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集体另一边,部落新兵连的营地则仿佛另一个世界,又迅速被拉入现代战争的熔炉。最初的日子是地狱般的适应期。站军姿、队列行进这些基础科目,对这些习惯了自由散漫的丛林青年来说不啻于酷刑。语言障碍更是雪上加霜,教官们不得不混杂着生硬的本地土语、手势和大量的身体示范。
“枪!这是你的命!不是烧火棍!”前英国SAS教官麦克雷少校,指着崭新的HK416步枪怒吼,唾沫几乎喷到前排一个紧张得发抖的年轻新兵脸上。他亲自示范持枪、据枪、瞄准的动作,一遍又一遍,直到那些僵硬的手臂开始找到感觉。拆解保养武器的课程更是如同天书,零件散落一地是常态,教官们不得不手把手地教,耐心被反复碾压又强行拾起。
体能训练更是一场意志的考验。烈日下的长跑让习惯了丛林短途奔跑的青年们几近虚脱。负重越野时,有人摔倒,磨破了膝盖,在教官严厉的“起来!继续!”声中,含着泪挣扎爬起。障碍场上,攀爬高墙的恐惧、匍匐穿越铁丝网的刺痛,都是必须克服的本能。每一次突破极限后的喘息,都伴随着教官嘶哑的肯定:“好样的!像个凯伦加的战士了!”
最核心的转变发生在射击场和装甲车驾驶舱。当部落青年们第一次扣动扳机,感受手中武器的力量和后坐力时,那种原始的震撼写在每个人睁大的眼睛里。从最初的脱靶、畏惧,到逐渐能命中人形靶,他们眼中开始燃起一种混合着掌握力量的兴奋和自信的光芒。而当他们笨拙却兴奋地坐进“拳击手”装甲车那充满电子屏幕和按钮的驾驶舱,在教官指导下让这钢铁巨兽轰鸣着动起来时,一种前所未有的骄傲感油然而生。他们不再是丛林里拿着长矛的猎人,他们是驾驭钢铁、守护家园的战士!部落的坚韧与现代武器的结合,正催生出一支前所未有的力量。汗水、泪水,甚至偶尔的血水,在赤道的烈日下蒸发,融入这片渴望安宁的土地。钢铁的躯壳里,人的意志正在被锻造得同样坚硬。
---
三个月,在“盾与剑”基地的熔炉里,仿佛被压缩成了弹指一瞬。海陆空三支中队,如同三颗被强行催熟的果实,终于显露出锐利的棱角。检验的时刻到了——“利刃-1”联合演习,在凯伦加北部靠近争议边境的“石林”荒原展开。演习导演部设在一辆经过强电磁屏蔽改装的“拳击手”指挥车里,巨大的屏幕分割显示着各作战单元的实时动态。杨兰兰一身利落的卡其色作训服,坐在我旁边,神情专注。
代号“海鹰”的海军中队的图标在近海区域移动。三艘“超级德沃拉”Mk III巡逻艇如同矫健的鲨鱼,犁开蔚蓝的海面。突然,屏幕一角模拟的“敌方”快速攻击艇群信号出现,高速逼近。“海鹰中队,执行‘十字锁链’拦截预案!”我对着麦克风下令。巡逻艇立刻变换队形,呈交叉拦截态势,艇艏的“台风”武器站瞬间锁定目标。模拟的“长钉”-NLOS导弹发射信号在屏幕上亮起,精准覆盖攻击艇群。“敌艇编队遭受重创,丧失战斗力!”导演部的判定传来,干净利落。杨兰兰的嘴角几不可察地向上弯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