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面对三双充满期盼的灼热目光,朱高爔从容地呷了一口茶,润了润嗓子,这才不紧不慢地开口。
“其实很简单,我大明有一位帝王,也曾面临过与皇爷爷您同样的困境。”
“而他,创立了一套全新的辅政制度,名为——内阁。”
“内阁?”朱元璋和朱标同时皱起了眉头,这个词汇对他们来说,全然陌生。
“正是。”朱高爔解释道,“这位帝王,便是皇爷爷您的第四子,我大明的太宗文皇帝朱棣,也就是是我的父皇。”
“老四?”朱元璋闻言,下意识地惊奇道,“他还有这本事?”
在他的印象里,老四朱棣就是个只知道打仗的勇武莽夫,居然能想出解决君相矛盾的制度?
这让他感到十分意外。
朱高爔微微一笑,并不在意朱元璋的反应,继续开始阐述。
“内阁制度,其核心便是‘票拟’与‘批红’。”
“简单来说,就是设立一个内阁大学士的职位,由学识渊博的翰林官担任。”
“天下奏章,先送至内阁,由大学士们共同商议,草拟出处理意见,称为‘票拟’。”
“然后再将奏章连同票拟,一同呈送给皇帝。皇帝若是同意,便用朱笔批红,是为‘批红’,即可生效。”
“如此一来,好处显而易见。”
朱高爔伸出一根手指,“其一,极大减轻了皇帝的负担。”
“皇帝无需再亲自审阅每一份奏章的细枝末节,只需总揽大局,做出最终裁决即可。”
“其二,专业化分工,优化流程。内阁大学士都是饱学之士,让他们先行处理,可以极大地提高决策效率与质量。”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最终的决策权,也即‘批红’之权,始终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保证了皇权的绝对稳固。”
听到这里,朱元璋的眼睛亮了。
这法子听起来,确实不错。
然而,朱高爔话锋一转:“当然,任何制度都有其弊端。内阁制度,同样如此。”
“首先,当后世之君出现怠政、懒惰的情况时,‘批红’之权,便极有可能旁落。”
“而最方便代替皇帝行使此权的,便是司礼监的秉笔太监。久而久之,便会催生出权势滔天的宦官专权,祸乱朝纲。”
“宦官?!”朱元璋的脸色瞬间阴沉了下来。
他一生最痛恨的,便是宦官干政!
想那强盛如大唐,最终便是亡于宦官与藩镇之手。
为此,他甚至亲铸铁牌,立于宫门,上书“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以儆效尤!
这个内阁制度,竟然会给宦官专权提供土壤?
这已经触及了他的逆鳞!
朱高爔仿佛没看见他的脸色,继续说道:
“其次,内阁大学士的权力,完全依附于皇权。”
“为了固宠,他们往往会迎合上意,导致政策僵化。为了争夺首辅之位,更会拉帮结派,激化党争。”
“为了利益,也会与朝臣内外勾结,加剧腐败。发展到极致,权臣甚至可以通过把持内阁,彻底架空皇权,让皇帝成为一个盖章的傀儡!”
“够了!”
朱元璋猛地一拍桌子,断然喝道:
“如此多的弊病,亏老四那混账想得出来!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岂能让后世子孙被一群阉人或者文官架空!此法,绝不可取!”
他的反应,完全在朱高爔的预料之中。
这位洪武大帝,控制欲之强,古今罕有。
任何可能导致大权旁落的制度,他都绝不可能接受。
朱高爔淡然一笑,继续道:“皇爷爷息怒。成祖创立内阁,自有其时代背景。
“孙儿今日所言,也并非要您照搬内阁。而是以此为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立一个更适合我大明的制度。”
“孙儿斗胆,为皇爷爷构思了一个全新的机构,可称之为——行政秘书局。”
“此机构,不入朝廷正式编制,其成员也没有正式的品阶与俸禄。”
“他们的一切待遇,皆由内帑支出。”
“他们没有正式的办公地点,办公之所,便在皇宫大内,随时听候陛下传召。”
“他们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为皇帝一人服务,其本质,就是皇帝的私人秘书处!”
“他们可以帮助皇帝整理奏章,可以根据皇帝的意志草拟圣旨,可以为皇帝提供咨询建议。”
“但他们没有任何决策之权,他们的一切,都源于皇权,也仅服务于皇权。”
“一旦离开皇帝,他们便什么都不是!”
“如此,既能分担政务,又能杜绝其坐大,更能将权力死死地攥在皇帝一个人的手中!”
听完这番话,朱元璋的眼睛,瞬间亮得如同天上的星辰!
对啊!
这不就是他梦寐以求的制度吗?!
一群完全属于他私人的、高水平的、随叫随到的、还毫无威胁的工具人!
“好!这个好!”
朱元璋激动得一拍大腿,龙颜大悦,“咱就要搞这个!就叫行政秘书局!”
看着丈夫那兴奋得如同得了新玩具的模样,一旁的马皇后,忍不住无奈地悄悄翻了个白眼。
政治上的问题似乎有了解决方案,但她心中最痛的,还是家事。
她幽幽地开口,再次将话题拉了回来:“高爔,就算......就算标儿他真的......那,那咱的大孙朱雄英呢?”
“标儿不在了,也该由雄英继承大统才是。他是嫡长孙,轮也轮不到老四家啊......”
是啊!还有雄英!
朱元璋和朱标也瞬间反应过来,三道目光,再次齐刷刷地落在了朱高爔身上。
然而,面对这份期盼,朱高爔只是轻轻地摇了摇头,吐出了一句比先前更加冰冷、更加残酷的话。
“皇长孙朱雄英,于洪武十五年五月初一,薨逝,年仅八岁。”
“轰——!”
如果说,朱标的死讯是天塌地陷。
那么,朱雄英的死讯,就是连地也跟着沉了下去!
马皇后眼前一黑,再也支撑不住,彻底晕厥在了朱标的怀里。
朱标自己也是面无人色,摇摇欲坠,抱着自己的母亲,感受到的却是一片刺骨的冰寒。
自己的儿子......自己那个聪明伶俐的儿子......也没了?
“不......不......”
朱元璋彻底崩溃了,他像是被抽走了所有的力气,瘫坐在龙椅上,失魂落魄,口中发出野兽般的哀鸣。
他猛地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抬头嘶声问道:“那老二呢?老三呢?秦王朱樉!晋王朱棡!他们呢?!”
朱高爔的脸上,闪过一丝不忍,但最终还是化为了一声叹息。
长痛不如短痛。
他决定,一次性,将这残酷的真相,全部揭开。
“皇奶奶,于洪武十五年八月十七,病逝。”
“秦王朱樉,于洪武二十八年三月初三,薨。”
“晋王朱棡,于洪武三十一年三月十二,薨。”
一连串的噩耗,如同连绵不绝的重锤,一锤接着一锤,无情地砸下。
每说出一个名字,一个日期,朱元璋的身躯就剧烈地颤抖一下,脸色就更白一分。
当朱高爔话音落下时,整个乾清宫,已经陷入了一片死寂。
朱标抱着昏厥的母亲,泪流满面,呆若木鸡。
而朱元璋,这位开创了大明皇朝的铁血帝王,此刻却像一个在风中急速枯萎的老人。
他的眼中再无半分神采,只剩下无尽的空洞与绝望。
他喃喃自语,声音轻得如同梦呓,却又充满了撕心裂肺的悲痛。
“咱的妹子......咱的大孙......咱的标儿......咱的儿子......”
“都没了......”
“都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