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初冬的第一场雪悄然而至,青藤街被一层薄薄的白雪覆盖,石板路变成了银白色的绸缎,老槐树的枝桠上挂满了毛茸茸的雪团,像是开满了梨花。玻璃珠博物馆的红灯笼在雪中格外醒目,灯笼的光晕透过积雪,在地上投下暖黄的光斑,给寒冷的清晨添了几分暖意。

周明远天没亮就起床了,披着厚棉袄拿着扫帚,沿着风铃长廊慢慢清扫积雪。玻璃珠上结着细碎的冰花,阳光一照,像撒了层碎钻,风一吹过,冰花簌簌落下,混着风铃的叮咚声,像是冬日的歌谣。他特意在时光胶囊的青藤标记旁扫出块空地,让那抹绿色在白雪中更显眼。

“周叔,我来帮您!”林小满背着书包跑过来,手里拿着把小扫帚,呼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很快消散。少年今天穿了件新棉袄,是苏晓棠昨天送来的,蓝色的面料上绣着青藤花纹,和周明远的棉袄款式一模一样。青藤猫跟在后面,爪子踩在雪地上,留下串梅花形的脚印。

两人扫到钟表工坊门口时,发现三个学徒已经到了,正围着门口的雪人拍手笑。大勇堆的雪人戴着修钟用的放大镜当眼镜,小雅给它系上了红围巾,最小的学徒小林则把颗玻璃珠嵌在雪人胸口,阳光照在珠子上,反射出温暖的光。“周师傅早!我们想着雪人能给工坊招福气!”大勇挠着头笑,鼻尖冻得通红。

周明远看着雪人,眼里泛起笑意:“这雪人有灵性,戴着放大镜,是要帮咱们看齿轮呢。”他打开工坊门,暖烘烘的空气混着松节油的味道扑面而来——原来学徒们提前生好了煤炉,工作台旁的老座钟在温暖的空气中,钟摆滴答得格外有力。

上午的教学从修复一台老式挂钟开始。这台钟是昨天一位老街坊送来的,钟摆断裂,机芯生了锈,钟面的漆皮也剥落了大半。“这种老挂钟最考验耐心,”周明远用镊子夹起锈迹斑斑的齿轮,“先得用煤油泡机芯,泡透了才能清理,急不得。”他给学徒们示范如何调配除锈剂,“比例要准,多了伤齿轮,少了除不净。”

林小满在旁边给玻璃珠博物馆的展柜擦雪。他踩着凳子,用软布小心地擦拭玻璃上的冰花,青藤猫蹲在展柜顶上,尾巴轻轻扫过“时光珠”的展柜,像是在帮忙看守。“周叔,您看这珠子结冰了也好看!”少年指着颗裹着冰花的蓝珠,“像装着冬天的星星。”

雪越下越大时,苏晓棠带着规划院的同事来送防滑垫。“雪天路滑,给博物馆和工坊门口铺上,免得游客摔倒。”她跺掉脚上的雪,搓着冻红的手走进工坊,“今天有个研学团要来参观,都是中小学生,想了解老物件修复和玻璃珠的故事。”她从包里拿出暖手宝分给大家,“特意多带了几个,给孩子们暖暖手。”

周明远给苏晓棠倒了杯热茶:“正好让学徒们练练手,给孩子们演示修钟的基本步骤。”他指着工作台上的挂钟,“这台钟修好后,就放在博物馆的互动区,让孩子们能亲手体验上弦的过程。”苏晓棠笑着点头:“我已经和学校约好了,以后每周都来开展研学活动,让青藤街的故事走进课堂。”

中午时分,研学团的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踩着雪来了。三十多个孩子排着队,戴着小红帽,手里捧着自制的玻璃珠挂件,兴奋地打量着被白雪覆盖的青藤街。“老师你看!风铃长廊结冰了!”有个小女孩指着挂满冰花的玻璃珠惊呼,引得大家都围了过去。

周明远和学徒们在工坊门口支起展台,演示钟表拆解的基本步骤。大勇给孩子们讲解齿轮的作用,小雅展示不同型号的螺丝刀,周明远则拿着台旧闹钟,一步步演示如何打开后盖、清理零件。“大家看,这小小的齿轮,就像我们身体里的关节,少了谁都不行。”他用通俗的比喻讲解机械原理,孩子们听得眼睛都不眨。

林小满和青藤猫成了“玻璃珠向导”。少年带着孩子们参观博物馆,指着裂了缝的星星珠讲周磊和苏晓棠的故事,指着“时光珠”说青藤街的土壤和空气。青藤猫则乖巧地被孩子们抚摸,喉咙里发出满足的呼噜声,成了最受欢迎的“吉祥物”。

