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周一的清晨,空气清冽,带着冬日特有的干爽。陈默深吸一口气,踏入了星辉高科肃穆而充满活力的园区。A区3号楼5楼的小会议室里,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地板上投下整齐的光带。

林薇已经到了,正低头看着平板电脑上的资料。另外还有两位年轻些的研究员,一男一女,陈默记得上次研讨会见过,都是周教授团队的精锐。看到他进来,林薇抬起头,对他微微颔首:“来了?坐吧。”

“林研究员早,各位早。”陈默礼貌地打过招呼,在靠边的位置坐下。他能感觉到另外两位研究员略带好奇和审视的目光落在他身上。这个“外部顾问”,一个毫无学术背景的年轻人,凭什么参与这个核心预研项目?疑问不言而喻。

陈默没有在意。他打开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将连夜赶出的文档拷贝到U盘里。指尖触碰到裤兜里那枚父亲留下的金属哨子,温润依旧,像一块定心石,稳稳地压住了他心中最后一丝因职场风波残留的波澜。

九点五十八分,会议室的门被推开。周教授走了进来,依旧是一身简朴的深色夹克,精神矍铄。他的目光扫过众人,在陈默身上停留了一瞬,点了点头。

“开始吧。”周教授言简意赅,“林薇,先说说初步概念框架和仿真规划。”

林薇站起身,走到会议室前方的电子白板前,打开投影。屏幕上显示出项目初步命名为“启明”的概念图——一个简化的涡轮叶片模型,内部用不同颜色的箭头标注着设想中的气流路径。她条理清晰地介绍了团队基于陈默“非对称能量流引导”核心思想,拟定的初步物理模型框架、需要突破的关键科学问题(流场稳定性、能量输运效率量化、结构兼容性等),以及计划进行的流体力学(CFD)仿真模拟方案。

她的讲解专业、严谨,充满了技术细节。另外两位研究员不时提出疑问或补充建议,讨论迅速进入深水区。陈默认真听着,努力跟上那些复杂的术语和模型设定,同时也在心中与自己准备的文档进行印证。

林薇讲完,看向周教授和周教授。

“小陈,”周教授的目光投向陈默,“你的思路是起点。说说你的想法,更具体的实现路径,或者…新的思考?” 他的语气平静,带着鼓励,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考验。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陈默身上。

陈默深吸一口气,站起身,走到白板前。他连接上自己的U盘,打开了那份名为《“启明”非对称能量流引导:概念深化与物理路径探索》的文档。

“谢谢周教授,林研究员,各位老师。”陈默的声音起初有些干涩,但很快平稳下来,带着一种沉浸思考后的专注,“基于上次研讨会的启发和各位老师的专业指导,我对‘非对称能量流引导’的实现路径,做了一些更深入的思考。主要集中在如何‘主动制造和精确控制’那个核心的‘局部加速场’上。”

他切换PPT,屏幕上出现了一张他自己绘制的、比上次在笔记本上更精细的示意图。叶片内部的结构被简化,重点突出了几个关键区域。

“我设想的核心,在于构建一个‘能量流矢量场控制器’。”陈默指着示意图中叶片榫头上游的一个特定腔室区域,“这个‘控制器’,并非一个单一的机械结构,而是一个由微型涡流发生器阵列(MVG Array) 和特定形态的共振腔协同作用的‘能量转换与定向发射’系统。”

这个名词一出,林薇的眉头微不可察地动了一下。另外两位研究员也露出了更感兴趣的神色。周教授身体微微前倾。

“具体来说,”陈默用激光笔指点着示意图,“在高压冷却气流进入这个腔室之前,我们通过一组精心设计角度、尺寸和排列的微型扰流片或微型凹坑阵列(MVG),主动诱发特定尺度、特定旋转方向的可控旋涡(Controlled Vortex)。这些旋涡,就是最初的‘种子’。”

他切换下一页,展示旋涡运动的示意图。

“然后,这个特定形态的共振腔,其几何结构(比如特定的收缩-扩张段、或者非对称壁面)设计,不是为了改变流道形状,而是为了与这些被诱发的旋涡产生流体力学共振(Hydrodynamic Resonance)!目标是放大旋涡的强度和有序性,并将旋涡的旋转动能,高效地转化为指向目标区域(榫头根部热点)的高速、集中、低温的‘冷射流(Cold Jet)’动能!”

他一边说,一边在白板上快速画着旋涡与腔室共振、能量转化、最终形成定向冷射流的动态过程草图。虽然笔触简陋,但思路的动态演变清晰可见。

“这就像是,”陈默试图用更形象的语言解释,“我们不是用笨重的机械手臂去‘推’冷却气流,而是在上游巧妙地‘弹拨’流体的‘弦’,让它自身产生‘共鸣’,然后利用这种‘共鸣’的能量,像弹弓一样,把一股‘冷箭’精准地‘弹射’到最需要它的地方!同时,通过优化MVG阵列的参数和共振腔的形态,我们可以实现对这股‘冷箭’的强度、方向和‘聚焦’程度的动态调控,这就是我说的‘矢量场控制’。”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只有陈默的声音在回荡,以及激光笔光点在屏幕上移动的细微声响。

林薇已经完全放下了平板电脑,眼睛紧紧盯着陈默画的草图和屏幕上的示意图,手指无意识地轻轻敲击着桌面,眼神中充满了震惊和飞速的思考!这个思路…将“非对称能量流引导”从模糊的概念,一下子提升到了具有明确物理机制和工程实现路径的高度!将流体力学中的涡流动力学和声学/流体共振概念巧妙地嫁接过来,形成了一个自洽且极具创新性的系统方案!这完全超出了一个“外行”的思维范畴!

