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瑶看着他,那双眼睛坦然地迎视着她,清澈得仿佛真是一个初出茅庐、满腔热忱的年轻人。她心头那点疑虑和荒谬感,竟被这过于完美的表现暂时压了下去。也罢,管他是谁,只要不是来捣乱的,能干活就行。
“行吧。”她终于点了下头,指了指办公室角落一张堆满资料的小桌子,“你的位置在那儿。先把上个季度的项目归档整理好,要求都在电脑桌面那个‘助理须知’文件夹里。下午三点,跟我去趟工地现场。”语气干脆利落,公事公办。
“好的,明白。”刘明立刻应声,没有丝毫犹豫,转身走向那张小桌子,开始利落地整理桌上散乱的文件和图纸。动作麻利,神情专注,仿佛那就是他梦寐以求的位置。
陈瑶收回目光,重新看向自己那张被戳了个洞的设计草图,心情却再也无法完全平静。那个雨夜咖啡馆里狼狈的花衬衫身影,和眼前这个穿着得体、态度恭谨的新助理刘明,两个形象在她脑海里不断交错重叠,像一出荒诞剧的蒙太奇。她甩甩头,试图把杂念赶出去,笔尖却悬在图纸上方,迟迟落不下去。
日子像上了润滑油的齿轮,飞快地转动起来。刘明,这个顶着“刘明”身份的助理,以一种令人咋舌的速度融入了设计部,甚至整个公司。
他仿佛天生就该吃这碗饭。繁杂的项目进度表,到他手里,条理清晰,主次分明;陈瑶随口提到的某个建筑流派风格,下午就能在他整理好的资料里看到精准的图文并茂;复杂的CAD图纸,他学得飞快,一些基础的辅助绘图工作很快就能上手,甚至能敏锐地指出图纸上一些微小的、容易被忽略的尺寸标注矛盾。更难得的是,无论陈瑶临时起意加班到多晚,或者方案被甲方刁难需要反复修改时,他总是安静地在一旁,适时递上需要的资料、一杯温度刚好的咖啡,或者一句切中要害、不带谄媚却总能缓解焦虑的提议。
他的存在感很强,却又奇妙地不让人感到压迫。同事们私下议论,都说陈经理捡到宝了。连一向挑剔的老总都拍着陈瑶的肩膀夸她眼光好。
起初的警惕和怀疑,在日常高效顺畅的合作中,被一点点磨平了棱角。陈瑶不得不承认,刘明的能力远超一个普通助理的范畴。他像一台精密而不知疲倦的机器,总能提前一步想到她的需求。疲惫时手边出现的温热咖啡,被甲方折磨得焦头烂额时他恰到好处的一句解围,都成了她高压工作中的一点小小慰藉。
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悄然滋生。工作之外,他们的话渐渐多了起来。有时是加班后一起下楼,在街角便利店买关东煮,吐槽难缠的客户;有时是周末被临时电话叫去修改方案,索性一起在公司楼下那家熟悉的川菜馆解决晚饭。他谈吐风趣,见闻广博,聊起国外的建筑趣事信手拈来,却又巧妙地避开任何涉及自己“普通家境”的细节。
一次,两人为一个项目在郊区工地待到很晚。回程时,陈瑶的车偏偏在荒郊野岭抛了锚。初冬的夜风带着凛冽的寒意,四周一片漆黑。陈瑶裹紧外套,有些无措地站在路边,看着刘明熟练地打开引擎盖检查。
“应该是发电机皮带老化了。”他判断道,呼出的白气在昏黄的车灯下氤氲开,“这地方叫救援,估计得等上一两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