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哎!”吴迪连连点头,激动得说不出完整话。他看着手机上弹出的五万到账提醒,突然朝着方宇深深鞠了一躬:“方总,您放心,我肯定把这事办得妥妥的!保证让大家吃得满意,干活更有劲!”
“快去忙吧。”方宇摆摆手,看着吴迪一路小跑着冲出车间,嘴里还在喊着“小王,跟我去订早饭!多找几家店,包子要肉的素的都有!”
车间里静了几秒,突然爆发出一阵压抑不住的欢呼。
刚才蹲在角落啃馒头的张师傅猛地站起来,手里的馒头掉在地上都没捡,眼圈红红的。
李姐捂着嘴笑,眼泪却从指缝里渗出来;连最年轻的小王都蹦了两下,转身就往机器旁跑,嘴里喊着“我得赶紧把这批活赶完,等会儿吃热乎的!”
马腾看着眼前的景象,轻轻碰了碰方宇的胳膊:“你这招够狠的,现在大家怕是得跟你拼命干了。”
方宇倒是一脸无所谓,反正能多花钱就行,当然在保证自己的利益的前提下,帮助一下工人更好,毕竟方宇觉得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嘛。
方宇望着车间里重新响起的缝纫机声,那声音比刚才响亮了不知多少,嘴角忍不住上扬:“我要的不是拼命,是大家能踏踏实实地干活,安安稳稳地过日子。”
半小时后车间里的喧嚣渐渐平复,工人们捧着刚送来的热粥包子,脸上的笑容比清晨的阳光还要暖。
方宇站在通风口旁,看着苏晚正帮一个女工把孩子送来的保温桶收好,转身朝她招了招手。
“苏晚,你过来一下。”他靠在新刷的白墙上,从口袋里摸出手机,“有几件事需要你记一下。”
苏晚擦了擦手上的油渍走过来,拿出手机说道:“你说吧,我记着。”她眼神专注地看着方宇。
“首先,去我们学校经管系招个财务。”方宇顿了顿,报出的数字让苏晚笔尖一顿,“实习期月薪六千,转正后八千,五险一金按最高比例交。要求不高,细心踏实就行,最好是本地人,方便常住。”
“六千?”苏晚抬了抬眉毛,他们就读的二本院校,应届毕业生能拿到四千就不错了,“这薪资怕是要挤破头。”
“挤破头才好,能挑个最合适的。”方宇笑了笑,“厂子现在账目越来越杂,吴迪管生产是把好手,财务这块必须专业的来。对了,让财务明天就到岗,先跟着吴迪熟悉流程。”
苏晚在笔记本上快速记下,又抬头看他:“还有吗?”
“其次,扩招。”方宇的语气认真起来,“你去学校就业办跑一趟,把上届没就业的大四毕业生,还有这届马上要实习的,都统计一下。先招一百个,男女不限,能吃苦就行。”
他伸出两根手指:“实习期工资八千,转正后一万。包吃住,住的地方我已经让吴迪在附近租了两栋民房,马上翻新。告诉他们,来了就能上手,有老工人带,两个星期后统一入职。”
站在旁边的马腾忍不住咋舌:“二哥,这工资比我妈当镇长干了二十年还高。”他高考后打零工,一天才挣一百二,此刻看着苏晚笔下的数字,突然觉得自己签的合同更值了。
“高才留得住人。”方宇瞥了他一眼。
苏晚已经把薪资待遇标了重点,又问道:“需要限定专业吗?”
