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小看人,听说这姑娘是新生演讲赛冠军!”旁边一个社员插嘴。
“演讲和辩论是两回事。”周毅不置可否,但还是把那张表格放进了“待面试”的一叠里。一个名字,一个模糊的印象,仅此而已。
面试安排在次周一下午。周毅提前半小时到了指定的小教室,习惯性地检查投影仪、麦克风、计时软件。调试设备时,他神情专注,仿佛面对的不是一场面试,而是一个需要精密部署的项目。
教室门被轻轻推开。一个穿着浅蓝色连衣裙的女生走了进来。她身形纤细,乌黑的长发柔顺地垂落,发尾带着自然的微卷。她环视教室,目光最终落在正在调试设备的周毅身上,带着一丝询问的意味。
“请问,这里是辩论社面试吗?”她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穿透了教室的安静,像一颗小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
周毅闻声抬头,推眼镜的动作顿在半空。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正好勾勒出她清秀的侧脸轮廓。他心头莫名地一跳,一种陌生的感觉悄然滋生。
“是。你是?”他站起身,声音比平时低沉了些。
“苏沐晴,中文系大一。”她微微颔首,唇角带着礼貌的浅笑,脸颊边若隐若现的酒窝让那份礼貌多了几分生动。
周毅低头确认名单,正是那个“两次班级辩论”的新生。他忽然觉得刚才在招新点下的论断有些草率。面试正式开始。轮到苏沐晴时,她抽到的辩题是“网络匿名性利大于弊/弊大于利”(正方)。对手是一位口才颇佳的法学系男生,言辞犀利,攻击性强。
苏沐晴并未被对方咄咄逼人的气势压倒。她站姿挺拔,声音平稳:“对方辩友强调匿名性带来的混乱与失责,却刻意忽略了它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为弱势群体发声、揭露不公、保护个人隐私所构筑的‘安全屋’作用。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匿名性,有时正是那冲破沉默的微弱火种。”她引经据典,逻辑清晰,将抽象的议题拉回到具体的人文关怀层面,柔中带刚。
“辩论的意义,不仅在于胜负,更在于引发思考,照亮那些被主流声音忽略的角落。”最后这句话,她的目光不经意间扫过评委席,与周毅的视线短暂交汇。
周毅感到一阵微小的电流窜过神经。他见过太多为技巧而辩的社员,却很少见到有人将辩论赋予如此沉甸甸的意义感。她的眼神清澈而坚定,仿佛蕴含着某种力量。面试结束,李明激动地拍着周毅的肩膀:“看见没!我就说这姑娘是块宝!天生的辩手气质!你之前还嫌人家经验少?”
周毅难得没有反驳,只是含糊地“嗯”了一声。苏沐晴那双沉静如湖的眼睛和最后那句关于辩论意义的话,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一种陌生的、名为“好奇”的种子,悄然埋下。
**第二章:相识 (2015.10) C大·秋雨**
十月的C市,天气说变就变。一场毫无预兆的秋雨在周五傍晚倾盆而下,豆大的雨点砸在地面上,激起一片白茫茫的水汽。
周毅从图书馆出来,抱着一摞借来的专业书和刚打印的资料,瞬间被浇了个透心凉。他狼狈地退回到图书馆高大的廊檐下,懊恼地看着密集的雨帘和阴沉的天色。没带伞,是理工男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