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洪武八年的腊月,应天府的雪下得比往年都凶,鹅毛似的雪花裹着寒风,把紫金山都染成了白的。皇城的奉天殿里,朱元璋正对着一堆奏折犯愁,手里的朱笔在 “濠州灾情” 几个字上停了半天,眉头拧得能夹死蚊子。

“陛下,濠州递上来的折子,您得瞧瞧。” 大太监李德全弓着腰,手里捧着个黄绸子包,说话跟踩着棉花似的轻。

朱元璋头也没抬,粗声粗气地哼了句:“又是哭穷?去年刚免了他们三成税,今年还想咋地?”

“不是不是,” 李德全赶紧摆手,袖子都快甩到地上了,“是好事!濠州知县张秉文上奏,说他们那出了种千斤仙粮,叫土豆,一亩地能收三千多斤呢!”

“啥?” 朱元璋手里的朱笔 “啪嗒” 掉在龙案上,墨汁溅了他一袖子。他这辈子没少跟饿肚子打交道,从钟离村的放牛娃到如今的大明天子,骨子里就认粮食金贵,一听 “千斤仙粮”,俩眼睛瞪得跟铜铃似的,“你说啥?三千斤?比水稻多十倍还不止?”

“是呢陛下,” 李德全赶紧把黄绸子包打开,里面滚出几个圆滚滚的土豆,还有两本册子,“这就是那仙粮,还有种植法子和菜谱,张知县说全靠一个叫黄天的后生弄出来的。”

朱元璋拿起个土豆,跟捏着块烫手山芋似的翻来覆去看,又凑到鼻子跟前闻了闻,眉头皱成个疙瘩:“咱看这玩意儿看着跟咱老家的地蛋子似的,能有这本事?”

“要不叫御膳房试试?” 李德全察言观色,赶紧递话。

半个时辰后,御膳房的太监端着一桌子土豆宴进来。清炖土豆冒着白气,土豆饼金黄油亮,还有盘土豆烧肉,油汪汪的能照见人影。朱元璋抓起个土豆饼,吹了两口就往嘴里塞,咔嚓一声咬下去,眼睛瞬间亮了。

“嗯!这玩意儿真不错!” 他三两口嚼完一个,又夹了块土豆烧肉,嘴里含糊不清地说,“比咱小时候挖的野地蛋子面多了,还有点甜味儿!”

旁边的大学士宋濂捋着胡子笑:“陛下,这要是真能亩产三千斤,天下百姓就再不用饿肚子了。”

朱元璋没接话,抓起那本种植手册翻得哗哗响。越翻越激动,最后 “啪” 地一拍桌子,龙案都震得颤了颤:“好!这黄天是个人才!李德全,备马!咱要去濠州瞧瞧!”

“陛下,万万不可!” 宋濂 “噗通” 跪下,袍子都沾了雪水,“应天府到濠州千里迢迢,您龙体金贵……”

“贵个屁!” 朱元璋把龙袍一脱,随手扔给旁边的侍卫,抓起件青布袍子就往身上套,“咱微服私访,谁能认出来?就说咱是应天府来的粮商,姓朱,叫朱老爷。”

宋濂还想劝,朱元璋眼睛一瞪:“咋?你想让百姓接着啃树皮?咱得亲眼看看这土豆是不是真能长三千斤,那后生是不是真有本事!”

没法子,李德全赶紧让人备车。三天后,一队不起眼的车马出了应天府,往西北直奔濠州。朱元璋坐在马车里,怀里揣着个土豆,跟揣着宝贝似的,时不时掏出来摸一把,粗糙的手指头把土豆皮都蹭亮了。

“陛下,您说这黄天真有这么大本事?” 贴身护卫周德兴问道,他是朱元璋的发小,说话没那么多顾忌。

“不好说,” 朱元璋啃着干粮,饼渣掉了一衣襟,“这年头骗子多的是,说不定是那知县想邀功。但要是真的……” 他没往下说,眼里却闪着光。打天下靠刀枪,治天下靠粮食,这点他比谁都清楚。

车马走了十多天,到濠州地界时,已经是洪武九年的正月。地里的雪还没化,光秃秃的田埂上戳着几个土窖,远远望去跟坟包似的。

“前面就是李家村了?” 朱元璋掀开车帘,冷风 “呼” 地灌进来,吹得他直缩脖子,看着远处飘着炊烟的村子,眼里有点热乎气。

“回老爷,是的。” 周德兴指着村口那棵老槐树,“张知县说,黄天就住那儿。”

朱元璋跳下马车,踩着没过脚踝的雪往村里走,粗布棉鞋陷在雪里,发出 “咯吱咯吱” 的响。刚到村口,就听见一阵吆喝声:“狗剩哥!这筐土豆种够不够?”

