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胡笑一的研究成果在应用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他的名字,不仅在科学界家喻户晓,也被普通大众所熟知。人们敬佩他的才华,更敬佩他为科学事业和人类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胡笑一的一生,是为科学事业奋斗的一生。他从一个天赋异禀的神童,成长为一位杰出的科学家,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探索着宇宙和人类存在的奥秘。他的观点或许有些大胆和超前,但却为人们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人们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他的感情故事,也让人们看到了这位科学巨匠温情的一面。他和刘米的爱情,是科学与生活的完美结合,成为了一段佳话。

如今,胡笑一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科学精神和研究成果,却永远留在了人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继续探索未知的领域,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他的故事,也将被人们永远传颂,成为科学史上的一段传奇。而这段传奇的余温,并未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冷却,反而在岁月的沉淀中,滋养出更多意想不到的枝蔓,缠绕着后来者的脚步,也牵引着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寻,一步步走向更深邃的远方。

胡笑一去世后的第三年,刘米整理他遗留的手稿时,在一个积满灰尘的旧木箱底层,发现了一叠泛黄的纸页。纸页边缘已经发脆,上面的字迹却依旧清晰,是胡笑一惯有的工整笔触,只是偶尔会有几处用力过猛的划痕,像是思考到极致时,笔尖无意识的宣泄。这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理论手稿,也不是未完成的实验报告,而是一本断断续续的日记,从他二十岁写起,直到去世前一个月才停笔。

刘米坐在窗前,指尖拂过那些带着时光印记的字迹,恍惚间仿佛又看到了那个总是埋着头,额前碎发遮住眼睛的男人。日记里没有多少关于科学的宏大叙事,更多的是琐碎的日常,是实验失败后的沮丧,是某个深夜突然迸发灵感的狂喜,是看到实验室窗外第一缕晨光时的平静,还有……关于她的片段。

“四十岁生日那天,收到了《人类未知之谜》编辑部寄来的校样,审稿人是刘米。她改的地方用红笔标得很细,连一个标点符号的错误都没放过。有点意思。”

“今天和刘米通了电话,她问我论文里‘宇宙生态与人体循环的隐喻’是不是太牵强。她的声音很好听,像实验室里最精准的示波器,总能找到波动的核心。”

“第一次和她见面,在杂志社楼下的咖啡馆。她穿了件浅蓝色的衬衫,头发扎成马尾,说话时眼睛会亮起来。我竟然紧张到打翻了咖啡杯。”

刘米看着这些文字,眼眶渐渐湿润。她一直以为,自己是那个主动靠近的人,却没想到,在她注意到他之前,他的目光早已在她身上停留了许久。这些藏在严谨逻辑背后的温柔,像投入湖面的石子,在她心里漾开一圈圈涟漪。她忽然意识到,胡笑一的世界从来都不是只有公式和定理,只是他的情感太过内敛,像深埋在地下的泉眼,只有在特定的土壤里,才能汩汩流出。

日记的最后几页,字迹有些颤抖,大概是年老体衰的缘故。他写道:“最近总想起小时候背元素周期表的日子,那时候觉得世界就是由那些符号组成的,简单又纯粹。可现在才明白,最复杂的元素,是‘人’。刘米,要是我能早点学会怎么表达,是不是能多和你说几句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