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宇听到系统反馈的各朝代的看法,微微一笑,接着一滑手机,还是说诸葛丞相的。
【760万弹幕恭送丞相,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
系统细心的在一边贴出了弹幕的意思
【直到看到小破站,760万弹幕恭送丞相。
我才终于明白,什么才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
秋风五丈原这一集的弹幕数量,是目前所有影视剧弹幕之最。
在这之后,三国演义的收视率,便断崖式暴跌。
因为哪怕过了1800年,我们还是希望丞相能赢。
但你绝对想不到,这场跨越了1800年的葬礼,光是漫天飞舞的纸钱,老三国就用整整一吨,也是使用经费最多的一场戏。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灵柩回到成都的那一刻,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刘禅的撕心裂肺,那一声声相父的呼唤,如同一把利刃刺入人心。
毫不夸张的讲,老三国剧组简直就把相机搬到了东汉末年,成了所有人心中的意难平。
2017年12月6日,西成高铁全线正式通车,从成都到西安,全程3小时票价263元。
之所以定价263元,因为蜀汉的灭亡时间,就是公元263年,而这短短的三个小时的路程,却是丞相一辈子,都无法逾越的鸿沟。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智者忠臣的代表人物,诸葛亮千百年来一直受人爱戴。
从三顾茅庐到白帝城托孤,从火山博望坡到秋风五丈原,可以说诸葛亮一生,都在践行自己的诺言。】
评论区
{金句文摘: 看三国的有四类人
1☞喜欢蜀汉,为其感到遗憾
2☞喜欢曹魏,为其雄心所折服
3☞唾弃东吴,厌恶其背叛
4☞拿起键盘,喷司马家}
{用户4181854131279: 我觉得,不用去质疑诸葛丞相的能力,他令人敬仰的是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年轻时被三顾茅庐,与刘关张共筑梦想,逐梦路上成败坎坷,故人逐渐凋零,依旧不忘克复中原之志,试问史上能有几人能与之比肩。}
{济宁鸿发防腐木: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陆地键仙: 曹魏有曹魏的风骨,蜀汉有蜀汉的浪漫,江东有江东的杰瑞}
{沙加: 一个人叫诸葛蠢猪我也觉得他是大智若愚,一个人叫司马忠义我也觉得他不是什么好东西!}
蜀汉
刘备看着满屏“恭送诸葛丞相”,眼眶湿润,对左右叹道:“朕临终托孤于孔明,曾言‘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他却以一生践行‘鞠躬尽瘁’。今七百万同胞恭送,足见其德其功,早已超越蜀汉,入天下人之心。朕得此相,三生之幸!”
曹魏
曹丕见弹幕刷屏,脸色复杂,对陈群道:“诸葛亮六出祁山,搅得我大魏西线不得安宁,朕曾骂他‘徒劳无功’。然今日见七百万‘恭送’,方知此人虽为敌,却以‘忠’‘智’得天下人敬。这等臣子,若为我大魏所用,何愁天下不定?”
东吴
孙权看着“东吴鼠辈”的弹幕,把案几拍得震天响,指着屏幕对张昭、陆逊冷笑:“鼠辈?当年赤壁一把火,烧得曹孟德百万大军哭着回许昌,是谁带的兵?夷陵之战,把刘玄德逼得白帝城托孤,又是谁掌的帅?”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满朝文武,声音沉下来:“公瑾羽扇纶巾,子敬单刀赴会,子明白衣渡江,就连甘兴霸百骑劫魏营,哪个不是敢提着脑袋闯龙潭的汉子?说东吴是鼠辈,怕是忘了我江东子弟‘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的骨头!”
末了,他拿起案上的虎符,往桌上一磕:“传下去,让吕蒙的后人把这句骂名刻在濡须口的城墙上——他日若再有敢轻辱江东者,便用这‘鼠辈’的箭,射穿他们的盔甲!”
唐朝
唐太宗时期
李世民指着屏幕对房玄龄、魏征笑道:“朕常说‘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诸葛亮便是‘得人’的极致。他‘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却能让蜀汉偏安数十年,更以‘忠’字留名千古。七百万恭送,送的不仅是他,更是天下人对‘良相’的期盼。玄龄、魏征,你们当以他为镜——朕为明君,你们为贤相,方不负这天下民心。”
宋朝
宋太祖时期
赵匡胤盯着“诸葛丞相千古”的弹幕,手指轻叩龙椅,对赵普道:“诸葛亮辅刘禅,权倾朝野,蜀人只知诸葛,不知后主,却能始终‘不越雷池’,这份克制,难能可贵。但七百万‘恭送’……臣子声望盖过君主,终究是隐患。你看刘禅,若非诸葛亮忠诚,蜀汉早成他人之物。传朕意:宰相须‘用其智,限其权’,如朕设‘参知政事’分相权,方是长久之道——忠诚难得,防患更不可少。”
明朝
明太祖时期
朱元璋见“恭送丞相”四字,眉头紧锁,对刘基(刘伯温)沉声道:“诸葛亮虽忠,终究是‘丞相’!七百万黔首只知‘诸葛’,不知‘刘氏’,这便是相权过盛之弊!朕废丞相,正是怕后世出‘诸葛亮第二’——哪怕他再忠,权柄集于一身,久则必生乱。你告诉群臣:忠君,要忠在‘君为纲’,而非‘臣为主’。这弹幕,看着是敬他,实则是在警示朕:皇权不可旁落!”
清朝
清圣祖时期
康熙帝看着弹幕,对张廷玉道:“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八字,是为人臣的极致。七百万同胞恭送,可见‘忠君’二字,无论汉满蒙藏,皆是人心所向。朕修《古今图书集成》,当将诸葛亮事迹详述,让满汉臣子皆学其‘报主之心’。至于他的‘相权’——只要心在君、权为君用,声望再高,亦是社稷之福。传旨:凡入仕者,必读《出师表》,不懂‘感恩图报’,便不配为官。”
蜀汉
刘禅当政时期
刘禅看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恭送相父”,沉默良久,对宦官道:“相父在时,朕总觉得他管得太多;他走后,才知蜀中万事,离了他寸步难行。七百万百姓记着他,其实也是记着蜀汉的好。可惜……朕没本事守住他打下的基业。若有来生,朕还想做那个‘什么都不用管’的阿斗,让相父再辅朕一次……”
这些帝王的评价,实则是一面面镜子:雄主赞其“忠智”,想复刻“君臣相得”;多疑者警其“权盛”,怕重蹈“臣强君弱”;务实者用其“名声”,借其形象教化群臣。
而750万弹幕的核心,恰是诸葛亮跨越时代的“忠”与“智”——这两种品质,既是帝王最渴望的臣子素养,也是他们最需提防的“双刃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