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镜湖异象
镜湖位于群山环抱之间,四季更迭如同画卷慢慢铺开。
春日时,山风里带着湿润的花香,杜鹃与桃花一同映照湖面,水色也多了几分温柔;盛夏,荷叶层层铺展,间或有蜻蜓轻点水面,微波一圈圈荡开;入秋,晨雾如纱,远山与白鹭在水上相互交错成水墨;到了寒冬,湖面会结上薄冰,脆得像一层透明的瓷釉,一碰便碎,露出深不见底的幽蓝。
湖西岸的渔湾村,世代与湖相依。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人出湖打鱼,女人织网、晾晒鱼干、照料老人小孩。生活平静而单纯,只是村里有一个几百年不变的禁忌:
“无论何时,不可在湖心鼓槌台停留。”
鼓槌台是一块孤立在湖心偏东的巨石,形状像一面倒扣的鼓。相传几百年前,湖底沉睡着一条神龙,而鼓槌台正是它的鼻尖。每逢月圆之夜,若有人久留台上,湖神会被惊醒,湖水便会涌动,将人吞没——被吞没的人,从未有人回来过。
阿昊就是在这样的故事里长大的。
他是个孤儿,父母早年在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中遇难,只留下他和爷爷阿寿相依为命。阿寿是渔湾最年长的渔夫,年近七十,双眼早已半瞎,却依旧固执地住在湖边的老屋里。阿昊从小胆大,不信什么神龙湖怪的传说,别人避着鼓槌台走,他反而总忍不住多看两眼。
爷爷每次发现他多看鼓槌台,都会狠狠敲他一棍子:“你小子想死啊?湖神的脾气,不是你能惹的!”
那天是个初夏的傍晚,湖面平静得像一张展开的丝绸,夕阳的金光铺满水面。阿昊划着小船,在靠近鼓槌台的水域收网。忽然,水下传来一阵低沉的震动——像远处有人敲了三声巨鼓,湖面荡起细密的涟漪。
他正疑惑间,一道清丽的歌声随风而来。那歌声若有若无,却透着一种奇异的吸引力,让他心口发痒,不由自主地循声望去。
只见鼓槌台上,站着一位白衣女子。她长发在风中微微飘动,背影纤细而孤寂,像是湖雾凝成的人影。阿昊敢发誓,这女子他从未见过——村里人衣着朴素,而她的衣摆在晚风中泛着淡淡的光,就像从别处来的。
女子似乎察觉到有人注视,缓缓转过身来。她的眼睛清亮,却像隔着一层薄雾,看不透情绪。她的唇轻轻动了动,似乎在说什么。下一瞬,湖面猛地翻涌,一道水柱冲天而起,将她的身影吞没。
等阿昊再眨眼,鼓槌台上已空无一人,只有湖水还在低声回荡。
他怔在船上,直到夜色将湖面染成深蓝。
回岸时,爷爷阿寿已等在渔棚前,满脸怒气:“阿昊!你又去鼓槌台那边?”
阿昊支吾着:“我就收个网……离得不近。”
“离不近?你知道你娘是怎么没的吗?”阿寿声音忽然低了下来,望向湖心,“那晚她走错了地方……再也没回来。”
空气像被什么压住。阿昊不敢追问,只能背起渔网走进渔棚。昏暗的屋里,潮湿的墙上挂着锈迹斑斑的长矛——据说,那是阿寿年轻时用来护身的武器,因为他曾亲眼见到湖底的巨大影子在水下掠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