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社会组织的进化最深远。盖一座干栏式建筑需要多少人?我们做过模拟:砍树要壮汉,削木要技工,运材料要妇女,至少需要 20 人协作。这种协作催生了分工:有人负责技术(类似工程师),有人负责组织(类似项目经理),有人负责后勤(类似炊事员)。

河姆渡遗址的墓葬能看出等级差异:有的墓随葬品有几十件陶器玉器,有的只有一两件,说明出现了社会分层。这种分层不是坏事 —— 有专门的管理者和技术者,才能推动更大规模的建设。后来的城市、国家,其实都源于这种协作模式的升级。

更妙的是对 "家" 的定义。巢居让人类有了 "私人空间",半坡遗址的房屋有门有窗,甚至有灶台,这就是最早的 "家"。对家的眷恋催生了 "定居文化",后来的 "落叶归根"" 安土重迁 ",都能追溯到这里。相比游牧民族的流动习性,华夏文明的定居基因,或许就来自有巢氏的创造。

难怪《太平御览》说 "有巢氏没,燧人氏作"—— 只有解决了住的问题,才能安心琢磨取火、耕种这些事。就像盖房子要先打地基,有巢氏做的就是华夏文明的 "地基工程"。

五、这个远古传说对现在有啥用?

上个月帮老家搞乡村振兴规划,看到村民把旧木屋改成钢筋水泥房,突然想起有巢氏 —— 几千年前的智慧,其实能解决现在的不少问题。

创新要接地气这点,有巢氏简直是祖师爷。他不是凭空造巢,而是观察鸟窝的结构:哪些树枝承重好,怎么编巢能防雨,都是从自然里学的。现在搞乡村建设常犯的错,就是照搬城市模式 —— 把坡地推平盖楼房,用瓷砖贴土墙,结果既不实用又破坏生态。

贵州肇兴侗寨的做法就很有 "有巢氏精神"。他们改造吊脚楼时,保留木构框架,只把屋顶换成防火材料;用本地的青石板铺地,既防滑又透气。这种 "就地取材、顺势而为" 的思路,和巢居 "利用树木、规避潮湿" 的智慧一脉相承。

房子是用来住的这个本质,现在反而容易忘。有巢氏造巢就一个标准:能遮风挡雨、躲避野兽。现在讨论房价时,常被学区、地段、升值空间带偏,忘了 "居住安全感" 才是核心。去年疫情期间,多少人困在没有阳台的鸽子笼里,才想起房子需要通风、需要活动空间 —— 这些不就是有巢氏早就考虑过的问题吗?

日本的 "最小住宅" 运动很有意思,他们把房子面积压缩到 20 平米,但保证有良好的采光和储物空间,总价控制在年轻人能承受的范围。这种 "够用就好" 的理念,和巢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