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血战淞沪 不屈的人民

导语

谨以此文“回望‘八一三’烽烟,缅怀淞沪会战中牺牲的英烈,更致敬那全国上下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精神——那是四万万同胞不分地域、不论身份,以血肉之躯共筑长城的壮阔史诗,是中华民族在危亡之际迸发出的不屈力量。”

第一章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侵华战争开始。中国大地被战争的阴云笼罩。

日本东京,

“中国军队在卢沟桥的抵抗,不过是蚍蜉撼树。”佐佐木健一冷笑着说道,“我们必须迅速采取行动,占领上海,切断中国的经济命脉,迫使中国政府屈服。”

军方高级将领附和:“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是重要的港口,强占上海,不仅能削弱中国的经济,还能在国际上扩张我们的军事力量。”

日本高层最终决定在上海发动一场“速战速决”的战役,计划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他们认为,通过占领上海,可以迫使中国政府接受他们的条件,从而实现其“大东亚共荣圈。

导火索:虹桥机场事件

1937年8月9日,日本海军陆战队中尉大山勇夫和士兵斋藤要藏,驾驶军用摩托车未经许可,强行闯入上海虹桥机场进行侦察挑衅,不听中国哨兵警告,反而开枪射击,中国守军被迫还击,将二人击毙。这就是事件“虹桥事变”,成为了日军发动淞沪会战的借口。

第二章

战争的爆发

虹桥机场的硝烟还没散尽,日军的反应又如惊雷般炸响。8月10日清晨,日本驻上海领事馆就发出照会,颠倒黑白称“皇军官兵遭到中国军队无故袭击”,要求中方立即撤出上海驻军、拆除防御工事,否则将“采取必要手段”。

此时的黄浦江面上,日军第三舰队的巡洋舰正缓缓调转炮口,对准外滩的万国建筑群。陆战队士兵开始在虹口租界架设机枪阵地,卡车拖着大炮在街道上呼啸而过,侨民们躲在领事馆的地下室里,大街上少有人出没。

8月13日上午9时,日军先头部队突然向闸北宝山路的中国军队阵地开火,炮弹呼啸着砸进民居,升起滚滚浓烟。驻守在这里的88师官兵立刻还击,机枪子弹在街道上织成火网,手榴弹的爆炸声此起彼伏。下午3时,日军战机掠过苏州河上空,投下的炸弹在南岸炸开巨大的弹坑,两岸顿时枪声大作。

这一天,上海陷入战火。从各地赶来的中国军队源源不断涌入市区:有的部队刚下火车就拿起武器冲向阵地,有的在渡黄浦江时遭到日军舰炮袭击,江面上漂着断裂的木船和浮尸。苏州河两岸的工厂、仓库都成了临时堡垒,士兵们趴在断墙后射击,用沙袋堵住被炸开的缺口。

闸北的巷战打得最凶,日军凭借坦克掩护步步推进,中国士兵抱着集束手榴弹从窗口跃出,与敌人同归于尽。四行仓库旁的桥面上,撤退的伤兵和往前线送弹药的民夫挤在一起,担架上的士兵还在喊着“轻伤不下火线,杀鬼子”

在战争爆发的前夕,我的家庭也在为即将到来的战争做准备。父亲虽然身体不好,但仍然坚持在工厂工作,为前线的士兵们生产物资。母亲则在家中组织募捐,为前线的战士们筹集药品和食物。哥哥和我,也投入了抗战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