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张伟:“鞋带是借口?他蹲下是为了看后面有没有人跟踪?”

小悠:“否。他的注意力在前方。”

李哲:“他是不是在埋东西?或者做记号?”

小悠:“否。”

张伟有点抓狂:“不是为了鞋带,也不是看后面,也不是埋东西…那蹲下干嘛?总不会是在…祈祷吧?”他自己都觉得离谱。

一直沉默观察的林言开口了,声音平静:“他的行为,是为了‘消除声音’吗?”

小悠眼睛一亮:“是! 关键提问!”

林言继续:“他的身份特殊吗?比如…执法人员,或者执行某种需要隐蔽的任务?”

小悠:“是!接近汤底了!”

林言几乎笃定地说:“他在追踪一个危险的目标,前方可能有听觉敏锐的对象。他频繁蹲下假装系鞋带,是为了利用这个动作来调整脚下可能发出声响的东西,比如…特制的消音鞋垫?同时借机观察前方动静,避免暴露行踪。”

“完全正确!”小悠惊叹道,“汤底就是:他是个警察,正在追踪一名躲在前方巷子里的持枪逃犯。他担心脚步声被听到,所以用‘系鞋带’的动作掩饰他调整消音鞋垫和观察敌情的真实目的。林言,你也太神了!直接锁定了‘消除声音’这个核心!”

张伟和李哲目瞪口呆地看着林言。李哲感叹:“林哥,你这脑回路怎么长的?我们还在想鞋带本身,你直接就跳到‘消除声音’和‘特殊身份’了!”

林言只是微微一笑:“谜面强调了‘鞋带没松’这个无效信息,反而提示我们行为另有目的。结合‘雨中’‘帽子’(隐藏身份/专注前方)的环境,以及反复蹲下的规律性,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制造掩护动作来完成某个需要隐蔽执行的任务。‘消音’是比较合理的推断。”

第三碗汤:影院的掌声

“不行不行,得找个难点的!”小悠被激起了好胜心,“最后一个:一群人在电影院看电影,看到一半时,所有人都站起来,开始鼓掌,可电影里并没有出现值得鼓掌的情节。为什么?”

这个谜题让张伟和李哲又陷入了思考。

李哲:“是不是有明星突然现身了?或者导演来了?”

小悠:“否。”

张伟:“是不是电影院本身出了什么事?比如…火警?或者有人求婚?”

小悠:“否。鼓掌的对象是银幕上的内容引起的,但不是电影剧情。”

李哲:“银幕上?难道是插播了什么新闻?”

小悠:“是!重要线索!”

张伟:“新闻和他们有关?这群人有什么特殊身份吗?”

小悠:“是! 非常关键!”

李哲兴奋起来:“他们是军人?运动员?还是…消防员?”

小悠笑着点头:“是!”汤底是:这群人是刚结束一场艰苦救援的消防员,单位安排他们来休息。电影中途,银幕上突然插播了本地新闻,报道了他们英勇救火的事迹,并表达了敬意。在场的其他观众认出了他们,纷纷起立鼓掌,消防员们也感动地为彼此鼓掌。”

“原来如此!集体荣誉!”张伟感慨。

李哲:“这个好暖!既符合逻辑,又充满正能量。”

林言这次没有抢先,等小悠揭晓答案后才开口:“这个题目的关键在于‘所有人’鼓掌和‘电影里没有值得鼓掌的情节’的矛盾。‘所有人’暗示了群体身份可能一致或成为焦点。‘鼓掌对象非电影剧情’则指向了外部因素,而‘银幕’是唯一的信息载体,所以‘插播内容’是突破口。最后锁定‘特殊群体身份’和‘与他们相关的积极事件’,逻辑链就清晰了。你们最后的提问方向很准。” 他巧妙地肯定了同伴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