“爷爷,这颗珠子为什么会裂呀?”有个小男孩指着星星珠,眼里满是好奇。周明远蹲下来,轻声说:“因为它装着太珍贵的回忆,就像我们有时候会因为太想念一个人而掉眼泪,珠子也会因为装了太多故事而留下痕迹。但你看,它还是很亮,因为回忆永远是温暖的。”小男孩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把自己做的玻璃珠挂件放在展柜旁:“我把我的星星送给它作伴。”

雪停后,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来,青藤街瞬间亮堂起来。孩子们在风铃长廊里奔跑,踩得积雪咯吱作响,玻璃珠上的冰花在阳光下融化,水珠顺着珠子滴落,像在流泪又像在欢笑。阿哲扛着画板来写生,把雪中的博物馆、工坊和奔跑的孩子们都画进画里,画面里的青藤街银装素裹,却处处透着暖光。

李奶奶和张大姐端着热汤来了,给孩子们和老师分热乎的姜茶和烤红薯。“慢点吃,小心烫。”李奶奶给个戴眼镜的小女孩擦嘴角的红薯渣,“当年晓棠丫头也爱蹲在雪地里吃烤红薯,吃得鼻尖都是黑的。”孩子们被逗得哈哈大笑,暖烘烘的食物香气驱散了冬日的寒冷。

研学活动结束时,孩子们把自己做的玻璃珠挂件挂在了博物馆的“心愿墙”上。五颜六色的珠子在阳光下闪着光,每个珠子里都裹着张小纸条,写着“希望青藤街永远不冷”“喜欢会讲故事的老座钟”“下次还要来听珠子的故事”。苏晓棠用相机拍下这面墙:“这是最珍贵的展品,要永远保存。”

送孩子们离开后,街坊们聚在杂货铺烤火。周明远烧了壶热茶,李奶奶织着毛衣,赵叔整理着今天拍的照片,大家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晓棠丫头,听说你要在老街开个‘青藤书屋’?”张大姐往炉子里添了块煤,火苗“噼啪”作响。

苏晓棠点点头,拿出设计图:“就在博物馆旁边的闲置房,打算放些老书、地方志和孩子们的绘本,周末请街坊们来讲故事。”她指着图纸上的窗户,“这里要装成落地窗,窗外就是风铃长廊,看书累了就能看雪景、听风铃。”

周明远看着图纸,忽然想起林慧生前总说想在青藤街开个小书店:“林慧要是知道,准得乐坏了。她以前总攒着钱买儿童绘本,说要让孩子们多看书。”他起身从阁楼取下个木箱,里面是林慧留下的几十本绘本,“这些书都捐给书屋,也算了了她的心愿。”

阿哲兴奋地说:“我来画书屋的壁画!画满青藤和玻璃珠,再画上周叔修钟、林婶看书的样子!”林小满举手:“我来当书屋管理员!给大家借书、整理书架!”青藤猫仿佛听懂了,蹭着少年的裤腿“喵”了一声,像是在报名当“镇店神兽”。

傍晚,夕阳给青藤街镀上了层金边。积雪开始融化,屋檐上滴下的水珠在风铃长廊下汇成小小的水洼,玻璃珠的倒影在水里晃动,像碎掉的星星。周明远和苏晓棠检查完博物馆的门窗,又给钟表工坊的煤炉添了煤,确保老座钟在温暖的环境里正常运行。

“这雪下得好,瑞雪兆丰年。”周明远望着渐渐暗下来的天空,“明年开春,咱们的青藤书屋就能开业,风铃长廊的青藤也该发芽了。”苏晓棠点点头,指着时光胶囊旁的小青藤:“你看,它在雪地里也没冻坏,开春肯定长得旺。”

街坊们陆续回家,青藤街渐渐安静下来,只有风铃的叮咚声和老座钟的滴答声在雪中回荡。周明远锁上杂货铺的门,看着雪地里青藤猫的脚印,忽然觉得心里无比踏实。这冬日的青藤街,虽然寒冷,却因为有了牵挂和期盼,处处都透着暖光。

林小满趴在被窝里,借着台灯看林慧留下的绘本,青藤猫蜷在他脚边打盹。书里夹着片干枯的青藤叶,是很多年前林慧夹进去的,叶脉依旧清晰。少年轻轻抚摸着叶子,仿佛能摸到时光的温度。

周明远坐在灯下,翻开修钟的笔记本,在今天的日期下写道:“雪天,研学团的孩子们来了,他们说玻璃珠里有星星。青藤街的冬天,因为有了这些孩子和故事,一点都不冷。”窗外的风铃还在轻轻作响,像是在回应他的话。

这夜,青藤街的梦里,有温暖的炉火,有叮咚的风铃,有孩子们的笑声和玻璃珠的微光。而那覆盖着白雪的青藤街,在暖光的守护下,正静静等待着春天的到来,等待着青藤发芽,等待着更多故事在这里生长,等待着时光在温暖的约定里,继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