“不用。”方宇摇头,“生产线上的活不挑专业,肯学肯干就行。农村来的孩子优先,他们能吃苦。”他想起厂里那些踏实的老工人,大多是从农村出来的,手脚勤快,从不抱怨。
“还有办公设备。”方宇继续说,“买二十把人体工学椅,一万块钱一把的标准,给办公室和质检部的人用,天天坐着,腰不能垮。”
“一万一把?”苏晚停下笔,“是不是太……”
“不算多。”方宇打断她,“吴迪他们天天盯着生产线,有时候要在电脑前核对数据到半夜,椅子舒服点能少遭罪。
对了,再买二十台电脑,也是一万块一台的预算,配置你说了算,性能得跟上,别到时候运行个统计软件都卡。”
他掏出手机,直接给苏晚转了五十万:“这是备用金,椅子和电脑今天就落实,发票留好。不够再跟我说,别省着。”
苏晚看着手机上的转账提示,突然觉得手机沉甸甸的。
“我这就去办。”她放下手机,眼神清亮,“招人的事要不要跟辅导员打个招呼?可能更顺利些。”
“不用。”方宇摆摆手,“就按正规流程来,公平公开。马腾,你跟苏晚一起去,帮着搬东西,顺便跟学长学姐们露露脸,你也是厂长了。”
马腾一脸尴尬的说道:“二哥,你就别打趣我了,这还不是沾了你的光。”
苏晚被他逗笑了,又看了看方宇:“招人的时候提你的名字,会不会更有说服力?毕竟你现在是学校的‘创业明星’。”
“别提我。”他摆了摆手,“就说厂子老板是方宇,他们信就来,不信就算。”
苏晚点点头,不再多问,转身就往外走。马腾快步跟上,走到门口时又回头喊:“二哥,中午要不要给你带份饭?”
“不用,我跟工人们一起吃。”方宇挥挥手,看着两人的身影消失在门口,才转身走向车间。
吴迪正指挥着工人拆旧机器,看见方宇过来,赶紧迎上去:“方总,早饭大家都吃上了,张师傅说活了五十岁,头回在厂里喝上热豆浆。”
方宇望着车间里狼吞虎咽的工人,又看了看墙上“安全生产”的标语,忽然觉得那一百万花得值。叹了口气,以后操心的事只会越来越多,但他心里却比任何时候都踏实。
苏晚和马腾的车已经驶出了厂区,马腾正兴奋地规划着怎么跟学弟学妹们介绍厂子。
看着远去的马腾和苏晚,方宇叹了口气,没想到现在花钱这么费劲,好不容易想到一个工学椅,和电脑,没想到系统只让买二十台,这钱花的太吃力了,看来还得想别的花钱点子。
方宇转身回到车间时,吴迪正蹲在地上核对新设备的零件清单,指尖在油腻的说明书上划过,额头上还沾着点灰。
方宇走过去,踢了踢他旁边的工具箱:“别蹲这儿了,有几件事跟你念叨念叨。”
吴迪赶紧站起来,在工装裤上蹭了蹭手:“方总您说。”
“厂里的老人你都熟,”方宇望着不远处正在调试机器的几个老工人,声音沉了沉,“过两周新人一到,带徒弟的活儿就落在他们肩上了。你现在就去通知一声,让大伙儿心里有个准备,到时候别手忙脚乱的。”
他顿了顿,特意补充:“告诉他们,带徒弟也算绩效,带出一个能独立上岗的,奖励五百块。多带多拿,上不封顶。”
吴迪眼睛一亮:“这主意好!张师傅他们最疼徒弟,有这奖励,保准把压箱底的本事都教出来。”
他清楚,这些老工人手里都有绝活,比如李姐能凭手感摸出熔喷布的厚度,张师傅调试机器时能听出轴承的细微异响,这些都是新人学不来的经验。
方宇嗯了一声,走到墙边的白板前,拿起马克笔在上面画了个简单的框架:“光带新人还不够,你得牵头把部门架子搭起来。我划了五个部门,你记好——设计、质检、设备、生产、工艺。”
他在白板上重重写下这几个字“设计部专门负责口罩样式,不能总盯着那一种医用款;质检部要卡死质量关,每批货抽三成检查,不合格的直接销毁。
设备部,你得盯着日常维护;生产部管排班和产量;工艺部研究怎么提高效率,比如换个熔喷布裁剪方式,能不能省料。”
吴迪凑过来,手指点在“设计部”三个字上:“方总,口罩不就那几种样式吗?还能玩出花来?”
“怎么不能?”方宇放下马克笔,从口袋里掏出手机,点开几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