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走出政务服务大厅时,阳光正落在台阶边缘,像一层薄金铺在水泥地上。我握了握口袋里的许可证,没有回头看那扇玻璃门,而是转身走向街角的超市。风从巷口穿过来,带着清晨特有的凉意,吹得塑料袋哗哗作响。

货架上,电子秤静静躺在收纳盒里,金属表面映出我略显疲惫却清醒的脸。我伸手拿下来,又挑了pH试纸、研磨器、温度计——这些在奶奶的老厨房里从未见过的东西,如今成了我重建味道的工具。收银员扫完条码抬头:“做实验啊?”我笑了笑:“差不多,是把记忆变成标准。”

回到出租屋已是傍晚。锅碗摆上灶台,老配方摊在桌上,纸页边角泛黄,油渍斑斑。我深吸一口气,闭上眼,意识轻触系统:“启动‘知识精通’,领域:食品科学。”

刹那间,世界安静了。

分子结构图在脑海中展开,油脂的熔点、淀粉的糊化温度、香料的挥发曲线如星图般浮现。我看见猪油与植物油混合时的界面张力变化,看见美拉德反应在142℃时释放出最浓郁的焦香。那些“少许”“适量”的模糊字眼,被精确到克与秒的参数逐一替换。我睁开眼,拿起笔,在新本子上写下第一行数据:起酥油比例,3:7;煎制温度,178±2℃;外皮厚度,1.8毫米。

那一夜,灶火未熄。

我调了27版酱料,每一次都记录风味走向。加柠檬汁的第三版,尾调突然亮了起来,像阴天裂开一道光。我尝了一口,闭上眼——那是奶奶在秋日午后端出点心时,我咬下第一口的感觉。不是更香,而是更真。

天快亮时,我终于停下。笔记本上画着一张“味觉地图”:前调是油香脆皮的冲击,中调是酱料与馅心的咸鲜交融,尾调则有一丝若有若无的回甘,像老街尽头飘来的桂花香。我在角落写了一行小字:“这味道,值得被记住。”

第二天傍晚,摊位前多了块手写木牌,白漆写着:“老顾客免费试吃升级款,不满意退原版。”我亲手递出第一份,递给那个每天下班顺路来的女教师。她咬了一口,忽然停下脚步,抬头看我:“你……是不是改了什么?”

“是。”我说,“但我没丢掉原来味味道。”

她又咬了一口,眼睛慢慢睁大:“可它……更好吃了。像是……更完整了。”

人群渐渐围拢。有人拍照,有人录视频,弹幕式的评论在现实中响起:“这皮怎么做到又脆又不硬的?”“酱料里是不是加了柑橘?”我笑着不答,只是加快手上的动作。双锅交替,半成品预制,出餐时间从三分多钟压到两分二十秒。我还做了十张手绘“预约卡”,送给第一批试吃的客人:“明天凭卡优先,算是感谢你们的信任。”

深夜收摊,我坐在小马扎上翻账本。数字跳得有些模糊——8342元。我盯着看了很久,才意识到这是单日最高收入。邻摊的老李拎着工具路过,嗤笑一声:“折腾半天,就为了多卖两千?改配方改得自己都认不出吧?”

我没抬头,只是把湿了一角的记账本轻轻摊在窗台上,打开台灯烘干。雨水让前三天的数据晕开了墨迹,但今天的数字清清楚楚。我重新誊写,一笔一划,像在封存一段历史。

“不是认不出。”我低声说,“是终于找到了它本来该有的样子。”

系统的声音在脑中响起,带着一丝难得的波动:“任务进度更新:87%。建议下一步——扩大产能。”

我合上本子,在第一页空白处写下:“从0到1,靠味道;从1到10,靠系统。”然后从手机里挑了张小吃的照片打印出来,贴在旁边。背面用铅笔写了一行字:“初代配方封存——2025年4月7日。”

几天后,新品正式上线。我给它取名叫“老城记”,包装换成了哑光纸盒,印着一条简笔老街轮廓。顾客拿到手时都会愣一下,然后笑着说:“这不像小吃,像礼物。”

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吃完后站住,认真问我:“老板,你这配方……有没有考虑过标准化生产?”

我擦着手里的锅铲,抬头看他:“还在打磨。”

他点点头,掏出手机拍下包装盒:“我觉得,它不该只在这条街上。”

我笑着没接话,转身去煎下一份。油锅滋啦作响,香气腾起的瞬间,我看见对面大楼的玻璃幕墙映出小小的摊位,灯火通明,像一颗嵌在城市褶皱里的星。

台灯还亮着,照着窗台上那本烘干的账本。我拿起笔,在今日记录下方添了一行:

“味觉革命,已启动。”

笔尖顿了顿,墨迹在纸上微微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