“再搬两筐!西边那片地得多种点!”

朱元璋顺着声音望去,看见个穿粗布棉袄的后生,正指挥着村民往牛车上装土豆,脸冻得通红,鼻尖上挂着霜,却笑得一脸热乎。那后生看着二十来岁,眉眼周正,就是瘦得厉害,手上裂着好几道口子,缠着布条。

“那就是黄天?” 朱元璋问旁边的张知县,他提前让人把张知县叫来了,没敢露身份。

“回…… 回朱老爷,正是。” 张知县紧张得直冒汗,棉裤都湿透了,他到现在都不知道这 “朱老爷” 到底是啥来头,只知道是应天府来的大人物。

黄天正忙着点数,看见张知县带着几个陌生人过来,赶紧搓了搓冻僵的手迎上去:“张大人,您咋来了?这天多冷。”

没等张知县说话,朱元璋就先开了口,故意压着嗓子,却还是带着股子威严:“这位就是黄天小哥?在下朱十六,应天府来的,做点粮食生意。” 他没敢说真名,随口报了个小时候的名字。

“朱老爷好!” 黄天赶紧拱手,心里头嘀咕,应天府来的粮商?穿得倒挺朴素,就是眼神跟刀子似的,瞅得人有点发毛。

“听说你弄出了种千斤仙粮?” 朱元璋盯着他的眼睛,语气跟审案子似的,“咱走南闯北这么多年,还没见过能长三千斤的粮食,是不是真的?”

黄天心里咯噔一下,这老头看着不像善茬。他笑了笑,往村东头指了指:“朱老爷,是不是真的,您去瞧瞧就知道了。去年收的土豆还窖着呢,能吃到开春。”

“好,那咱就去瞧瞧。” 朱元璋说着就往前走,步子迈得比年轻人还快,棉鞋踩在雪地里 “噗嗤噗嗤” 响。

到了土豆窖,黄天喊来两个后生掀开草帘子。朱元璋探头一瞅,眼睛都直了 —— 里面的土豆堆得跟小山似的,黄澄澄的一片,在火把的光线下闪着光,比他在宫里见的那几个大多了。

“这…… 这真是一亩地收的?” 朱元璋蹲下身,抓起个大土豆,掂量着得有一斤多重,粗糙的手指头在土豆皮上蹭来蹭去。

“可不是咋的,” 二柱子在旁边扯着嗓子喊,生怕别人听不见,“俺亲眼看着过秤的,三千两百斤,一点不含糊!狗剩哥不光会种,还会做各种吃食,拔丝的、油炸的……”

朱元璋没搭理二柱子,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黄天:“你这法子是从哪儿学的?咱走了大半个中国,咋从没见过这土豆?”

黄天心里早有准备,编了个顺溜的瞎话:“俺小时候遇见过个云游的老神仙,他教俺的。说这东西能救饥民,让俺有机会就推广开来。”

这话正说到朱元璋心坎里,他这辈子最信 “天意”,一听老神仙,眼神都软了:“那老神仙还说啥了?”

“说天下百姓要想不饿肚子,不光得有种粮的法子,还得有存粮的心思。” 黄天这话是真心的,他在系统里看过太多饥荒的资料,知道光有高产作物不够,还得有储备意识。

朱元璋点点头,没说话,心里却对这后生另眼相看。这不是老天爷眷顾咱朱元璋吗。这年轻人不光有本事,还懂民心,是个可造之材。

“朱老爷,天快黑了,要不就在村里歇一晚?” 黄天看出这老头不一般,赶紧留客,“让春桃妹子给您做土豆宴,保证比应天府饭馆的好吃。”

“好啊,” 朱元璋求之不得,“那就叨扰了。”

