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女连忙扶起他,指尖触到老人嶙峋的肩骨,心里泛起一阵酸涩。"老人家快起来,这般大礼我受不起。" 她从食盒里取出两块麦饼塞进老人手里,"山路难走,您先垫垫肚子再赶路吧。"
老者捧着还带着余温的麦饼,嘴唇哆嗦着说不出话。直到走出半里地,才回头望着织女的背影,对着那抹素色衣裙深深作揖。
(十一)
当晚霞染红西山顶时,老者终于踉跄着回到村口。恰逢邻里聚在老槐树下纳凉,见他平安归来都围拢过来。"王老汉,你可算回来了!" 村妇们七嘴八舌地问,"中午就见你家老婆子疼得直哼哼,这药抓着了?"
老者坐在石碾上,就着月光将麦饼掰成小块分给围观的孩童,声音因激动而发颤:"我遇上活菩萨了!" 他枯瘦的手比划着,将织女救人的经过添油加醋说了一遍,"那姑娘指尖一碰,我这晕死过去的人就醒了!瞧这麦饼,还是她给的呢!"
消息像长了翅膀,三日内传遍十里八乡。先是村东头张屠户的小儿子生了怪病,浑身滚烫却不出汗,请了三个郎中都束手无策。张屠户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寻到牛郎家,只见织女正坐在葡萄架下教阿织绣花。
"姑娘救救我儿!" 五大三粗的汉子 "咚" 地跪下,粗布褂子沾满尘土。织女望着他怀里气息奄奄的孩子,眉心微蹙。她伸出食指在孩子眉心轻点,一股肉眼难见的淡金色气流渗入皮肤。不过半盏茶功夫,原本烧得通红的小脸竟渐渐褪去血色,小嘴还咂摸着吮了吮手指。
张屠户掏出沉甸甸的钱袋要谢,织女只取了三枚铜板:"够买些冰糖给孩子润喉便好。"
此事一出,前来求医的人更是踏破了门槛。有患肺痨咳得直不起腰的妇人,有被毒蛇咬伤肿得像水桶的樵夫,甚至有瞎了十年的老妪。织女总能寻到院子里寻常的草药 —— 薄荷、紫苏、蒲公英,有时只是让病人对着井水照照脸,便能药到病除。
阿牛数着陶罐里的铜钱,发现大多是些碎银铜板,偶尔还有农户送来的南瓜红薯。"娘,他们给的钱还不够买您织布的丝线呢。" 他掂着铜板叮叮当当响。
织女正在晾晒草药的竹匾上撒着月光,闻言笑了:"当年在天庭,连云彩都能织成锦缎,这些草木沾了仙气,本就该救人的。" 她指尖拂过紫苏叶,叶片上的露珠折射出细碎的光。
(十二)
变故发生在秋分时。镇上最大的医馆 "回春堂" 突然挂出歇业牌,掌柜的李大夫带着三个郎中气势汹汹地闯到小院。彼时织女正给瘸腿的货郎推拿膝盖,货郎原本疼得龇牙咧嘴,被她按过几下竟能直起身子走路。
"好个妖女!" 李大夫将药箱往石桌上一摔,瓷瓶碰撞发出刺耳的响,"竟敢用旁门左道抢我生意!" 他身后的王郎中跟着起哄:"我等寒窗苦读十年才得行医资格,你连脉都不把,分明是装神弄鬼!"
织女直起身,素色裙摆在秋风里轻轻晃动:"医者仁心,怎分高下?"
李大夫冷笑一声,从袖中掏出脉枕往桌上一拍:"那你倒说说,我近日得了什么症候?" 他故意挺了挺腰板,眼底藏着算计 —— 他根本没病。
织女望着他发红的耳尖,又看了看竹筐里刚摘的野菊花,淡淡道:"李大夫近日总失眠吧?可用野菊花煮水熏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