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噗嗤。”
她笑了。
雨水顺着她的下巴流下来,但那笑容是真真切切的,像阴霾里突然撕开一道口子,透进来的阳光。
“好啊。”她说,声音带着笑,清亮了不少,“林晚。设计的。”
“周屿!计算机!”我赶紧报上名号,心头一块大石落地,差点蹦起来,“扫…扫我?”
手忙脚乱地从湿透的裤兜里掏出同样湿漉漉的手机,屏幕全是水珠,指纹解锁半天没反应。尴尬。
她倒没嫌弃,也掏出自己的手机,屏幕亮起,一个可爱的卡通猫爪壁纸。我俩就在这倾盆大雨里,顶着个破书包,哆哆嗦嗦地完成了第一次“商务对接”。
“滴。”
好友添加成功的提示音,比雨声好听一万倍。
2 爱的复利
书包挡雨这事儿,成了我跟林晚的革命情谊起点。
后来熟了,她总爱拿这事儿臊我:“周屿同志,坦白从宽,开学典礼那会儿,顶着个新书包给我挡雨,是不是蓄谋已久,就等着英雄救美呢?”
我一边在食堂给她碗里抢最后一块她爱吃的糖醋小排,一边梗着脖子反驳:“天地良心!林晚同学,我那纯粹是见义勇为!路见不平,拔刀…拔书包相助!谁知道救了个‘美’啊?” 故意把“美”字拖长了音。
“哦?”她挑眉,勺子敲了敲碗边,“那加了微信,天天跟我聊C语言指针和设计构图色彩搭配冲突的,也是见义勇为咯?”
“那叫…那叫学术交流!跨学科融合!懂不懂?”我把抢到的小排放进她碗里,“再说了,谁让某些人天天朋友圈晒图,构图那么有想法,色彩张力那么强,我看着心痒痒不行啊?这叫…吸引!对,你吸引我的!”
林晚被我这一通胡搅蛮缠逗得直乐,夹起那块小排,在我眼前晃了晃:“行吧,算你过关。喏,奖励你的。”
“谢主隆恩!”我作势抱拳。
从大一到大三,日子就在这种插科打诨、抢饭占座、图书馆并肩作战(偶尔她画图我打盹)、压马路吹牛皮的节奏里飞快溜走。她成了我生命里理所当然的存在,像空气,像阳光,不可或缺。
直到大三下学期那个闷热的夏夜。
宿舍像个蒸笼,头顶的风扇有气无力地转着,发出“嘎吱嘎吱”的呻吟,吹出来的风都是热的。老三和老四光着膀子,在电脑前鏖战,键盘鼠标噼啪作响,嘴里喷着“卧槽”“干他”之类的战斗口号。空气里弥漫着汗味、泡面味和一股若有若无的脚丫子味。
我瘫在自己的椅子上,盯着电脑屏幕。上面不是游戏,不是电影,是我熬了不知道第几个大夜、敲出来的代码。
一个APP的雏形。界面丑得一批,功能也简陋得要命。
名字更土,叫“恋爱银行”。
核心功能?简单粗暴。就是记录我俩的点滴。她给我带了早餐,算她“存入”爱心值;我帮她搞定一个难搞的设计软件作业,算我“存入”努力值。可以设置小目标,比如“一起去看海”,攒够了“爱心币”就能解锁。还有个傻乎乎的“利息”功能,每天自动增长一点点,美其名曰“爱的复利”。
想法源于一次吵架。鸡毛蒜皮的小事,吵完都忘了原因,只记得那种憋屈。我就想,要是平时那些互相付出的好都存着,有据可查,吵起来是不是能少点委屈多点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