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距离城中旧物展开幕只剩半个月,闻砚斋里弥漫着一股忙碌又兴奋的氛围。林毅和许彦每天早早起床,开始对参展作品做最后的完善。

许彦专注于重新装裱千佛崖的经文拓片,选用了复古的暗纹织锦作为裱边,搭配深褐色的实木画框,古朴庄重,让经文的韵味愈发浓厚。他用镊子轻轻调整着拓片在裱框内的位置,哪怕有一丝褶皱,都要重新揭开、抚平,反复操作,力求完美。

林毅则在整理修复《楚辞》时的手稿,将泛黄的纸张逐页抚平,用特制的胶水修补破损处。手稿上密密麻麻的批注,记录着他们修复古籍时的思考与尝试,是珍贵的记忆。他还精心挑选了一些修复过程中使用的工具,如小巧的竹制镊子、细如发丝的毛笔,准备一并展示,让观众了解古籍修复的复杂工序。

一天下午,苏悦再次来到闻砚斋。看到满屋子的准备成果,她不住点头称赞:“二位的用心程度远超我的想象,这些作品一定会成为展览的亮点。”

苏悦在店里四处走动,欣赏着墙上挂着的拓片和书架上摆放的古籍,突然停在一幅两人去年冬天在雪地里拓的“守岁”拓片前。“这张很有意思,透着生活的烟火气,”她笑着说,“不如也加到参展作品里,让展览的内容更丰富多元。”

林毅和许彦对视一眼,欣然同意。这张拓片承载着他们温馨的回忆,能在博物馆展览,意义非凡。

随着筹备工作的推进,两人也开始设想展览当天的场景。许彦憧憬地说:“到时候会有很多人来看我们的作品,说不定还能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交流拓片和古籍修复的心得。”

林毅点头,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是啊,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这些传统文化的魅力,让拓片和古籍修复不再小众。”

然而,筹备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有一天,林毅在检查参展作品时,发现一张重要的拓片边缘出现了轻微的泛黄和脆化。他心急如焚,立刻叫许彦过来查看。

“这可怎么办?离展览没几天了。”林毅眉头紧锁,满脸担忧。

许彦仔细观察拓片,沉思片刻后说:“别慌,可能是最近天气潮湿,保存不当。我们先用专业的纸张修复液处理,再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应该能挽救。”

接下来的两天,两人小心翼翼地对拓片进行修复处理,密切关注它的变化。终于,拓片的状况逐渐好转,边缘的泛黄和脆化得到了有效控制,恢复了原本的色泽和韧性。

解决了这个突发问题,两人都松了一口气。经过这次波折,他们更加谨慎地对待每一件参展作品,每天多次检查保存环境,确保万无一失。

在忙碌的筹备中,日子过得飞快。转眼间,距离展览开幕只剩三天,闻砚斋里的作品都已准备就绪,整齐地摆放着,等待着登上博物馆的舞台,向世人展示它们背后的故事与文化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