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积灰的契约
林砚第一次注意到那本蓝布封皮的旧书时,雨正顺着古籍修复室的雕花木窗往下淌。七月的梅雨季把整座城市泡得发潮,连空气里都飘着纸页霉变的味道,他捏着软毛笔的手心里沁出细汗,刚补好的清代刻本《论语》边缘又洇开一小片水痕。
“小林,把西厢房第三排架子顶层那箱书搬到通风处晾晾。”馆长的声音从走廊那头传来,带着老北京特有的儿化音,“再潮下去,光绪年间的《海国图志》该生虫了。”
林砚应了声,放下毛笔去搬书箱。他在市立图书馆做古籍修复师刚满半年,每天和泛黄的纸页、褪色的墨痕打交道,日子过得像馆里的老座钟,缓慢却规律。西厢房是存放待修复古籍的地方,阳光透过蒙尘的玻璃窗,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漂浮着无数细小的尘埃。
顶层的书箱比想象中沉。林砚踩着木梯够到箱子,刚要往下搬,箱底突然松动,一摞用棉线捆着的旧书“哗啦”一声掉了出来。他慌忙去接,指尖却被其中一本棱角尖锐的蓝布封皮刮到,渗出血珠。
“嘶——”林砚皱了皱眉,低头去捡那本掉落的书。蓝布封皮上没有书名,只在右下角用暗红色的丝线绣着一个模糊的符号,像是某种古老的图腾。书脊已经开裂,露出里面泛黄的纸页,边缘处能看到细密的虫蛀痕迹。
他把书捡起来,刚要放进书箱,指尖的血珠恰好滴落在封皮的符号上。诡异的事情发生了——暗红色的符号像是活了过来,瞬间吸走了血珠,原本模糊的纹路竟变得清晰起来,在昏暗的光线下隐隐泛着微光。
林砚心里咯噔一下,下意识地想把书扔掉。但就在这时,书页突然自己翻开了,停在中间某一页。他凑过去看,发现上面用毛笔写着几行竖排的小楷,字迹娟秀却带着一丝潦草,像是书写时心绪不宁:
“民国二十六年七月十二日,雨。今日在藏经阁发现此《时间契约》,阅后心惊胆战。书中言,以血为引可开启时间裂隙,往返过去未来,然每次穿梭需以记忆为代价,三次之后……”
字迹写到这里突然中断,后面的纸页像是被人刻意撕掉了,只剩下参差不齐的毛边。林砚的心跳开始加速,他翻到书的前几页,发现都是空白的,只有扉页上用篆书写着三个字:时间契约。
“故弄玄虚。”他低声骂了一句,试图合上书本,却发现书页像是被胶水粘住了一样,无论怎么用力都合不上。更奇怪的是,当他的目光再次落在那段文字上时,“民国二十六年七月十二日”这几个字突然变得模糊,紧接着,周围的光线开始剧烈晃动。
窗外的雨声骤然变大,木窗“吱呀”作响,像是要被狂风掀翻。林砚感到一阵强烈的眩晕,眼前的景象开始扭曲——西厢房的木架、书箱、蒙尘的玻璃窗都在快速褪色、变形,最后化作一片混沌的白雾。
他想抓住什么,却只摸到一片虚无。耳边传来无数细碎的声音,像是有人在遥远的地方说话,又像是风声穿过古老的街巷。不知过了多久,眩晕感渐渐消失,周围的声音也清晰起来。
林砚睁开眼,发现自己站在一条青石板铺成的老街上。雨还在下,打湿了他的头发和衣服,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泥土气息和淡淡的煤烟味。街道两旁是灰墙黛瓦的老式建筑,挂着“绸缎庄”“茶叶铺”“书局”的木招牌,几个穿着长衫、旗袍的行人撑着油纸伞匆匆走过,街角处还有黄包车夫在招揽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