这张多好,李奶奶笑得多灿烂。”他指着周明远和苏晓棠捧铜盒的照片,“这张要放大了挂在工坊里,是咱们街的历史性时刻。”

夕阳西下时,老槐树下的小青藤在风中轻轻摇晃。苏晓棠要回规划院了,街坊们送她到路口,手里都拿着给她的礼物:刚摘的柿子、晒干的花生、自家腌的咸菜。林小满把时光胶囊的照片塞给她:“姐姐要好好保管,五十年后我们一起回来打开。”

苏晓棠把照片小心翼翼地放进包里,眼眶红红的:“一定。我会经常回来的,风铃安装那天我一定在。”她回头望着青藤街,老槐树、杂货铺、壁画、还有那个埋着时光胶囊的青藤图案,在夕阳下构成一幅温暖的画。

汽车驶远后,周明远带着林小满和阿哲给小青藤浇水。“它会长成大树的。”少年摸着幼苗的叶子,像是在触摸五十年后的未来。周明远点点头,看着远处的天空:“就像青藤街,会越来越好。”

夜幕降临时,杂货铺的灯光亮了起来。周明远坐在老座钟旁,翻看着时光胶囊的照片,忽然觉得心里无比踏实。他从抽屉里拿出个新的笔记本,写下今天的日期和发生的事,最后写道:“时光会老,但牵挂不会。青藤街的约定,永远有效。”

林小满趴在柜台上,用玻璃珠在桌面上摆成“2075”的字样。青藤猫趴在珠子旁边,尾巴轻轻扫过数字,像是在倒计时。周明远给少年盖上毯子,看着墙上跳动的光斑,听着座钟“滴答”的声响,忽然觉得五十年并不遥远,就像风铃即将响起的歌谣,已经在时光里轻轻回荡。

这夜,青藤街的梦里,有时光胶囊在土壤里安静沉睡,有小青藤在月光下悄悄生长,有玻璃珠风铃在未来轻轻歌唱。而那些藏在铜盒里的牵挂,那些刻在老槐树上的约定,早已随着晚风,钻进每个青藤街居民的心里,变成最温暖的期盼,等待着五十年后那个阳光灿烂的清晨,被轻轻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