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1)纳米机器人的定义、分类与核心特征;

(2)关键技术体系(材料、驱动、传感、控制、能源)的科学原理与最新进展;

(3)主要应用领域的实践案例与技术突破;

(4)当前面临的技术挑战、伦理问题与产业化障碍;

(5)未来发展趋势与潜在突破方向。

纳米机器人的基础理论与核心特征

2.1 定义与尺度边界

纳米机器人的定义需从“尺度”与“功能”两个维度界定:从尺度上看,其整体尺寸通常在1-1000纳米(1纳米=10⁻⁹米),核心功能部件(如驱动单元、传感器)的尺寸可低至1纳米;从功能上看,它需具备自主或半自主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包括环境感知、运动控制、作业执行等。

与传统机器人相比,纳米机器人的尺度边界带来了显著差异:

- 力学特性:宏观世界中起主导作用的重力在纳米尺度可忽略,表面张力与范德华力成为主要作用力,导致纳米机器人的运动方式与宏观机器人截然不同(如依赖布朗运动辅助移动);

- 能量需求:纳米尺度下能量损耗机制特殊,传统电机驱动方式失效,需采用化学、光、磁等微观驱动技术;

- 信息处理:无法集成宏观芯片,需依赖生物分子(如DNA)的分子计算或外部远程控制。

2.2 分类体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纳米机器人可划分为多种类型:

2.2.1 按驱动方式分类

- 生物驱动型:以生物分子(如ATP酶、肌动蛋白)或微生物(如细菌、精子)为动力源,利用生物体内的能量代谢实现运动。例如,201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研发的“精子机器人”,通过将药物载体与精子细胞结合,利用精子的自主游动实现靶向输送。

- 物理驱动型:通过外部物理场(光、磁、声、电)提供动力,具有可控性强的优势。如磁驱动纳米机器人可通过外部磁场梯度实现精准导航,是目前生物医学领域应用最广泛的类型。

- 化学驱动型:利用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驱动运动,如基于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纳米马达,在燃料存在时可自主运动,适用于无氧环境(如肿瘤组织)。

2.2.2 按材料构成分类

- 无机纳米机器人:以金属(金、银、铁)、半导体(硅)或碳材料(碳纳米管、石墨烯)为核心,具有机械强度高、稳定性好的特点,常用于体外检测或工业领域。

- 生物纳米机器人:由生物分子(DNA、蛋白质、脂质体)构建,生物相容性优异,可在生物体内降解,是体内诊疗的首选类型。例如,DNA折纸机器人可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实现自组装,且能被人体自然代谢。

- 复合纳米机器人:结合无机材料与生物材料的优势,如“金纳米壳-脂质体”复合机器人,既具备光响应性(金纳米壳),又具有生物相容性(脂质体)。

2.2.3 按应用场景分类

- 医用纳米机器人:包括诊断型(如生物标志物检测)、治疗型(如靶向给药、微创手术)、修复型(如细胞再生);

- 环境纳米机器人:用于污染物检测(如重金属离子)、降解(如塑料微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