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周晓琳盯着电脑屏幕上林妍的修改批注,眼前一片模糊。红色标记密密麻麻,几乎覆盖了整个文档,最后一行用加粗字体写着:"重写。这不是《生活家》要的故事。"

办公室的空调呼呼作响,她却感到一阵阵燥热。已经晚上八点了,同事们早已离开,只有她的工位还亮着灯。明天就是截稿日,而她的初稿被全盘否定。

手机震动起来,是齐伟的视频邀请。周晓琳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表情才接通。

"嗨!"齐伟的脸出现在屏幕上,背景是一个宽敞的会议厅,"刚结束第一场论坛,太精彩了!你猜怎么着?莫里斯主编邀请我..."

他的声音戛然而止,皱眉凑近屏幕,"怎么了?出什么事了?"

周晓琳想说自己没事,可一开口,眼泪就不争气地涌了出来。

"稿子...被退回来了..."她哽咽着说,"林主编说...这不是他们要的故事..."

齐伟的表情立刻软化了,"噢,晓琳..."他的声音温柔得让人心碎,"告诉我怎么回事?"

周晓琳断断续续地讲述了今天的遭遇——她熬到凌晨两点完成的稿子,林妍只花了三分钟就判了死刑。"缺乏深度""流于表面""没有灵魂",这些词像刀子一样扎在她心上。

"她说陈奶奶的故事不该只是感人的事迹罗列,而要...要展现背后的时代脉络和人性的复杂。"周晓琳用纸巾擤了擤鼻子,"但我不知道该怎么改..."

屏幕那端,齐伟安静地听着,眼神专注。纽约那边应该是早上七点多,他显然刚起床,头发还乱蓬蓬的,却已经穿戴整齐准备参加论坛。

"晓琳,"他最终开口,"你还记得我第一次给你拍照吗?"

周晓琳愣了一下,"记得啊,在小区门口,我正跟晓阳吵架..."

"对,那时候我告诉你,最好的照片不是摆出来的,而是等出来的。"齐伟的声音很轻,却字字清晰,"写故事也是一样。你不只是记录者,而是发现者。"

周晓琳怔住了。她突然明白自己错在哪里——她只采访了陈奶奶一个小时,记录了她的生平事迹,却没有真正走进她的世界。

"我...我可能需要重新采访。"她喃喃道。

齐伟微笑,"这才是我的晓琳。"

"但你那边呢?"周晓琳突然想起他刚才的兴奋,"你说莫里斯主编怎么了?"

齐伟的眼睛亮了起来,"他邀请我参加明天的私人沙龙!只有五位摄影师能获邀,这是个巨大的机会!"

"太棒了!"周晓琳真心为他高兴,"你要展示什么作品?"

"'幸福里'系列。"齐伟的表情突然有些不确定,"但今天论坛上,有位法国评论家说我的作品'过于温情',缺乏'批判性视角'..."

周晓琳皱眉,"什么叫'过于温情'?"

"大概意思是...太美好,不够尖锐。"齐伟苦笑,"他说真实的世界充满创伤,摄影应该揭露而不是美化。"

"胡说八道!"周晓琳脱口而出,"难道只有阴暗的才是真实的?幸福和温暖就不值得记录吗?"

齐伟被她突然的激动逗笑了,"你和我想的一模一样。不过..."他看了看表,"我得去准备明天的作品了。你今晚别熬太晚,好吗?"

挂断视频,周晓琳重新打开文档。齐伟的话点醒了她——她需要的不只是重写,而是重新发现。看了看时间,她决定再赌一把。

陈奶奶接电话时明显有些惊讶,但听完周晓琳的请求,老人爽快地答应了:"来吧,丫头,正好赶上我们的中秋晚会。"

社区活动中心张灯结彩,孩子们穿着各式各样的服装,正在排练节目。陈奶奶穿着一件褪了色的红毛衣,忙前忙后地指导。

"陈老师,这位是..."一位家长好奇地打量周晓琳。

"哦,这是周记者,来写咱们的故事。"陈奶奶自然地挽住周晓琳的手臂,"小周啊,你来帮小芳看看,她这首诗朗诵总卡壳。"

就这样,周晓琳被拉进了晚会的筹备中。她帮忙调试音响,给孩子们化妆,甚至临时客串了主持人。在热闹的间隙,她注意到陈奶奶悄悄揉着膝盖,却依然笑容满面;注意到孩子们偷偷把月饼塞进陈奶奶口袋,说"老师您多吃点";注意到墙上贴满的歪歪扭扭的感谢卡片,其中不少已经发黄...

晚会结束后,陈奶奶坚持送周晓琳到公交站。夜风微凉,老人突然说:"其实啊,我教这些孩子,也是教当年的自己。"

周晓琳心头一震,"怎么说?"

