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
一支部队正朝着山海关进发,军纪严明,气势十足。这是一支由川兵和浙兵组成的援辽队伍,总共七千人,川兵四千,浙兵三千。
由总兵陈策、副将戚金、以及四川石柱副总兵秦邦屏共同统领。他们昨天接到了皇上的圣旨,奉命进京。但他们彼此之间几乎没有交流,仿佛是陌生人一般。
历史上那场浑河之战,正是因为川兵、浙兵、辽兵之间的矛盾太深,甚至在城里为了争执动起了火炮,努尔哈赤进攻时又互不支援,结果被一一击破,川兵浙兵几乎全军覆没。
沈阳
杨寰走进经略府的大堂,大声喊道:
“圣旨到,辽东经略熊廷弼接旨!”
熊廷弼正在后堂研究地图,听到宫里来人了,立刻赶了出来。正要让人准备香案和换衣服,却被杨寰打断了:
“不用了,直接接旨吧。”
熊廷弼立刻跪下高声说道:
“臣熊廷弼恭请圣安!”
杨寰回应:
“圣躬安!”
他念完圣旨,将尚方宝剑交给熊廷弼。
“大人,皇上还有口谕,请你找一个安静的地方。”
熊廷弼一听就知道是皇上有什么要紧事交代,立刻带杨寰进了自己的书房,并让亲兵在外守着。
杨寰将皇上交代的话一字不落地告诉了他。熊廷弼听后在房中来回踱步,陷入沉思。杨寰则站在一旁,没有开口。
过了好一会儿,熊廷弼才高兴地说道:
“皇上真是英明,这样一来,老臣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熊廷弼当然明白皇上的意思。这次蒲河失守后,他一直以为自己要倒霉了,没想到皇上这么快就给了他这么大的支持。
升为太子少保,赏赐尚方宝剑,授予先斩后奏之权,紧接着又送来二十万两白银。
皇帝那句“内部不安”,说的不就是辽阳的袁应泰吗?
辽东谁人不知,袁应泰这个巡抚与熊廷弼这位经略大人素来不睦?熊廷弼每次下令要办的事,袁应泰偏偏反着来。他要查沈阳、辽阳的女真奸细,袁应泰却下令禁止,还大量收留蒙古人和女真人。
他难道不清楚,这些人中间就混着细作?
熊廷弼因此与袁应泰多有争执。上次努尔哈赤入侵沈阳,熊廷弼领兵赶来救援后,干脆留在了沈阳,不愿再回辽阳和袁应泰扯皮。
而皇帝那句“按自己想法来”,不就是在支持他查清奸细吗?
如今皇帝给了这么大权力,他还有什么顾虑?
大明有这样英明的君主,何惧一个老奴?
熊廷弼当机立断,唤来亲兵:
“快去传我命令,全城戒严,封锁所有城门,命贺世贤等人速带精兵前往流民营,将所有蒙古人和女真人尽数斩杀,一个不留。”
……
京城南郊
朱由校站在一片空地上,越看越满意。这里山清水秀,住户稀少,若放在后世,就是一处高档别墅区。
“从内库拨款一百万两,就在这儿建一个兵仗局。不只是工厂,还要配套民居,能容纳至少五千户人家,还得有军营。所有材料、器具必须是最好的。魏忠贤,你亲自盯着。眼下先把三千多工匠安置下来,缺什么立刻上报,总之,速度越快越好。一个月后朕来验收。”
“工匠们也可以参与建设,毕竟这也是他们以后的家。”
“四周必须筑起围墙,墙上挂满铁丝与荆棘。”
“你安排人守好这里,不得泄露半点消息,必须严格保密。明白吗?”
“奴婢遵旨。”
“再打造一块牌匾,以后这里就叫‘兵工厂’。”
魏忠贤见皇帝多次强调,语气严肃,不由也紧张起来。
朱由校看着眼前这片空地,心中暗想,大明军队的变革,就从这里开始。
……
皇宫
朱由校花了整整半天时间,终于完成了大明历史上第一份报纸。
办报纸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夺回舆论控制权。眼下能读书识字的,除了那些士绅地主,多数百姓都是文盲。全国至少九成以上的人不识字,没有独立思考能力,极易被别有用心之人煽动。
掌控舆论,刻不容缓。
大明如今的处境愈发艰难,尤其在北方,许多地方接连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蝗灾也随之而来,民间的生活愈发困苦。
记得一年之后,山东将爆发一场大规模的民变,由早就存在的白莲教主导。虽然最终被镇压下去,但对如今已经捉襟见肘的大明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朱由校还计划推行初步的扫盲政策,在各省主要城市设立学院,百姓只需缴纳少量费用,便可送孩子入学。
这种措施主要覆盖基层百姓,但广大农村地区仍难以顾及。可朱由校也清楚,改革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两百多年的大明体制,积弊太深,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
“宣顾秉谦、魏广微来乾清宫见朕!”