晚饭就在黄天的院子里吃的。春桃听说有应天府来的贵客,紧张得手都抖了,烧火时差点把灶台点了,最后硬着头皮做了一桌子菜:土豆炖鸡、土豆烧肉、拔丝土豆,还有盘炸土豆丸子,金黄酥脆,看着就馋人。

朱元璋吃得那叫一个香,筷子就没停过,尤其是那盘拔丝土豆,甜丝丝的还能拉出老长的丝,他还是头回见这种做法,吃得嘴角都沾着糖渣。

“黄小哥,你这脑子咋长的?” 朱元璋啃着土豆丸子,含糊不清地说,“不光会种,还会这么多吃法。”

“瞎琢磨的,” 黄天给朱元璋倒了杯自酿的土豆酒,酒色浑浊却透着股粮食香,“百姓过日子,不就图个吃饱吃好吗?”

朱元璋喝了口酒,辣得直咂嘴,半晌才说:“你说得对。咱做粮食生意的,最知道饿肚子的苦。黄小哥,你这土豆要是推广开,能救多少人啊。”

“朱老爷过奖了,” 黄天笑了笑,“这得靠官府支持,靠百姓肯种。俺一个人本事有限。”

朱元璋点点头,没说话,心里却在盘算。这后生不光有本事,还懂分寸,不贪功,是个干大事的料。他决定再考考黄天:“要是让你去应天府推广这土豆,你有把握吗?”

黄天愣了一下,没想到这粮商口气这么大。他想了想:“只要有地,有人,有种子,咋没把握?就是怕……”

“怕啥?”

“怕达官贵人瞧不上这土疙瘩,” 黄天叹了口气,“这玩意儿看着不金贵,可真能救命。”

朱元璋心里一震,这话说到他心坎里了。他这辈子最恨那些只顾着享乐的官老爷,拍着黄天的肩膀说:“放心,有咱在,没人敢瞧不上!”

黄天不知道这 “朱老爷” 到底啥来头,但听他这话,底气十足,不像是普通粮商。他笑了笑:“那就借朱老爷吉言了。”

晚饭吃到半夜,朱元璋喝得有点多,话也多了起来,问了好多村里的事,问百姓日子过得咋样,问官吏有没有欺负人。黄天捡实在的说,好的坏的都没瞒,说到有个小吏借催税克扣粮食时,朱元璋的脸都黑了。

“朱老爷,您要是真做粮食生意,这土豆可是好东西,” 黄天借着酒劲说,“产量高,还好储存,运到哪都方便。”

“可不是咋的,” 朱元璋打了个酒嗝,带着股子土豆味,“咱回去就琢磨琢磨,说不定真能跟你合伙做这生意。”

黄天没当回事,只当是酒话。他哪知道,眼前这自称 “朱老爷” 的粮商,就是大明朝的开国皇帝,正盘算着把他挖到应天府去呢。

第二天一早,朱元璋要走了。黄天送他到村口,还塞了袋土豆种和两本手册:“朱老爷,这是新选的种薯,比去年的还好。您要是真有兴趣,就试试。”

“好小子,够意思!” 朱元璋接过袋子,沉甸甸的压手,心里暖烘烘的,“等着吧,过阵子咱再来找你!”

看着朱元璋的车马消失在雪地里,黄天摸了摸后脑勺,总觉得这 “朱老爷” 有点神秘。二柱子凑过来说:“狗剩哥,这朱老爷看着不一般啊,跟官老爷似的,说话都带着劲儿。”

“管他呢,” 黄天笑了笑,搓了搓冻僵的手,“反正不是坏人。走,咱去看看土豆窖,别冻着了。”

他不知道,这看似平常的会面,会彻底改变他的命运。而马车上的朱元璋,正掀着帘子往后看,嘴里念叨着:“黄天…… 好名字。这后生,咱要定了!”

李德全在旁边小心翼翼地说:“陛下,要不直接把他召到应天府?”

“不急,” 朱元璋摆摆手,眼睛里闪着光,“让他再在村里历练历练。等开春土豆种下去,有了好收成,再给他个官当当。”

马车一路向南,留下两道车辙印,在雪地里格外显眼。濠州的雪还在下,但朱元璋知道,有了这土豆,有了黄天这样的人才,大明的春天,就快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