"我小时候,家里穷,上不起学。"陈奶奶望着远处的灯光,"是村里一位老先生,每天晚上义务教我认字。后来我当了老师,就想着,得把这盏灯传下去。"

路灯下,陈奶奶的眼睛闪着光。周晓琳突然明白了林妍要的"时代脉络"——这不是一个人的故事,而是一代代人传递的微光,在农民工子女渴望的眼神中继续燃烧。

回到家已经接近午夜。周晓琳轻手轻脚地开门,却见客厅灯还亮着。李桂芳靠在沙发上打盹,听到声音立刻惊醒。

"回来啦?"她揉揉眼睛,"饿不饿?厨房有酒酿圆子。"

周晓琳鼻子一酸,"妈,你怎么还没睡?"

"等你呗。"李桂芳起身去厨房,"你爸非说你会饿,让我热着..."

周大海从书房探出头,没说话,只是递给她一杯热茶。就连周晓阳都罕见地没有直播,从房间探出脑袋:"姐,稿子写得咋样了?"

这一刻,周晓琳感到一股暖流涌遍全身。她突然理解了齐伟照片里那些平凡瞬间的珍贵——幸福不在远方,就在这些琐碎的关怀里。

吃完宵夜,她立刻打开电脑,手指在键盘上飞舞。这一次,文字像有了生命,陈奶奶的故事流淌而出——不仅是她做了什么,更是为什么做,以及那些细微的、动人的、不完美的真实瞬间。

天蒙蒙亮时,周晓琳终于写完最后一个句号。她揉了揉酸痛的脖子,点击发送。不管林妍是否满意,这一次,她写出了真心相信的故事。

疲惫不堪地倒在床上,手机震动起来。是齐伟发来的照片——他站在一个画廊里,身边是一位银发老人,两人举杯相视而笑。文字说明:"莫里斯喜欢'幸福里'系列!说它展现了'全球化浪潮中珍贵的地方性温情'。那位法国评论家闭嘴了。"

周晓琳笑着入睡,梦里全是齐伟骄傲的笑容和陈奶奶眼里的光。

第二天中午,周晓琳顶着黑眼圈走进办公室,发现同事们看她的眼神有些异样。小雨匆匆跑来,拽着她的袖子就往会议室走。

"怎么了?"周晓琳心里打鼓,"林主编又退稿了?"

"何止!"小雨压低声音,"她把你的稿子发全组学习了!"

会议室里,林妍正在分析她的文章。"看这段对陈奶奶膝盖疼痛却坚持上课的描写...还有这个孩子偷偷塞月饼的细节...这才是活生生的故事。"

看到周晓琳站在门口,林妍难得地露出一丝微笑,"来得正好。从今天起,你负责'生活故事'栏目的策划,每周两篇,有问题吗?"

周晓琳呆住了,"没...没问题。"

"还有,"林妍递给她一份文件,"下期专题是'城市微光',我想加入你男朋友的'幸福里'摄影系列。你协调一下?"

走出会议室,周晓琳的腿有些发软。她摸出手机,想立刻告诉齐伟这个好消息,又想起纽约现在是深夜。她改为发消息:"林主编升我负责栏目了!还想用你的照片!"

齐伟没有立刻回复,可能在睡觉。周晓琳不以为意,哼着小曲回到工位。她突然意识到,分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他们各自在自己的轨道上前进,却又通过无形的纽带相互支持。

下班路上,手机终于响起。是齐伟的视频电话。接通后,他出现在一个陌生的户外环境,背景是川流不息的人群和刺耳的警笛声。

"猜猜我在哪?"他的声音充满兴奋,"时代广场!莫里斯带我来拍街头艺人!"

镜头晃动,对准一位正在表演的中国老人,他拉着一把破旧的二胡,面前放着一顶帽子,里面零星有几枚硬币。

"他叫老李,来纽约二十年了,每天都在这里演奏。"齐伟的声音带着发现宝藏的喜悦,"我跟他聊了一下午,他的故事太动人了..."

周晓琳微笑地看着屏幕里兴奋的齐伟。他找到了自己的"陈奶奶",在异国的街头。

"对了,恭喜你!"齐伟突然想起,"我就知道林主编会欣赏你的文章!"

"我们好像都找到了方向。"周晓琳轻声说。

齐伟的表情柔软下来,"是啊,虽然..."一阵杂音打断了他的话,画面卡住了。

"虽然什么?"周晓琳追问。

画面恢复时,齐伟的脸凑得很近,声音格外清晰:"虽然我比任何时候都想立刻飞回你身边。"

这句话让周晓琳胸口发紧。她看着屏幕上齐伟被霓虹灯映红的脸庞,突然无比清晰地意识到:分离只是暂时的,而他们在各自战场上的战斗,终将让重逢更加珍贵。

"还有五天。"她轻声说,"我等你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