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咸阳宫的青铜灯盏在清晨的微光中摇曳,嬴政身着玄色龙袍,端坐在御座之上,目光如炬,紧紧锁定在重新亮起的天幕上。三日前,江北大战的惨烈景象还在众人心头萦绕,而此刻,光幕上已开始展现新的历史脉络。

“弘光元年冬,南明国库空虚,军饷筹措艰难。为解燃眉之急,议政院经过数日争论,最终通过《地方官选任新法》。此法规定,同一地方官位,同时任命两位候选人,由当地乡绅富豪组成的选举团进行投票,得票多者赴任履职,少者返回中央候补。此法一开,堪称华夏选官制度之大变,实乃南明为筹措军饷的无奈之举。” 天幕上的字迹清晰明了,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

“荒谬!简直是荒谬至极!” 李斯拄着拐杖,踉跄着上前几步,指着天幕上乡绅富豪们在祠堂内投票的场景,气得浑身发抖,花白的胡须也随之剧烈晃动,“天下乃天子之天下,官员的任命岂能由这些乡绅富豪说了算?这与将国家权柄拱手让人有何区别?秦自商鞅变法以来,官吏任免皆由中央掌控,凭功绩定升迁,如此方能保证吏治清明,国家有序。这南明此举,无疑是自毁根基!”

嬴政面沉如水,指尖轻轻敲击着身前的玉案,发出清脆的声响。他的目光扫过画面中两位候选人为了争夺选票,在乡绅宴会上相互攻讦、甚至不惜许诺各种利益的丑态,眼神愈发冰冷。当看到得票少的那位候选人被乡绅们用铜钱砸中额头,狼狈退场时,始皇帝终于开口,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嘲讽:“秦之锐士,历经严苛训练,方能上阵杀敌;秦之官吏,经多年考核,方可任职一方。这南明倒好,将官帽系于乡绅富豪的钱袋之上,与卖官鬻爵何异?如此选出的官员,又能指望他们为百姓谋福祉,为国家尽忠吗?”

天幕上的画面流转,解说声再次响起:“南明推行此选任制,实乃无奈。当时清军虎视眈眈,军饷匮乏,唯有争取乡绅富豪的支持,才能获得足够的粮饷支撑战事。史可法在《请行选任法疏》中曾言:‘百姓少智,士绅乃天下根本,得士心者方可得天下。’南明此举,意在以选官权换取乡绅富豪的财力支持,共度难关。”

未央宫内,刘彻正怒气冲冲地踱步,玄色龙袍上的日月星辰纹在青光的映照下,仿佛也带上了几分怒火。“岂有此理!” 他猛地停下脚步,指着天幕上一位盐商出身的乡绅在投票现场颐指气使、对候选人指手画脚的场景,怒不可遏,“当年朕推行察举制,选拔人才需经层层考核,董仲舒策问、公孙弘把关,力求选出真正有才能、有德行之人。这南明倒好,让这些满身铜臭的乡绅富豪左右官场,如此选出的官员,只会是为了讨好乡绅而不顾朝廷利益之辈!”

卫青手持长剑,侍立在一旁,见状上前一步,低声劝道:“陛下息怒。这南明推行此制,虽有不妥,但从目前来看,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效果。江北大战后,江南乡绅捐饷数额较之前增加了三成,这对于急需军饷的南明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

“三成?” 刘彻冷哼一声,目光转向画面中那位新当选的苏州知府,为了讨好当地乡绅,竟擅自将赋税徭役减半,全然不顾朝廷的财政状况,“此等为了一己私利而损害朝廷利益的官吏,留之何用?当年张汤治狱,即便是亲王犯法,也严惩不贷,这南明如此纵容,只会让吏治愈发腐败,国家愈发混乱!”

