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会眨眼的太阳。”林溪喃喃道,指尖抚过冰冷的石碑,“我父亲肯定来过这里。”

陈默的探测器发出刺耳的蜂鸣,屏幕上的波纹几乎连成直线:“就在下面,至少五十米深,金属反应强烈得离谱。”

封土堆侧面有个被流沙半掩的洞口,边缘残留着人工开凿的痕迹。赵野用登山杖拨开浮沙,一股混合着铁锈与腐朽的气息扑面而来。

“进去吗?”陈默握紧了手电筒,镜片反射着洞口幽深的黑暗。

林溪打开青铜盒,那块黑色晶石在昏暗光线下泛起微光。她抬头看向天空,沙暴缝隙中,太阳正变成朦胧的橘红色圆盘:“笔记里说,必须在日晷指向正南时进入,现在就是时候。”

第二章 青铜巨门

甬道狭窄得只能容一人侧身通过,岩壁上布满凿痕,像是用某种极坚硬的工具一次性切割而成。陈默的手电筒光柱扫过墙面,突然停在一片斑驳的壁画上。

“这画……不对劲。”

壁画用赭红色颜料绘制,线条却异常精准,甚至带着透视感。画面中央是个旋转的太阳,周围站着穿长袍的人影,他们的头颅不是人类的圆形,而是椭圆的,眼睛占据了面部大半——典型的“小灰人”形象。更诡异的是,他们手中举着的仪器,竟与陈默背包里的探测器有几分相似。

“史前文明怎么可能画出外星人?”陈默摸着下巴,“难道是后人伪造的?”

“颜料层的氧化程度至少有五千年。”林溪用指尖蹭了点剥落的粉末,“我父亲是研究古西域文明的,他说过,很多史前岩画里都有类似的‘非人’形象,只是没被重视。”

赵野注意到壁画下方的凹槽,伸手摸了摸,触感冰凉光滑:“这不是石头,像是某种合金。”

甬道尽头突然开阔起来,三人站在一座圆形大厅的边缘。大厅中央矗立着一扇高约十米的青铜巨门,表面刻满螺旋状的纹路,正中央是个与青铜盒里的晶石大小吻合的凹槽。

“这门的工艺……”陈默倒吸一口凉气,“商周青铜器的巅峰水准也做不到这么精密,你看这些纹路的接缝,误差绝对小于0.1毫米。”

林溪走上前,青铜门的寒意透过鞋底传来。她突然发现,那些螺旋纹其实是无数细小的太阳图案组成的,从中心向外辐射,与银河系的旋臂结构惊人地相似。

“赵野,你看这里。”她指着门侧一块凸起的石板,上面刻着三行符号——第一行是梵文,第二行是类似楔形文字的符号,第三行竟是阿拉伯数字:“1974.11.16”。

“1974年11月16日?”赵野皱眉,“那是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向M13球状星团发送信号的日子,人类第一次主动向外星文明传递信息。”

陈默突然蹲下身,敲了敲地面:“下面是空的,而且有能量反应。”他从背包里掏出个金属小球,按下开关,小球瞬间展开成六足机器人,“让它去探探。”

机器人沿着墙根爬行,灯光照亮了大厅角落的一堆骸骨。骸骨旁散落着个锈蚀的军用水壶,上面印着模糊的五角星——是中国探险队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