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我和校花同学一起去山区支教。
我熬夜为孩子们编写教材,自掏腰包给他们买书本文具。
校花却每天只负责化妆拍照,发朋友圈,打造善良人设。
支教结束,有媒体来采访。
校花当着镜头的面,声泪俱下地说,那些教材是她写的,那些书是她买的。
孩子们太小,说不清楚。同行的志愿者也被她收买。
她成了感动全国的“最美支教老师”,名利双收。
我成了她口中那个“自私冷漠的陪衬”。
她不知道,我给孩子们买的书,每一本的扉页上,都印着我的私人二维码。
扫开,是我朗读整本书的音频,和一句:“嗨,宝贝们,我是林老师,希望你们喜欢我送的礼物。”
......
大巴车在盘山公路上颠簸了八个小时,终于停在了这个地图上都没有明确标注的村落——青石村。
我叫林溪,师范大学大三学生。
这个暑假,我报名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支教活动。
同行的,还有我们学校的校花,赵雅。
车门打开,泥土与草木的气息扑面而来。
赵雅好看的眉头立刻皱了起来,她下意识地用手扇了扇鼻子前的空气。
我深吸一口气,感受着这份来自大山的质朴。
村长和几个孩子在村口迎接我们,孩子们黑黝黝的脸上,挂着怯生生的好奇。
赵雅很快调整好表情,她从行李箱里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糖果,脸上挂着完美的微笑,弯腰递给孩子们。
“小朋友们好呀,姐姐给你们带了糖吃。”
闪光灯亮起。
同行的另一个志愿者陈默,正举着单反相机,对着赵雅一顿狂拍。
赵雅熟练地变换着角度,时而摸摸孩子的头,时而揽住一个瘦弱的女孩,眼神里流露出恰到好处的“心疼”。
我默默地拎起自己的行李,走向村长给我们安排的住处。
那是一间土坯房,简单,却还算干净。
安顿下来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学校看看。
所谓的学校,不过是三间漏风的瓦房,课桌椅是几十年前的款式,坑坑洼洼,长短不一。
教室的角落里,堆着一些卷了边的旧课本,很多都缺了页。
这就是孩子们学习的地方。
我的心,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揪紧。
晚上,赵雅在房间里敷着面膜,一边和男朋友视频通话,抱怨这里的蚊子太多,信号太差。
“亲爱的,你看我脸是不是都过敏了?都怪这里的鬼天气。”
我则在另一张床上,借着昏黄的灯光,摊开笔记本,开始规划未来一个月的教学计划。
这里的孩子,基础太差,现有的教材根本不适用。
我必须为他们量身定做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