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在城市边缘的出租屋里,一本泛黄的笔记本静静躺在褪色的书包里。封面画着歪歪扭扭的太阳,却被泪水晕开了大片污渍。这是吴小兵留给父亲吴建国的最后遗物——一个农村孩子在城市校园里的生存日记。三个月里,从被嘲笑"穷酸味"到被逼喝尿液,从被关黑柜到深夜噩梦,字里行间爬满了恐惧的藤蔓。当顾华教授带着心理学团队走进这间不足十平米的出租屋时,吴建国正蹲在墙角,反复摩挲着儿子日记里那句"下辈子不想再做人",粗糙的手掌把纸页揉出了毛边。这个在工地上扛过百斤钢筋的汉子,此刻连翻开笔记本的力气都没有。而这本日记揭开的,不仅是校园欺凌的残酷真相,更映照出弱者在生存法则下的挣扎、成人世界的冷漠,以及生命在绝望中凋零的沉重命题。

一、水泥森林里的蒲公英

吴建国第一次带儿子来城里时,小兵兴奋地数着高楼大厦的窗户,说要在这里考上最好的大学。那时父子俩挤在工地旁的工棚里,夏天像蒸笼,冬天漏寒风,但小兵总在睡前趴在木板床上写作业,铅笔头在草稿纸上划出沙沙的声响。"爸,城里的星星比老家少,但路灯亮啊。"孩子仰着被蚊虫叮咬的脸笑,眼里闪着光。

开学那天,吴建国特意给儿子买了新校服,熨烫得平平整整。他骑着二手电动车送小兵到学校门口,看着孩子背着印着校名的书包走进校门,心里像喝了蜜。可他没看到,校门口几个穿着名牌球鞋的男生正对着小兵的旧书包指指点点,其中罗明故意撞了小兵一下,书包掉在地上,铅笔盒摔出老远。

"乡巴佬,走路不长眼啊?"罗明的声音尖利刺耳。

小兵慌忙去捡,手指被滚落的笔尖扎破,血珠滴在水泥地上,像朵小小的红花。

这一幕被路过的刘佳佳老师看在眼里,她刚从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这所城乡结合部的中学当班主任。她想上前制止,却被旁边的陈老师拉住:"别多管闲事,罗明爸妈是教育局的,王浩文他爸是咱们学校教导主任。"刘佳佳看着小兵孤单的背影,心里像被什么东西硌了一下。

吴建国每天天不亮就去工地搬砖,晚上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总能看到小兵在灯下写作业。孩子从不说学校的事,只是偶尔会问:"爸,为什么我们住的房子没有电梯?"他以为是孩子羡慕城里生活,笑着说:"等爸再挣点钱,就换个带窗户的房子。"他不知道,小兵的校服每天都被人画满涂鸦,课本被扔进厕所,连作业本都要藏在床板下才不会被撕掉。

10月15日那天,吴建国发现儿子的校服洗得发白,袖口还有破洞。"明天爸给你买件新的。"他边吃饭边说。小兵低着头扒拉米饭,声音细若蚊蝇:"不用,校服脏了可以洗。"那天晚上,小兵在日记里写下被泼脏水的经历,铅笔尖把纸戳出了好几个小洞。他不敢告诉父亲,怕他担心,更怕父亲去找老师理论,最后被人指着鼻子骂"农民工闹事"。

二、日记里的阴影

顾华教授第一次见到这本日记时,正在做"城乡青少年心理差异"的课题研究。她的学生陈一涵在社区调研时听说了小兵的事,带着她找到了吴建国。起初这个沉默的汉子不愿打开日记,直到顾华轻声说:"孩子心里的话,总得有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