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 袁可立站起身,"方才接到巡抚衙门令,此案需移交应天巡抚审理。"
堂下一片哗然,百姓们纷纷表示不满。石昆玉眼中也闪过一丝失望。
袁可立抬手示意众人安静:"但本推官认为,此案已真相大白,无需再移交给任何人。" 他拿起案桌上的卷宗,高声宣读判决:"苏州知府石昆玉,清正廉明,所动库银皆用于公事,并无贪墨之举。应天巡抚李涞,挟私报复,诬陷忠良,着即革职查办!"
话音刚落,堂外传来一声怒喝:"袁可立,你好大的胆子!"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应天巡抚李涞带着一众衙役,怒气冲冲地站在府衙门口。雪花落在他的官帽上,融化成水珠,顺着脸颊滑落,分不清是雪水还是汗水。
袁可立不卑不亢地走上前:"李大人,下官只是依法办事。"
"依法办事?" 李涞冷笑,"本巡抚看你是目无王法!来人,将袁可立拿下!"
就在这剑拔弩张之际,一名身着便服的中年男子从人群中走出,朗声道:"李大人好大的威风!"
李涞定睛一看,顿时脸色煞白,连忙跪倒在地:"董... 董大人,您怎么会在这里?"
众人惊讶地看着这位突然出现的中年男子,不知他是何身份。袁可立却心中一动,此人正是他在京城参加会试时结识的好友,如今在翰林院任职的董其昌。
董其昌微微一笑:"我奉皇命,前来苏州巡查。没想到竟亲眼目睹李大人如此 ' 执法 '。" 他转向袁可立,拱手道:"袁兄,久仰大名。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袁可立连忙回礼:"董兄客气了。"
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原本紧张的局势瞬间逆转。李涞被革职查办,石昆玉官复原职,袁可立则因断案公正、不畏权贵而名声大噪。
当晚,袁可立回到家中,已是深夜。夫人宋氏还在灯下等候,桌上放着温热的饭菜。
"老爷,您回来了。" 宋氏连忙起身,接过他的官帽,"今天的事,我都听说了。"
袁可立点点头,疲惫地坐下:"让夫人担心了。"
宋氏为他盛了一碗热汤:"老爷刚正不阿,妾身敬佩。只是... 官场险恶,还望老爷日后多加小心。"
袁可立握住妻子的手,眼中闪过一丝温情:"我知道。但食君之禄,担君之忧,有些事,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他望着窗外皎洁的月光,"只盼能为这大明江山,为天下苍生,尽一份绵薄之力。"
宋氏叹了口气,不再多言,只是默默地为他布菜。烛光下,夫妻二人的身影被拉得很长,仿佛预示着袁可立未来的道路,虽充满坎坷,却也注定不凡。
这场苏州初雪,不仅见证了一桩冤案的昭雪,更预示着一位青史留名的贤臣,即将在大明的政治舞台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而袁可立与董其昌的这次相遇,也为日后两人的深厚友谊,埋下了伏笔。
第二章 铁面御史斩弄臣
万历二十三年,京城。袁可立身着监察御史官服,第一次踏上巡城的道路。西城的繁华与混乱并存,叫卖声、争吵声、车轮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生动的市井画卷。然而,在这片喧嚣之下,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黑暗。
"大人,前面就是案发地。" 随行的捕头低声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