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将军给我一根竿、一条线和鱼钩。"周明请求道。
很快,士兵们拿来简陋的竹竿和麻线,还有用骨头磨制的鱼钩。周明看了看,摇头道:"这钩太钝了,需要磨尖些。线也太粗,鱼会发现的。"
周明捏着那根粗如棉线的麻线,在指尖捻了捻,对围过来的士兵们解释道:“你们看这线 —— 水里的鱼精着呢,尤其是野河的鱼,天天在水里窜,对周围的动静比兔子还警觉。这线太粗,扔到水里就不是‘藏着’的了,反倒像在水面上飘着根细绳子。
鱼游过来的时候,眼睛一扫就能瞅见这根‘硬邦邦’的线,就跟咱们走路时看见路上横了根木棍似的,第一反应就是绕着走。它本来想凑过来吃饵,结果老远看见这线挡在跟前,立马就起了疑心:‘这啥玩意儿?不对劲,有诈!’转头就游跑了,哪还会咬钩?
再者说,这粗线沉到水里不灵活,风一吹、水一动,它晃得厉害,就像在水里‘晃悠’着提醒鱼:‘快来看啊,这儿有陷阱!’。细点的线呢,扔水里能顺着水流自然漂着,跟水草的须子似的,鱼就算擦着过也未必能察觉,这才能让它放心大胆地凑到饵跟前。
咱们钓鱼,讲究的是‘藏’—— 钩要藏在饵里,线要藏在水里,得让鱼觉得这饵就是天上掉下来的美食,一点破绽都没有。这线太粗,就像给陷阱插了面旗子,鱼老远就瞧见了,还没等饵到嘴边,早就溜得没影了,这就是‘档口’—— 明明饵好、窝子也诱来了鱼,偏偏被这线挡了道,最后一条也钓不上来,多可惜?”
他说着,捡起一根细些的麻线比划:“找这种能顺着指尖滑走的线,水里藏得住,鱼才不会起疑。钓鱼跟打仗似的,得懂‘隐蔽’,这线就是咱们的‘伪装衣’,太扎眼了,敌人(鱼)早就跑了。”
他找来一块石头,熟练地打磨鱼钩,又将麻线拆分成更细的几股重新编织。士兵们看得目瞪口呆,他们从未见过如此精细的钓鱼装备。
"饵料呢?"周明问。
"什么饵料?"南宫适反问。
周明这才意识到,商周时期的钓鱼技术还很原始,人们大多用生肉或虫子直接挂钩,根本不懂饵料配制。他环顾四周,在河边草丛中找到几种野草和昆虫,又向士兵要了一点粮食。
"将军稍等,我需要准备特制饵料。"周明将几种材料混合捣碎,加入少量河水揉成团状,然后捏下一小块挂在钩上。
"这是什么法术?"一个年轻士兵小声问。
"不是法术,是科学。"周明笑着解释,虽然他知道这些人听不懂,"不同的鱼喜欢不同的味道,这种配方能吸引鲤鱼和鲫鱼。"
他走到河边,观察水流和深浅,选择了一处洄湾下钩。浮漂是他用轻木临时制作的,虽然粗糙,但足以使用。
"钓鱼讲究'春钓滩,夏钓潭,秋钓阴,冬钓阳'。"周明一边操作一边讲解,"现在正值夏季,鱼儿多在深水区避暑,所以我要把钩沉得深一些。"
士兵们将信将疑地围观。不到一刻钟,浮漂突然下沉,周明手腕一抖,稳稳刺鱼。
"上钩了!"他熟练地控竿遛鱼,不一会儿,一条足有三斤重的金色鲤鱼被拉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