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父皇堂堂一国之主,居然舍不得一个小小的状元,真是小气。”
姬紫月佯装生气的撇了撇嘴。
皇帝无奈笑道:“天下之事,绝非朕一人裁断,你一个女儿家,怎知其中门道?罢了罢了,状元虽不可许,不过榜眼、探花,倒是由你任选其一。”
“这还差不多。”
姬紫月心想,有个榜眼探花也足够了。
她的目光落到御阶之下的沈枫,情不自禁露出一丝谑笑。
也不知天下能有几人和他一样,撞了如此大运?
傻人有傻福,古人诚不我欺。
此时,沈枫隐约听到御阶上的皇帝似乎在和一个女子叽叽喳喳说着什么,不过他可不敢抬头直视。
万一落个冒犯君威的罪名,那可亏大了。
“边关粮食短缺,从前线送来的奏章一日不断,扰得朕心烦意乱,月儿,你可有良策?”
皇帝察觉到姬紫月的目光,忽然问道。
姬紫月抿了抿唇,沉思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乃立军之本,军中粮罄,人心不齐,战力自然弱了。”
“而国库粮食充足,奈何京中距离边关遥远,途中运输多有不便,以此观之,无非多修官道,打通水路,以漕运之力运送军粮北上。”
皇帝点了点头,赞道:“朕也有此意,自帝京开凿运河一路北上,直通边关。”
姬紫月道:“只是开凿运河工事重大,且不谈劳民伤财,便是时间所耗,少说也得十余年,难解燃眉之急。”
皇帝笑了笑,目光扫过太和殿内的二百多名贡士,道:“既然如此,便看看今科贡士中,有谁能献出良策。”
姬紫月暗想,今科殿试难度堪比登天,不求沈枫那小子有多出彩,只希望不要出丑,贻笑大方!
否则,她真不知如何开口向父皇索要个榜眼探花......
殿试之久,足有一个时辰。
待钟罄声响起,礼部官员高喊一声,所有贡士立马起身,以此走出殿外。
礼部右侍郎亲自收拢会试前十名的考卷,呈交皇帝面前。
身为天子,自然不必亲自检阅两百多份试卷,他只看会试前十人即可,从中点出一甲前三名,剩余的全部交给礼部官员。
姬紫月则静静站在一旁,和父皇一起点检试卷。
没想到第一张试卷,便让父女二人眼前一喜。
这名考生认为,边关粮食告急,未必要从京城运输,可以从草原那边抢过来啊!
随后便开始论证,大周军队和草原部落正面对抗不可取,应该开启以战养战的思路,以小股骚扰作战为主,扫荡草原上离散的小型部落,抢夺他们的粮草补给自身。
如果遇到大规模草原骑兵,就可以火速撤退,等他们前脚刚离开,我军后脚又前去骚扰,令敌方疲于应对,我方越来越强。
如果此时沈枫看到了这份试卷,一定会大吃一惊,这不就是游击战的思路么?
必会直呼,古人的智慧不可小觑啊!
但皇帝见状却摇头失笑道:“此策虽是异想天开,但确有几分可取之处,不过我军向来强于守城,让他们主动挑衅草原部落,恐怕收效甚微。”
姬紫月也点了点头:“父皇言之有理,更何况草原人逐水草而居,唯有春夏之交方才四处离散,一到秋冬时节,他们便会聚拢而居,很难逐个击破。”
第二份试卷,同样令父女二人来了兴致。
只能说考中会试前十的人,无一人是等闲之辈。
这名考生认为,解决边关粮草问题,应该因地制宜。
草原人虽然勇武好斗,但打仗不是说打就可以打的,毕竟谁也不能保证每次作战都能成功。
春天夏天的时候,草原人也忙着放牧逐草,只有到了秋天冬天粮食短缺的时候,他们才会南下打秋风。
那么我军为何不在春夏时节,重开边市,和草原人贸易呢?
草原人喜欢我们的瓷器,绸缎,茶叶,为什么不可以拿这些东西和他们交换粮食呢?
有人会说,草原人没那么傻,他们怎么会拿粮食和敌军交换,以此壮大敌方的势力?
但真实情况是,用来作为交易的粮食,从来都是下等牧民家里的粮食,至于那些上层老爷的粮食,他们一厘一毫都不会动!
草原贵族们喜欢中原的珠宝,瓷器,绸缎,为了交换这些,他们必然会牺牲底层牧民的利益。
这才是现实。
皇帝看完这篇试卷后,顿时陷入了沉思。
这位考生的提出的边市政策固然有不可取之处,但他批评讽刺了现实。
表面上是在讥讽草原上的贵族,实际上,刀子同样对准了大周国的贵族老爷们 !
为什么北方草原年年冬天南下打秋风?
为什么边关战争大周输多赢少?
谁知道贵族老爷们有没有把手伸进军队里?
就连一向自视甚高的姬紫月也忍不住赞叹道:“此子言辞铿锵有力,才学匪浅,乃不可多得之良材,恭喜父皇。”
很快,皇帝一口气看完了剩下的七张试卷,个中高低评判,心中已然有数。
甚至连今科状元是谁,他都已经选好。
只剩下最后一份试卷了。
“父皇,要不这份考卷,还是交给儿臣来判吧?”
没错,这份试卷正是沈枫的!
姬紫月唯恐沈枫丢人丢到家,所以打算提前掐死。
没想到皇帝淡淡道:“朕行事一向有始有终,科举乃国之大事,朕岂能中途而废?”
话说道这个份上,姬紫月只能转过头去,闭上眼睛,不去看沈枫那份试卷。
皇帝捧起试卷,端详良久,忽而眉头紧皱。
而姬紫月等了很久,居然没有听到父皇愤怒的咆哮!
于是她睁开眼睛,好奇看了看试卷上的内容,但见一行醒目大字映入眼帘——
朝廷只需一纸政令,便可一石四鸟!
一可解粮食危机,二可开边疆荒土,三可收流民聚拢,四可肃盐场弊端!
姬紫月心中直呼,好大的口气!
一个小小的举人,不过侥幸考中了乡试,莫非真以为自己是会试第一?
若非本宫相助,他今日岂能进这太和殿,有幸成为天子门生?
恐怕早就落榜,回乡下当个穷酸学生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