两仪殿内,檀香袅袅,李世民正凝视着天幕上的画面,手指轻轻捻着一枚棋子,陷入沉思。画面中,南京城正面临清军的围攻,弘光帝站在聚宝门城头,身边仅有数百侍卫,而议政院的官员们还在为是战是降争论不休,场面混乱不堪。

“危在旦夕啊。” 长孙无忌站在一旁,忧心忡忡地说道,“此时若不能上下一心,共抗清军,江南半壁江山恐怕就要落入清军之手了。”

李世民没有说话,目光紧紧盯着画面的一角。片刻后,他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笑意:“你看西北方向。”

众人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只见李自成的大顺军正星夜兼程,红旗直指河南。西安到开封的官道上,数万骑兵扬起的烟尘遮天蔽日,气势恢宏。天幕的解说声适时响起:“李自成深知唇亡齿寒之理,担心南明覆灭后,自己也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于是亲率主力突袭河南,清军多尔衮被迫分兵回援,南京之围暂解。”

“好一招围魏救赵!” 李世民抚掌赞叹,将手中的棋子轻轻落在棋盘上,“当年朕攻打洛阳时,也曾用此计调动窦建德。这李自成虽出身草莽,却有如此战略眼光,懂得审时度势,实在难得。”

画面继续流转,南明趁着清军退兵的机会,组织兵力北伐。史可法的残部与新招募的江南士子军一同作战,收复了扬州、镇江等江北重镇,但在合肥城下遭遇清军伏击,数万新兵葬身肥水。看着画面中那些手持简陋武器的士子们,奋不顾身地冲向清军铁骑,最终却倒在血泊之中,各朝宫殿内都陷入了一片沉寂。

咸阳宫内,嬴政看着这惨烈的一幕,缓缓开口:“此乃驱羊入虎口。秦之锐士,需经三年严格训练,方能上阵杀敌,且装备精良,配合默契。这南明仅凭一时的血气之勇,让这些未经训练、连甲胄都配不齐的新兵冲向战场,无异于白白送死。如此草率行事,岂能成就大业?”

李斯连连点头,附和道:“陛下圣明。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南明如此轻视战事,草率北伐,实为取祸之道。长此以往,恐难抵清军攻势。”

未央宫内,刘彻看着合肥战场上堆积如山的尸体,心情沉重。他转头问卫青:“仲卿,你说这南明的士子,与我朝的羽林郎相比如何?”

卫青拱手答道:“陛下,我朝羽林郎皆选自良家子弟,经严格训练,不仅武艺高强,且军纪严明。而南明这些士子,虽有报国之心,勇气可嘉,但未经军事训练,不懂战阵之法,徒有一腔热血,终究难成气候,只会白白增加伤亡。”

“话虽如此,但其志可嘉。” 刘彻的语气缓和了些许,看着画面中一位书生用毛笔蘸着自己的鲜血,在城墙上写下 “还我河山” 四个大字,眼神中闪过一丝敬佩,“有此等骨气,若能加以训练,配备精良武器,未必不能成为一支劲旅。只可惜,南明无人能好好加以引导。”

两仪殿内,李世民正仔细研究着合肥之战的地形图,眉头紧锁。“此处地势险要,左有肥水,右有山陵,不利于大军展开。这南明将领竟敢在此列阵,实在是纸上谈兵,犯了兵家大忌!”

长孙无忌也点头赞同:“若李靖在此,定会引清军至开阔地带,再寻机决战,断不会如此被动。南明有忠勇之士,却无良将指挥,实在可惜。”

“是啊,” 李世民叹息一声,“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没有善战之将,再多的士兵也只是徒劳。”

宣和殿内,赵佶放下手中的画笔,目光死死盯着天幕上扬州屠城的画面,脸色苍白。当看到一位画师在临死前,仍在奋笔疾书,绘制《扬州十日记》,记录下清军的暴行时,他突然捂住胸口,剧烈地咳嗽起来。

“陛下,您保重龙体啊!” 蔡京连忙上前搀扶,满脸担忧。

赵佶摆了摆手,指着画面中南京街头,士子们慷慨陈词,号召大家共抗清军的场景,声音带着一丝哽咽:“当年靖康之变,东京的读书人也是这般慷慨激昂,可终究还是没能挡住金军,亡了国。如今南明虽有李自成相助,但前路依旧艰难啊。”

蔡京在一旁低声劝道:“陛下,此一时彼一时也。南明有长江天险可守,又有李自成牵制清军,未必不能翻盘。”

赵佶却摇了摇头,眼神中充满了忧虑:“李自成与南明,不过是互相利用罢了。一旦清军退去,双方失去共同的敌人,必生嫌隙,到时候恐怕又是一场内乱。”

乾清宫内,崇祯帝看着合肥战败的画面,指甲深深掐进了掌心,渗出血丝。当看到史可法在帐中一口鲜血喷出,悲痛欲绝的模样时,朱由检突然惨笑起来:“朕当年启用袁崇焕,何尝不是如此?空有一腔热血,却无回天之力!这南明,怕是要重蹈我大明的覆辙了!”