另外两位研究员也张大了嘴巴,看着陈默的眼神如同看着一个怪物。这个昨天还被他们私下质疑“凭什么”的年轻人,此刻展现出的思维深度和跨学科联想能力,让他们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周教授的脸上,第一次露出了明显的、毫不掩饰的赞赏笑容!他带头鼓起了掌,声音洪亮:“好!非常好!小陈!你这个‘能量流矢量场控制器’的构想,把‘非对称能量流引导’从一个概念,落地成了一个有明确物理内涵和实现方向的系统方案!尤其是引入‘流体力学共振’来放大和定向转化旋涡能量这个思路,非常巧妙!极具启发性!”

周教授的肯定,如同给陈默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他心中的紧张彻底消散,只剩下探索和分享的兴奋。

“但是,”周教授话锋一转,眼神锐利依旧,“构想虽好,挑战巨大。MVG阵列的精密制造、共振腔形态与涡流尺度的精确匹配、复杂流场下的共振稳定性、能量转化效率的量化…这些都是需要攻克的重重难关。仿真模拟的难度也会极大提升。”

“是的,周教授。”陈默坦然承认,“这些正是我接下来想和各位老师探讨的关键难点。比如,在仿真层面,我们可能需要引入更高级的瞬态大涡模拟(LES)甚至直接数值模拟(DNS),才能捕捉这种强非定常、多尺度耦合的复杂涡流和共振过程…计算资源消耗会非常巨大。在实验层面,可能需要开发特殊的微加工技术和高频流场测试手段…” 他结合自己恶补的知识,谨慎地提出了一些初步的、关于技术挑战和可能解决方向的思考。

接下来的讨论,彻底进入了白热化。林薇和另外两位研究员抛开了最初的成见,围绕着陈默提出的“矢量场控制器”方案,展开了激烈的技术探讨。疑问、质疑、补充建议、新的可能性…思想的火花在小小的会议室里激烈碰撞。陈默不再是单纯的讲述者,而是成为了讨论的核心参与者之一。他努力理解着每一个专业问题,坦诚地表达着自己的想法,也在专家们的追问下,不断深化和完善着那个源自“A.Z.”笔记、却在他脑海中生根发芽的创新构想。

会议结束时,已近中午。阳光更加明亮,透过窗户洒满会议室。

“小陈,”周教授站起身,走到陈默面前,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眼中满是激赏,“今天你让我刮目相看!这份文档和你的阐述,价值巨大!‘启明’项目的核心框架,就按你这个‘矢量场控制器’的思路来搭建!林薇负责具体执行和仿真规划,你要深度参与进来,特别是概念设计和物理机制的阐释!”

他顿了顿,看着陈默,语气认真:“星辉高科需要你这样有想法、敢突破的年轻人。有没有兴趣,考虑来我们这里发展?以你的潜力和这份独特的思维视角,在学术或工程转化上,都大有可为。”

这个邀请,如同重磅炸弹,在陈默心中掀起滔天巨浪!进入星辉高科?这个国内顶尖的科研殿堂?这是他之前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

林薇和其他两位研究员也惊讶地看着周教授,又看看陈默,眼神复杂。

陈默的心脏狂跳起来!巨大的喜悦和机遇感瞬间将他淹没!但紧接着,一丝冰冷的触感,毫无征兆地从他胸口传来——不是哨子的温润,而是来自抽屉深处那枚硬币的方向!

这股冰冷感极其微弱,一闪而逝,却像一根细小的冰针,猝不及防地刺破了喜悦的泡沫。硬币…在警示什么?还是…在“提醒”他,这份机遇,依旧源于它的力量?

“周教授…我…”陈默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心中的悸动和那丝莫名的寒意,眼神真诚而感激,“非常感谢您的赏识和邀请!这对我来说是莫大的荣幸!星辉高科是我非常向往的地方。但…我现在的工作还有一些事情需要处理,而且…我需要一点时间认真考虑。能否…给我一点时间?”

“当然!”周教授爽朗一笑,理解地点点头,“机会的大门向你敞开,你随时可以来找林薇。好好考虑!我们期待你的加入!”

离开星辉高科,走在冬日正午温暖的阳光下,陈默的心情却如同过山车般起伏不定。周教授的邀请无疑是巨大的机遇,是通往更高舞台的阶梯。但胸口那丝转瞬即逝的冰冷感,以及硬币可能存在的“干预”,让他心中蒙上了一层难以言喻的阴影。

他下意识地握紧了裤兜里的哨子。父亲温厚的面容仿佛浮现在眼前。这条路,到底是他自己走出来的,还是…依旧在硬币无形的轨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