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那会儿,在图书馆认识的林梅。她安安静静看书的样子,侧脸在阳光里特别好看。我故意坐她对面,找茬借笔借橡皮一来二去就熟了。她是文学院的,字写得漂亮,说话温温柔柔的,但眼神里有股韧劲儿,跟我之前认识的女孩都不太一样。
追她花了点心思。知道她家条件一般,生活费紧巴巴的,出去约会我从不挑贵的。学校后街的麻辣烫、小公园的长椅、免费的讲座和社团活动,就是我们恋爱的主场。她特别懂事,从不主动要东西,有次她生日,我省吃俭用给她买了条不算贵的银项链,她眼睛亮亮的,珍惜得不得了,到现在我都记得她戴上时,踮起脚飞快亲了我脸颊一下,说:“陈默,你真好。” 那感觉,比喝了蜜还甜。
最让我觉得她不一样的是,有次她弟弟打电话来,理直气壮地要她给买个新手机,说同学都有。她当时拿着勤工俭学刚发的几百块钱,正犹豫着给我买件我看中好久的T恤(最后没买成)。我就在旁边,听见她对着电话,声音不大但很坚决:“林强,姐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我勤工俭学很辛苦。你要手机,要么自己攒钱,要么跟爸妈说,我这边没有。” 挂了电话,她有点不好意思地跟我解释:“不能太惯着他。” 那一刻,我真心觉得她拎得清,跟我爸妈拍胸脯保证“她不一样”时底气更足了。
我家在个二线城市,妈妈是体制内的,爸爸自己在做一点小生意,家里不算大富大贵,但安稳。林梅家是农村的,家里三个闺女,她是老三,上头俩姐,下面一个宝贝疙瘩弟弟。谈恋爱那会儿,我爸妈其实不太乐意,倒不是嫌弃她家穷,主要是担心她家那个“皇太子”弟弟,怕是个填不满的无底洞,怕林梅以后拎不清。
但我那时候,二十郎当岁,满脑子都是爱情,林梅又温柔又体贴,学习也认真,跟我想象中那种“扶弟魔”完全不一样。我觉得她是有主见的,能分得清小家和大家。我拍着胸脯跟我爸妈保证:“林梅不一样!她懂道理!” 软磨硬泡了好久,家里才松口。
毕业后,我俩都留在了这个城市打拼。我干的是IT,加班是家常便饭。林梅在一家小公司做行政,工资不高,胜在稳定。我俩目标明确:买房安家。
钱怎么管?林梅主动说:“你挣得多,可也管不住自己(说我以前爱买点数码产品),你那张工资卡就当‘梦想基金’,我来保管,保证只进不出。我的工资负责日常开销和人情往来。” 我觉得行,她心细,我放心。
于是,我的工资卡就真的成了“不动产”。每个月工资一到账,除了留几百块零花(主要是通勤和偶尔加班吃饭),其余全在里面躺着。林梅负责精打细算过日子。
这几年,虽然我们不常下馆子,但也没亏着嘴。周末去超市采购,林梅会研究打折信息,买点好的排骨、鱼虾自己回家做,比外面划算又干净。朋友聚餐该去也去,不刻意回避,但会挑性价比高的地方。
新衣服该买也买,但讲究实用和折扣季。我的西装、她的大衣,都是趁着商场活动或者奥特莱斯打折时买的,能穿好几年。日常衣服优衣库、Zara搞定,不追求名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