王承恩跪在地上,不停地磕头,哭着劝道:“陛下,您别太伤心了,南明尚未亡国,一切还有转机。”

“转机?离亡国不远了!” 崇祯帝猛地打断他,指着画面中议政院的官员们,又在为是否要严惩战败将领而争论不休,气得浑身发抖,“都到了这个时候,还在为这些小事内斗!东林党这些人,除了空谈误国,还会做什么?若不是他们相互倾轧,我大明何至于落到这般田地!”

养心殿内,康熙正透过西洋望远镜,仔细观察着天幕上的细节。他放下望远镜,对身边的索额图说道:“你看这合肥之战,清军使用的战术与我朝当年在萨尔浒之战如出一辙,皆是诱敌深入,再分兵合围。此等战术,精妙之处在于对时机的把握和兵力的调度。”

索额图凑近天幕,仔细看了看,点头道:“陛下圣明。南明将领连这点都看不破,难怪会战败。”

“南明将领缺乏实战经验,且指挥混乱,焉能不败?” 康熙语气中带着一丝惋惜,“不过,他们能在大败之后,迅速收复江北诸城,也算是有几分韧性。只可惜,这韧性终究抵不过实力的差距。”

时间缓缓流逝,天幕上的画面一转,来到了弘光二年春。

“1646 年,南明为进一步筹措军饷,决定大幅提高商人地位,取消长期以来对商人的歧视政策。不仅允许商人子弟参加科举,进入仕途,更任命徽州大商人汪文德为皇家钱庄掌柜,负责管理货币印发事宜。汪文德世代经营丝绸、茶叶生意,在江南商界颇有威望,其上任后,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试图稳定南明的财政。” 解说声清晰地传入各朝皇帝的耳中。

咸阳宫内,嬴政听到这里,猛地一拍玉案,怒声道:“简直是本末倒置!秦以农为本,以商为末,重农抑商,方能保证国家根基稳固,百姓安居乐业。商人逐利,唯利是图,岂能让其掌管国家财政大权?这南明如此行事,是要将国家推向万劫不复之地!”

李斯也连忙附和:“陛下圣明。商人重利轻义,若让其掌管货币印发,定会为了一己私利,滥发货币,导致物价飞涨,民不聊生,最终引发天下大乱。”

未央宫内,刘彻看着画面中汪文德穿着官袍,与南明户部官员一同议事的场景,眉头紧锁,语气中充满了不屑:“当年朕推行盐铁官营,就是为了防止商人囤积居奇,操控国家经济命脉。这南明倒好,不仅不抑制商人,反而让其身居高位,管理货币印发,简直是引狼入室!”

卫青在一旁劝道:“陛下,汪文德在江南商界颇有威望,或许他能凭借自己的影响力,为南明筹措更多军饷。而且,从画面来看,他推行的一些措施,似乎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效果?” 刘彻冷哼一声,指着画面中汪文德发行的 “弘光通宝” 纸币,“这纸币看似方便流通,但若没有足够的储备金支撑,终究是一张废纸。一旦战事不利,百姓对朝廷失去信心,这纸币便会变得一文不值,到时候受苦的还是百姓。”

两仪殿内,李世民看着天幕上汪文德推行的 “银钞并行” 制度,以及用江南盐税、茶税作为抵押的举措,陷入了沉思。片刻后,他开口说道:“这汪文德虽为商人,却有几分经济头脑。以盐税、茶税作为抵押发行纸币,既能增加货币流通,又能让百姓对纸币有信心,此举倒是有几分道理。”

长孙无忌有些担忧地说道:“陛下,让商人管理货币,终究还是让人放心不下。万一他利用职权,中饱私囊,后果不堪设想。”

