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3.3 传感与感知技术

纳米机器人需感知环境信息(如pH值、温度、生物标志物)以实现精准作业,但其尺度限制了传统传感器的集成,因此需采用微型化或功能性材料替代方案。

3.3.1 物理信号传感

- 温度传感:利用金纳米颗粒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效应,其光学吸收峰随温度变化而移动,通过检测光谱变化可实现温度传感,精度达0.1℃。

- 磁场传感:采用磁性纳米颗粒(如Fe₃O₄),其磁矩变化可通过磁共振成像(MRI)检测,间接反映机器人所处位置的磁场强度。

3.3.2 化学信号传感

- pH传感:利用聚电解质材料(如聚赖氨酸)在不同pH环境中的电荷变化,导致纳米机器人的zeta电位改变,通过电泳技术可检测pH值,适用于肿瘤微环境(pH约6.5,低于正常组织的7.4)的识别。

- 生物标志物传感:通过抗体、适配体等生物分子修饰纳米机器人表面,当与目标标志物(如肿瘤标志物CA125)结合时,会引发机器人光学或电学性质的变化。例如,量子点标记的纳米机器人在结合抗原后,荧光强度会发生淬灭,可实现对微量标志物的检测,灵敏度达10⁻¹² mol/L。

3.3.3 生物信号传感

- 细胞信号传感:利用纳米机器人表面的肽段与细胞表面受体的特异性结合,通过检测机器人的聚集程度判断细胞类型(如正常细胞与癌细胞)。2023年,斯坦福大学团队开发的“肽修饰纳米机器人”可识别癌细胞表面的整合素受体,在荧光成像下实现癌细胞的精准标记。

- 离子浓度传感:通过离子选择性电极(如银纳米线修饰电极)检测生物体内的离子浓度(如Ca²⁺、K⁺),为神经疾病诊断提供依据。

3.4 控制与导航技术

纳米机器人的控制需实现对其运动轨迹、作业时机的精准调控,由于无法集成复杂控制系统,目前主要依赖外部远程控制或预设程序控制。

3.4.1 远程控制技术

- 磁场控制:通过多自由度磁控系统(如三维亥姆霍兹线圈)产生可编程磁场,实现纳米机器人的速度与方向调控。例如,通过旋转磁场的角速度控制螺旋形纳米机器人的前进速度,通过磁场方向改变实现转向,定位精度可达5微米。

- 光控技术:利用空间光调制器产生结构化光场,实现对多个纳米机器人的独立控制。2021年,MIT团队利用全息光镊技术,同时控制10个光驱动纳米机器人完成“协同搬运”任务,为集群控制提供了新思路。

- 声控技术:通过调整超声波的频率与相位,控制纳米机器人的运动模式(如直线运动、旋转)。清华大学团队在2024年开发的“声控纳米机器人集群”,可通过不同频率的超声波实现“分散-聚集”状态切换,提高肿瘤组织的药物富集效率。

3.4.2 自主导航技术

- 环境响应导航:利用生物体内的梯度信号(如pH梯度、氧浓度梯度、化学趋化因子)实现自主导航。例如,肿瘤组织因缺氧会释放乳酸,形成浓度梯度,化学驱动型纳米机器人可沿梯度方向向肿瘤移动,实现“被动靶向”。

- 生物仿生导航:模拟生物的导航机制,如利用趋磁细菌的磁小体感知地球磁场的原理,在纳米机器人中集成磁性纳米颗粒,实现沿磁场方向的自主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