这两人是历史上著名的阉党骨干,天启年间的内阁大学士,是“九千岁”魏忠贤的左右手。当年魏忠贤能掀起针对东林党的大狱,正是他们二人协助推动。他们利用明末三大案,将祸水引向东林党,使其遭遇毁灭性打击。后来崇祯帝过度信任东林党,东林党才又重新抬头。
这两人虽非清廉之士,却忠于皇室,也是有实际能力的官员。朱由校正需要这样的人,更何况他们本就是东林党的死敌……因为他们是齐党、楚党和浙党的成员。
“臣恭请陛下圣安!”
这是顾秉谦与魏广微第一次觐见皇帝,紧张是必然的,但更多的是对皇帝召见用意的好奇。
“朕安,平身。”
“王伴伴,把报纸拿给两位大人看看。”
报纸?顾魏二人从未听过这个称呼。大明不是只有邸报吗?
他们花了将近一刻钟,才将这份“报纸”上的内容看完。内容全是近期被朱由校抄家处斩的东林党人信息,详细列出他们空谈误国、欺君罔上、贪污受贿的罪行与处理结果,还附带了辽东局势和近期战况。
“陛下是要将这报纸发往各地?”
魏广微疑惑地问道。
“正是。我大明既然有邸报,也应有报纸。邸报内容有限,百姓根本看不到,对国家大事毫无所知。”
“这份报纸就是为百姓准备的。朕打算在全国各城设立报社,京师设总社,便于统一管理。”
“朝中将设一个信息司,负责内容审核,报社由信息司主导,派遣官员进驻各地报社。每出一份报纸,就由这些官员负责张贴宣传,所有衙门、城门以及集市等地都要张贴,务必要让百姓人人知晓。”
“信息司负责把内容整理清楚,再呈报总社。总社负责印制报纸,分发至各地。每十日出一期。报纸上要标明具体年月日,写清楚发生了什么事,朝廷如何应对。每份报纸定价一文钱。”
“第一任信息司主官就由你来当。”
朱由校看着魏广微说道。
魏广微内心激动,拱手回应:
“臣绝不辜负陛下信任!”
朱由校点头,他要的就是这股干劲。他又说:
“朕打算设立教育司,在各省主城先行试点。每座主城建一所学堂,请当地有声望、受百姓敬重的秀才、举人担任教书先生,由朝廷发放俸银,并赐予从九品官身。这是给那些未能入仕的文人一个机会。”
“但教育司关系到大明未来,人选必须严格把关。不求才高八斗,宁可才学浅薄,也不能让品行不端之人混入其中。”
“教育司每年审核一次,淘汰不合格者,剥夺其官身与功名,优秀者则可提拔。”
“顾秉谦,教育司就交给你,务必办好!”
“陛下放心,臣定尽心竭力。”
朱由校看着面前二人。他对他们的能力是认可的,毕竟历史上有过表现。只是担心他们扛不住那些文人士绅的压力。
“这两个司是新设机构,定为正四品。不归六部与内阁管,直接对朕负责。官员任免也不归吏部管辖,由朕亲自决定。你们回去后,好好梳理朝中与民间合适人选,列出名单呈报。”
“另外,把两司建设与推广所需的费用也算清楚,写成奏疏送上来。”
朱由校语气沉稳:
“今天说的事,你们二人必须严守秘密,不得泄露半句,明白吗?”
顾秉谦与魏广微心头一紧,齐声应道:
“陛下放心,臣愿以性命担保!”
等二人退出后,朱由校召见了东厂大档崔应元。此人也是个狠角色。
历史上,他与许显纯、杨寰、孙云鹤、田尔耕并称“五彪”,是魏忠贤得力的情报干将,情报能力极强。
“你去一趟山东,多带些精明能干的手下,暗中盯住孔家,不得暴露,不能惊动他们。”
“还要彻查山东的白莲教,重点盯住一个叫徐鸿儒的人,发现线索立刻上报。”
朱由校又叮嘱:
“孔家势力盘根错节,若遇棘手之事,可直接向朕汇报。当地官员不论大小,都要查清楚底细。多数与孔家有牵连,你去后尽量避免正面冲突。”
“事情做不好就让位,朕要的是结果,不是理由,明白了吗!”
崔应元清楚,自己的未来就系在这一次任务上。他语气坚定地回应:
“陛下请安心,若臣无法完成使命,臣自会让人提着我的头来向您谢罪!”