“这就要看监管是否到位了。” 李世民指着画面中,汪文德的钱庄有三位监事,分别来自东林党、复社和军方,相互制衡,“你看,他们也考虑到了这一点,设立了监事进行监督。只要监管严格,或许能避免一些问题。当年朕任用裴寂管理财政,也设立了多重监督机制,就是为了防止舞弊。”

宣和殿内,赵佶看着画面里汪文德的钱庄分号在江南各地陆续开设,百姓们用纸币进行交易,脸上露出了好奇的神色。“这汪文德倒是有些本事,能让百姓接受这纸币。” 他拿起画笔,在绢帛上勾勒出纸币的模样,“我朝当年也发行过交子,可最终却因管理不善,导致贬值严重,百姓怨声载道。这南明的纸币,能否长久流通,还是个未知数。”

蔡京在一旁说道:“陛下,商人重利,汪文德推行纸币,恐怕也是为了自己的商业利益。一旦无利可图,他定会弃南明而去。”

赵佶没有说话,只是看着画面中汪文德与荷兰东印度公司进行贸易,用纸币购买西洋火炮的场景,若有所思。

乾清宫内,崇祯帝看着汪文德凭借自己的商业网络,为南明筹措了大量军饷,装备了新式火器营,眼神复杂。“朕当年也曾想过利用商人的力量,可那些东林党人极力反对,说什么商人唯利是图,不可信任。如今看来,他们不过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才处处阻挠。”

王承恩在一旁低声道:“陛下,世事难料,谁也未曾想到这商人竟有如此能力。”

“是啊,世事难料。” 崇祯帝叹了口气,看着画面中汪文德因为筹措军饷有功,被弘光帝册封为 “商部侍郎”,摇了摇头,“商人做侍郎,真是闻所未闻。这南明,为了生存,真是无所不用其极啊。”

养心殿内,康熙看着天幕上汪文德的一系列举措,点了点头:“这汪文德确实有几分能耐。他不仅利用自己的商业网络筹措军饷,还通过发行纸币,稳定了南明的经济。这种以商业手段解决财政问题的方法,倒是有几分借鉴之处。”

索额图却不赞同:“陛下,我大清与南明情况不同,岂能照搬其做法?商人地位低下,乃是天经地义,若提高商人地位,恐怕会动摇我朝的根基。”

康熙笑了笑:“索额图,时代在变,治国之道也需因时而变。当年太祖皇帝在关外,不也依靠商人进行贸易,获取物资吗?关键不在于商人地位的高低,而在于如何驾驭他们,让其为国家所用。这汪文德能让江南商人纷纷支持南明,就是因为他找到了商人与国家利益的结合点。”

天幕上的画面继续流转,展现着南明在推行新的选任制和提高商人地位后的种种变化。乡绅富豪们因为能参与官员任免,更加积极地支持南明的战事;商人地位的提高,也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纷纷为南明捐钱捐物。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地方官员为了讨好乡绅而损害朝廷利益,纸币发行过多导致出现轻微的通货膨胀等。

嬴政看着这些变化,冷哼一声:“此等权宜之计,或许能解一时之困,但终究不是长久之策。乡绅与商人的利益与国家利益并非完全一致,一旦形势好转,他们定会为了自身利益而损害国家。”

刘彻也点头道:“重商轻农,只会让百姓弃农从商,导致粮食短缺,国家不稳。南明此举,无异于饮鸩止渴。”

李世民则说道:“在绝境之中,能想出如此办法,已是不易。但如何平衡各方利益,解决出现的新问题,才是南明能否长久生存的关键。若处理不当,恐会引发新的危机。”

赵佶看着画面中江南地区因为商业的繁荣,呈现出一片虚假的繁华,忧心忡忡地说道:“表面的繁华之下,往往潜藏着危机。这南明若不能解决军事上的劣势,终究还是难逃灭亡的命运。”

崇祯帝看着南明的种种挣扎,心中五味杂陈:“或许,这就是我大明的另一种可能吧。只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康熙则陷入了沉思,喃喃自语:“南明的这些尝试,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之处。我大清当引以为戒,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方能长治久安。”

当天幕上的画面渐渐淡去,浮现出 “欲知南明后续发展,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